“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出處】唐·杜甫《秋興八首·其一》。
【意思翻譯】白露使楓樹林凋零,巫山和 巫峽的秋氣蕭瑟陰森。詩句描寫的是秋天露寒氣清的景色,卻不著一個 “秋”字。上句寫露凋楓樹。俗話說“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何況已經 “凋”了。下句的“蕭森”兩字更寫出一種秋天的肅殺氣氛。兩句詩描 寫秋景含有無限的凄涼意味,可知作者此時心情很孤寂。
注: 巫山,四川山名。巫峽,長江上游三峽之一,在四川境內。
【賞析】秋天的露水滴在楓樹上,在露水的侵蝕下,楓樹逐漸凋零,巫 山和巫峽也籠罩在一片靜謐陰森的迷霧之中。“玉露”即白露,點明此時 的季節是秋天,“巫山巫峽”正是詩人此時所在之地。秋天,楓樹葉落,草 木搖落,本就讓人生悲,詩人又以“凋傷”字眼,使得畫面充滿哀傷情緒。 既是秋景,巫山巫峽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一派“蕭森”之象,給人以壓迫之 感。詩人以“凋傷”“蕭森”等字眼塑造出一幅壓抑的,氣氛陰沉的意境,定 下了全詩的感情基調。
【詩句】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出處】唐·杜甫《秋興八首·其一》。
【意思翻譯】巫峽中江水波浪滔天,巫山 上風云卷動,黑壓壓地籠罩著大地。江 間:指巫峽。兼天:連天。塞上:此指巫 山。接地陰:低垂于地面。
【鑒賞1】巫峽里面波浪洶涌,氣勢滔天,關隘險要之處的風云低得仿 佛要壓到地面上。整個畫面極其陰晦蕭森。詩歌不僅描繪自然界中的蕭 森景象,也包含著世間風云變幻,世事艱難之嘆。“江間波浪”是眼前實 景,“塞上風云”卻寄寓時事。所謂“風云”既實指自然間之景象,也虛指戰 爭烏云。在對景物的描繪之中,寄寓著詩人對動蕩時局的擔憂。也正因 為如此,使得詩歌的意境波瀾壯闊。
【鑒賞2】江中的波浪洶涌澎湃,直沖 天空。山上的風云陰森一片,直壓地面。兩句詩描寫了夔州地區陰天時 的景色。上句極寫波浪之狂,用了“兼天”兩字; 下句極寫風云之兇, 用了“接地”兩字。天上地下,狂浪與陰云似要連為一體,景色十分 悲壯,有一種不可阻攔的氣勢在內。兩句對仗極工。
【鑒賞3】潔白如玉的秋露使樹林凋零,楓林火紅。巫山巫峽氣象蕭森。 舉目江間,波浪滔天。凝目塞上,風云籠罩。詩句通過對巫山巫峽的秋 色秋聲的形象描繪,烘托出一種陰晦蕭森的氣氛,令人感到風云變幻, 時世艱虞,抒發了詩人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郁之感。
【用法例釋】用以形容波濤洶涌,風 云翻滾,天地昏暗蕭森。[例]我懷著一 絲惆悵之情,久久地朝著大江的上游翹 首而立,極目遠盼。但只見,“江間波浪 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川途去無 限,客思坐何窮”。(周嘉華《編織不盡 的長江之夢》)
【全詩】
《秋興八首·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釋】
①玉露:白露。凋傷:凋零衰落。蕭森:蕭索陰森。 ②江間:指長江巫峽一帶。兼天:連天。塞上:指夔州的山,亦指巫山等。接地陰:風云滿地,一片陰森。 ③兩開:指兩度菊花開放,即兩個秋天。他日:往日。系:系住孤舟,無法東下,因而更加懷念故園。當時詩人正買舟東下。 ④催刀尺、急暮帖:都是天寒趕制寒衣之意。也是古詩人常用以表思鄉之念的方式。
【題解】
這是對夔府景色的描繪和漂泊 異地的感慨。深秋季節,楓葉離離, 那紅紅的顏色是白露將樹林摧傷, 巫山巫峽都在一片蕭索之中。江間 波翻浪涌,接天蔽日; 塞上風云陰 暗,直接地面。菊花開了兩次,曾 對此暗自流淚; 孤船系在這里,更 難忘卻故鄉。處處趕制寒衣,那白 帝城上,又傳來黃昏時搗衣的篤篤 之聲。全詩通過對巫山巫峽、秋聲 秋色的形象描繪,烘托出陰沉蕭森、 動蕩不安的環境氣氛,令人感到秋 色秋聲撲面驚心,抒發了詩人強烈 的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郁之感。
【賞析】
作于大歷元年(766)秋,時杜甫寓居夔州(今四川奉節)之西閣。這八首七律是完整的組詩,中心思想是平居故國之思(即身在江湖心系朝廷),在寫作上跨越時空局限,各章或互發、或遙應,章法縝密。其結構大致——由悲秋興起故國之思,故國之思逐首增濃,四章以后便全憶長安。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濤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一乃秋興之發端,全組之序曲。
首聯以白露點出時令,“巫山巫峽”點出地點,只“玉露”(疊韻)、“蕭森”(雙聲)數字,就摹狀出秋氣乃至秋聲滿紙。
次聯承“蕭森”展開描寫巫峽氣象。波浪在下,卻云兼天涌;風云在上,卻云接地陰,說得從地到天、從天到地,都是秋色一片。同時這些形象,又象征著時局的動蕩不寧,融入了詩人身世浮沉之感,即創造了一種意境。集中了秋天與大江、急峽的形象,同時賦予景物以主觀的色彩,反映出時代特征和詩人襟懷,最能代表杜詩的藝術功力和風格特點(同類詩句有“高江急峽雷霆斗,古木蒼藤日月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三聯觸景感懷,蓋詩人從去年(永泰元年)夏離開成都東下,是秋臥病云安,今秋羈留夔門,故見“叢菊兩開”,“他日淚”猶言昔日淚,而今日淚則在不言中。本來詩人把返回長安故園的希望寄托在船上,而這條船卻牢系江邊,又是一年。注意詩句的多義,蓋“開”謂花、亦可兼屬淚眼,“系”謂船、亦可兼謂歸心。多義,故耐詠味。
末聯落到深秋夔府一片砧聲,暗示家家都在搗練帛制寒衣,客子將頓生無衣之感,更生羈旅愁懷矣。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