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出處】唐·劉禹錫《烏衣巷》。
【意思翻譯】從前在王導、謝安廳堂前飛 舞的燕子,如今已飛進普通百姓家里去 了。王謝:指東晉時王導、謝安兩大豪 門世族,當時都住在烏衣巷。
【賞析】 原詩中的烏衣巷: 在今南京市東南。從東晉到唐以前,王謝兩大家族都住在這里。朱雀橋: 在烏衣巷附近,是六朝時都城正南門 (名朱雀門)外的大橋,當時是交通要道,車馬來往繁忙。這兩句詩意思是: 王謝等貴族的宅第已成廢墟,燕子照舊飛來,就到平民的房屋里做窩。這首詩寫滄桑變化,寄托興亡的感慨。燕子依然飛翔,而豪門卻已衰落; 榮華富貴有如過眼云煙,到頭來全都是一場空。
【用法例釋】
一、用以形容舊日繁華 之地今已破敗衰落。[例]當年秦淮樓 頭,烏衣巷口,歌樓酒肆,士女如云,該 是何等繁華! 如今香消玉殞,春夢如 煙,舞榭歌臺,又是一代新人,昔日凌云 冠蓋,早已化作一抔糞壤! “舊時王謝 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那是一種歷 史的必然。(陳慧瑛《剪剪春雨話金 陵》)
二、用以比喻過去高級、高雅或高 貴的事物或人物現已變得平常普通。 [例1]一直到了盛唐之際,因為邢州白 瓷生產的發展與廣泛使用,飲茶才像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一下子由上層人物晏客而普及到蕓蕓 黎庶眾生之中,飲茶風習才彌漫全國, 從華夏神州傳遍世界,成為“友誼的紐 帶”。(趙冀長《白瓷甌甚潔》)[例2]反 倒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 家”。革命以后,大批的貴族帶著他們 的文化修養和文物收藏流落民間,大大 拉近了這兩個階層的距離,在使自己平 民化的同時,也增加了平民文化的貴族 氣和書卷氣。(易中天《讀城記》)
三、用 以形容燕子飛入人家,搭窩筑巢。[例] 它棲不擇居,或陸或船或島或礁,不像 燕子那樣“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 百姓家。”總是寄人籬下。(劉樹信《遙 遙西非路,偕行一海鷗》)
【全詩】
《烏衣巷》
.[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評】
此詩以烏衣巷之變,寄托興衰之感。前兩句以兩個曾威名赫赫一時的地名“朱雀橋邊”,“烏衣巷口”與衰颯的意象組合:“野草花”、“夕陽斜”。后兩句以燕子聯絡貫穿當年之王謝華堂與今日之尋常百姓之家。明人唐汝詢評“不言王謝堂為百姓家,而借言于燕,正詩人托興玄妙處”(《唐詩解》);清人施補華則進一步評說其“入”字妙:“若作燕子他去便呆。蓋燕子仍入此堂,王謝零落,已化作尋常百姓矣。如此則感慨無窮,用筆極曲。”(《峴傭說詩》)
此外,此詩首兩句對仗巧妙:“朱雀橋”與“烏衣巷”皆為地名,卻天然成對(謝安子弟皆著黑衣而得名)。
【全詩賞析】
這首詩是劉禹錫《金陵五題》的第二首。雖詠懷古跡,卻 沒有拘泥于史實,不作一句議論,只是選取典型景物以顯示 烏衣巷的今昔變化,寄托詩人深深的感慨。是詩人最為滿意 的懷古佳作之一。
首句從描寫六朝古都金陵南門外的朱雀橋入手,描寫 烏衣巷的環境。朱雀橋橫跨于秦淮河上,是當時車馬填咽的 交通要沖,是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它不僅與第二句中的 烏衣巷地名相對,而且“朱”與“烏”又都表顏色,對仗自然工 整,形成語言上的美感。由于兩地相鄰,也自然會使人聯想 到這里東晉時代居住著的高門士族,便于展開對歷史的回 憶和反思。今日的朱雀橋邊,野草豐茂,野花飄零,那謝安在 橋上建筑的裝飾著兩只銅雀的重樓,也許遺跡尚存,卻早已 被人們冷落了。這里詩人以“野”狀“草花”,說明這草花寂寞 開謝,自生自滅,一絲荒涼冷落的氣氛油然而生。“花”字不 僅與“草”字并列,指野草、野花,而且可解作動詞“開花”。昔 日繁華的朱雀橋邊野草任其生長以致開花,不是將人跡罕 至、滿目荒涼的衰敗景象表現得更為充分么!
第二句破題,正面寫烏衣巷。據《輿地紀勝》記載:“晉南 渡,王、謝諸名族居烏衣巷,此時謂其子弟為烏衣諸郎。”可 見這里曾是掌握東晉政權的王導、謝安等豪門貴族的聚居 之地。昔日的烏衣巷,顯官士族之家比鄰相連,高屋深宅之 雕梁畫棟,衣冠楚楚之士往來不絕,好一派繁華之勢,鼎盛 氣象! 可今日,烏衣巷不僅掩映在朱雀橋衰落凄清背景之 下,而且只剩下夕陽殘照,一抹余暉灑落在街道上。“夕陽” 乃西下的落日,“斜”字也可解作動詞“斜照”。以“斜”字寫落 日,更渲染出夕陽西下的慘淡景象,也隱喻著氣息奄奄的衰 落情景。
前兩句選取野草荒落、殘陽晚照,烘托出烏衣巷的凄涼 景象,第三、四句則抒發詩人對烏衣巷變遷的深重感嘆。但 詩人沒有流于一般淺顯、直露和正面的抒發,而是繼續借助 于景物,把感嘆寓于景物的描寫中:“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 尋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種候鳥,盡管不會有歷盡滄桑的數 百年的老燕,但“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復來”(晉傅咸《燕賦 序》),卻是其代代相傳的生活習性。詩人即抓住這一特點, 冠以“舊時”二字,以象征性的比喻,把燕子作為歷史的見 證。昔時王謝堂前的那群群家燕,如今一只只飛入百姓之 家。這就反襯出今日烏衣巷的主人已不再是那些高門望族, 而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了。
由于詩人把自己對歷史變遷的判斷,對盛衰興亡的感 慨,寓于野草、斜陽、飛燕三種典型景物中,因而含蓄蘊藉,耐 人尋味,取得了詩人自己所揭示的“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 以役萬里”的審美效果,難怪白居易面對劉禹錫的《金陵五 題》要“掉頭苦吟,嘆賞良久” (劉禹錫《金陵五題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