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出處】唐·崔顥《黃鶴樓》。
【意思1】晴空下一馬平川,漢陽的樹 木歷歷在目,還能望到芳草萋萋的鸚鵡 洲。漢陽:武昌西北,與黃鶴樓隔江相 望。鸚鵡洲:唐朝時在漢陽西南長江 中,后漸被江水淹沒。
【意思2】川,這里指陸地、郊野。歷歷,清晰分明的樣 子。萋萋(qī),草茂盛的樣子。兩句的意思是:遠望漢江 對岸,晴日下能清晰看到漢陽郊野的樹林;俯視長江,鸚鵡 洲上青草正長得十分繁茂。詩句寫的是在黃鶴樓上眺望所見 的景色,明麗如畫。
【用法例釋】用以形容武昌、漢陽一 帶或其他地方晴川萬里,草樹茂盛的景 色。[例]上五樓,登絕頂,極目遠眺,楚 天一色。這時,我情不自禁地低吟起崔 顥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 洲”來。(何娟《黃鶴樓》)
【應用】 歷歷,清晰分明的樣 子。萋萋,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鸚鵡洲,唐朝時漢陽西南江中的 沙洲,后被江水沖沒。陽光照耀 下的長江彼岸,漢陽城的樹木清 晰可辨; 綠草如茵的地方就是鸚 鵡洲。語出唐·崔顥 《黃鶴樓》: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 洲。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 使人愁。”用以描述從黃鶴樓隔江 遠眺的景色。◇武漢長江大橋旁, 黃鶴樓雄峙大江。登山觀水,人 們情不自禁吟詠起崔顥名句: “晴 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 洲。” (倪平《“樓以文名”說》)
【點評】晴日的水邊,漢陽的樹木清晰 分明,鸚鵡洲的芳草繁茂濃綠,郁郁蔥蔥。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 載,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因說: “眼前 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李白《鸚鵡洲》詩句: “鸚鵡西飛隴 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顥詩句格調很相似。嚴羽《滄浪詩話》 云: “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注: 歷歷,分明的樣子。萋萋,繁茂的樣子。鸚鵡洲,唐時在 漢陽西南長江中,后漸被水淹沒。東漢黃射大會賓客,黃請禰 衡作賦助興,禰作《鸚鵡賦》,其地由此得名。
【全詩】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注釋】
①黃鶴樓:舊址在武昌黃鶴磯,北靠蛇山,俯臨大江。 ②昔人:指仙人子安,曾乘黃鶴過此樓。一說指費文祎,登仙后駕鶴于此休息。 ③晴川:陽光照耀的江面。歷歷:漢陽樹木清晰可數。萋萋:指鸚鵡洲上芳草茂盛。鸚鵡洲:位于漢陽東南二里長江中小島,后漸被淹沒。 ④鄉關:故鄉。煙波:籠罩地面的霧靄。
【全詩賞析】
《黃鶴樓》是千古傳誦的名作,相傳為李白所傾倒。《唐才子傳》卷一說:“崔顥游武昌,登黃鶴樓,感慨賦詩。及李白來,曰: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無作而去,為哲匠斂手云”。宋代詩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詩評》 中甚至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 《黃鶴樓》為第一。”詩中把民間傳說同眼前景物交織一起,寫得樸朔迷離,出神入化。
黃鶴樓,因其在武昌黃鶴山 (又名蛇山) 而得名。相傳古代仙人王子安乘鶴由此經過; 又費文禕駕鶴返憩于此; 并說辛氏在此賣酒,一道士常來酌飲,辛不收酒資,道士走時用桔皮在壁上畫一黃鶴說:“酒客至拍手,鶴即下飛舞。”辛因此致富。越十年,道士復來,取笛鳴奏,黃鶴下壁,道士跨鶴直上云天,辛即建此樓等等。詩人借傳說落筆,然后生發開去。首聯出句,昔人乘黃鶴,已高唱入云,再加一“去”字,更覺飄渺; 對句雖寫眼前實景,但“空余”二字,使“實物”也變得“虛無”。一寫天,一寫地,時空的跨度之大,無以類比。頷聯承題,“不復返”、“空悠悠”更使境界虛幻飄渺,無邊無際。此四句懷古,一氣貫注,虛實相合,盤旋轉折,渾然一體。在寫“黃鶴樓”今昔變化中,“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悠悠千載,世事茫茫”的傷感愁緒,孤獨情懷,躍然紙上,大有陳子昂 《登幽州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意境與況味。
后四句即景生情,轉而抒寫懷鄉之思,抒發無窮感慨,氣魄雄偉,情調高昂。
然異趣,如疾雷破山、波瀾起伏,既符合律法,又烘染出詩人寂寞愁緒。這里表面上是寫景,但不無吊古傷今之意。鸚鵡洲,位于漢陽西南二里左右的長江中,與黃鶴樓僅一江之隔。三國時名士、《鸚鵡賦》 的作者彌衡,被黃祖殺害,葬于此處。作者登樓遠眺,怎么能不見景思人,產生“惺惺惜惺惺”的憂傷呢? 古人已逝,山水依舊,怎么能不發出“逝者如斯夫”的浩然感嘆呢?
尾聯緊承頸聯而來,眼前晴空萬里,景物明媚,然古人已逝,愁緒滿懷,當煙波四起,暮色降臨之際,詩人羈旅天涯,孑然一身,故鄉何在,游子思歸,已是自自然然的事了。作者在這里直抒胸臆,一個“愁”字收結,使詩意又歸于渺然不可見,茫然無所適的境界,“如豹尾之能繞額”,極合律詩法度。全詩八句經過起、承、轉、合,創造出一個渾凝的詩境。沈德潛評此詩為:“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卷十三) 這首詩雖號稱七律,但只有頸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是工對,頷聯只有前三字“黃鶴一”、“白云千”成對。且句中平仄交錯有幾處都不合律,第三句更只有一個平聲字“黃”,余皆仄聲,第四句末又連用三個平聲字“空悠悠”。這顯然是一首變體律詩。過去有人評這首變體律詩是唐代七律最好的一首,雖未必妥當,但本詩抒情寫景,語言運用,確有特色。是故詩借樓傳,樓借詩名。隨著這首詩的廣為傳誦,黃鶴樓的知名度大為增加。清光緒十年 (1884),黃鶴樓又焚毀。近年新建黃鶴樓,位于蛇山之巔,為仿木結構建筑,整個屋面覆以黃色琉璃,崇樓五層,飛檐五舒,內外遍施彩面,裝修典雅富麗,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游人。崔顥《黃鶴樓》這首千古絕唱,必將隨之飛越重洋,更加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