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出處】唐·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
【意思翻譯】可是我卻偏要不停地南行,什么時候才能來歸?
【全詩】
《題大庾嶺北驛》
.[唐].宋之問.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xiāng)處,應見隴頭梅。
【注釋】 ①驛:驛站。②陽月:農(nóng)歷十月。③殊:實。④瘴:南方濕熱蒸郁之氣。⑤隴:據(jù)沈德潛云疑作 “嶺” 字。
【解題】
宋之問曾兩次貶謫嶺南,一在神龍元年(705)二月貶瀧州參軍,一在景云元年(710)六月流欽州。此詩未有再次被貶之意,當為神龍元年所作。大庾嶺:在今江西大庾境,為五嶺之一,是赴嶺南必經(jīng)之地。驛:驛站、驛亭,供郵傳人和過往官員住宿以及提供交通工具之所。詩中以雁至此北回反襯自己南行無已,想到南方的艱苦環(huán)境,末以陸凱寄梅典故預擬鄉(xiāng)思,馀味無窮。全詩感情真實,自然秀美,為之問五律代表作。
【全詩鑒賞】
這是一首寫詩人遭貶途中憂愁和思念故鄉(xiāng)的詩。往欽州途中,十月過大庾 嶺,寫下此詩。前四句言十月雁南飛,來春可北還;而詩人卻不能停步,還得翻山越嶺, 走向瘴癘之地,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回歸,與親人團聚?這里用比興的手法,言人不 如雁,形成鮮明對照,將詩人遭流放的憂愁、痛苦、哀怨以及思鄉(xiāng)念親的情感,委婉含蓄 地表達出來了。第三聯(lián)寫景:傍晚江潮初落,水面顯得平靜;林間一片昏暗,瘴氣迷蒙 繚繞。出句以“江靜”反襯心潮之不靜,對句以“林昏”正襯心境的愁苦迷茫。故鄉(xiāng)何 在? 親人何在?前途何在?這里用景物渲染,烘托其悲苦之情,更添遭貶的憂傷,思親 的痛苦,失意的凄涼。真可謂瞻念前途,不寒而栗,人何以堪? 結聯(lián)抒情。明晨登嶺, 遙望故鄉(xiāng),見到嶺上早梅,我多想摘取一枝寄給親人啊! 結句用典,以景結情,含不盡 之意于言外,更顯得情致凄婉,悠然綿長,令人遐思不已。此詩不著一“愁”字,而句句 含愁,更為凄惻纏綿,情意流蕩;更顯情景交融,含蘊無窮。此詩自然清新,感情真摯, 在當時流傳甚廣,深受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