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出處】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其一)》。
【意思翻譯】洛陽的親友如問起我的情 況,請告訴他們,我的心就像玉壺中的 冰一樣潔凈。冰心:比喻心地純潔。西 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有“心若懷冰”。 玉壺:玉制的壺。南朝宋鮑照《代白頭 吟》有“清如玉壺冰”。“玉壺冰”比喻人 清白、高潔。
【賞析】若是洛陽的親朋好友向你問起我的狀況,請你轉告他們,我 的內心始終高潔不變,就如同晶瑩的冰雪置于溫潤的玉壺之中一般。詩 人送別好友,言語之間卻全然是自己的情志。人說冰清玉潔,冰雪清明透 亮,玉壺溫潤潔凈,詩人用這兩者互為映襯、相輔相成,共同描摹著自己內 心那始終不曾有過絲毫改變的高潔與純凈。讀之,似乎可以看到冰玉相 成的晶瑩清透,觸摸到帶著絲絲涼意的溫和瑩潤,從而感受到詩人內心的 誠摯與潔凈。后人也常以“冰心玉壺”來形容人內心情操的純凈高潔。
【用法例釋】用以形容心地光明純 潔。[例]我端起杯子,喝了口濃釅的清 茶,突然想起了王昌齡的一句詩“洛陽 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眼前的 八九老人,不正是這樣嗎? (方小寧《和 冰心老人聊天》)
【全詩】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其一)》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注釋】
①二句寫聚散匆匆,意謂寒雨連江的夜晚來到吳地鎮江,次日清晨送客北上,只有孤寂的楚山相伴。“楚山孤”是詩人想象友人旅途的寂寞。②此句意謂自己的心地品德如玉壺中的冰一樣純潔清白。陸機《漢高祖功臣頌》:“心若懷冰”,以“冰”比擬“心”的純潔;鮑照《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以“玉壺冰”比喻清白;唐代姚崇《冰壺誡》復以“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比擬廉潔。
【全詩賞析】
在古典詩詞中,“送別”是常見的題材。芙蓉樓在唐潤州(今江蘇鎮江)城西北,筑于三國時吳初年。據《清統志》載: “江蘇鎮江府:萬歲樓在丹徒縣西南城上,晉王恭改創西南樓名萬歲樓,又嘗改西北樓為芙蓉樓。”辛漸生平不詳,為王昌齡摯友。此詩為王昌齡于芙蓉樓餞別辛漸時所作。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兩句實寫環境并紀事。“寒雨連江”,狀濛濛細雨,似煙似霧,籠罩江面。“夜入吳”有人釋為王昌齡隨舟送辛漸夜入吳地,以示友情深厚,此當可備一說。但馬茂元先生所言似更為精到。馬先生說: “夜入吳的‘入’,寫微雨漸漸到來。與杜甫《春夜喜雨》中‘隨風潛入夜’的‘入’字用法相近,而更有神韻。”(見《唐詩三百首》新編)細雨是見到的,更似是感覺到的,是寫景,又是渲染與好友依依惜別之氣氛。“平明送客楚山孤”,既點題“送”字,更反映了自己的離懷別緒。辛漸此去,溯江而上,北赴洛陽,王昌齡極目西望,唯見蒼莽平野上矗立著一座孤零零的楚山。一個“孤”字,寫楚山,更是指王昌齡的主觀感受,知友遠去,不免有孤寂之感。這兩句前句寫景,后句寫情。就這兩句詩言,情景交融,真是詩而似畫,贈別詩中唯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可與匹敵。
詩至此,送別之意似已寫盡,難乎為繼。但是王昌齡送辛漸北去洛陽,如俞陛云所說為“借送友以自寫胸臆”,所以至第三句又另辟蹊徑,翻出新意。第三句他發出了“洛陽親友如相問”的設問,把讀者引入詩的想象的境界。據殷璠《河岳英靈集》:王昌齡“晚節不矜細行,謗議沸騰,兩竄遐荒”; 《舊唐書》本傳也說他“不護細行,屢見貶斥”。他的仕途生活是很不幸的,當時他也正處于眾口交毀的境況下。第四句用“一片冰心在玉壺”作結,不僅是化用鮑照的《白頭吟》中“清如玉壺冰”之句,以表明自己的心跡,是對“謗議”、“貶斥”的回答,而且以此來告慰洛陽的親友:盡管“謗議沸騰”,我仍然保持純凈的品行,盡管屢遭貶斥,我決不改變志行節操。王昌齡作絕句十分注重含蓄,不會語盡思窮,此又一顯著例證。
(結句)言己之不牽于宦情也。(沈德潛《唐詩別裁》)
唐人多送別妙作。少伯諸送別詩,俱情極深,味極永,調極高,悠然不盡,使人無限留連。(宋顧樂《萬首唐人絕句選》)
借送友以自寫胸臆,其詞自瀟灑可愛。(俞陛云《詩境淺說續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