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出處】唐·岑參《逢入京使》。
【意思翻譯】在騎馬行路的途中相遇,身邊無紙筆,不能給家里寫封書信,只好托您捎個報平安的口信。在人們生活中,這是常碰到的事,詩人卻把這平凡的事寫成好詩。
【評析】善于把人們所經歷的事情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與概括,使之具有典型意義,因而能在平易中蘊含著無窮的韻味,使人讀后倍感親切,歷久難忘。
【賞析】我騎在馬背上望向東方的故鄉,只覺得路途非常遙遠;一時觸動思鄉情懷,老淚涔然流下,沾濕了我的兩個衣袖。現在我和你在馬上相見,由于身邊沒有紙筆,只得拜托你傳一個口信到我家里,告訴家人說我在這里很是平安就好了。
這是作者偶然在路上遇見一個當使者正要回故鄉的朋友,由于自己欲歸不得,只好托他傳語,以告慰家人。老年作客的苦悽,寫來入情入理。
【全詩】
《逢入京使》
.[唐].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注釋】
①故園:指詩人在長安的家。漫漫:遙遠貌。②龍鐘:淚流貌,袖被淚濕。
【全詩鑒賞】
岑參(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少時隱居嵩陽,二十歲到長安獻書闕下,天寶三年中進士,只任兵曹參軍小官。天寶八年隨高仙芝到了安西,在幕中掌書記。當時報國壯志正高,決心在戎馬生涯中追求自己的前程。但在這里的十年生活并不順利,于是由安西回到了長安。天寶十三年又隨封常青出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很受封的賞識,此時岑參寫了很多詩歌。安史之亂以后他到了鳳翔,杜甫和房琯推薦他,任了右補闕,出為虢州長史、關西節度判官、嘉州刺史。大歷五年卒于成都。岑參詩以邊塞詩見長。由于作者多次出塞,他對于邊塞生活、地方景物十分熟悉,他以壯烈的感情歌頌了邊防將士豪放精神,詩的格調雄渾,詩風奇峭,自成一家。
岑參長期在邊塞生活,塞外黃沙莽莽,寒風夜吼,金戈鐵甲,殊死征戰,他都有直接經歷,深切感受。在這種情景殊異的邊遠之地,在內鄉人的感受中,真如同是“走馬西來欲到天”,有時經歷的是“平沙萬里絕人煙”的境遇,就更感到人在此地是一種荒遠、孤寒的寄居。遠方征戍者鄉思是深沉的,是人人胸臆中都飽積著的, 《逢入京使》就是在這種情境下產生的。戍守西疆,每天都是向西走,故園東拋,歸路日益遙遠。遠行人思歸時都有一種心理習慣,即在不得歸時,總好望一望歸路,從云天遠處辨識家鄉的方向。身在邊塞的岑參也是這樣做的,他常是東望故園,可是望的結果是可望而不可見,更不得歸,這樣,隨著時間的延長,使遙遠的歸路就更顯遙遠了。所以此日向東望去,只見漫漫修遠,一片茫然。因此,心中不禁悲戚起來,止不住淚水淋漓,沾濕了雙袖。
然而這時詩人卻意外地遇到了入京使,他從西向東,與岑參相向而行,這使思鄉心切的岑參感到極大的慰藉,因為他正在向長安走去,他回到長安可以看到自己想見面卻見不到的家人,如果能請他帶一封長信,細說自己的情況,那固然是好;但由于事前無此準備,此刻又是途中意外相遇,那就只好捎句口信了:“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里寫的是詩人自己的深切感受,可以說是經驗的詩。我們今天也能體驗到當時詩人的心情。他恨憾是“馬上相逢”的,但又特別珍惜這難得的“馬上相逢”;恨憾不能“紙筆”寄言,但又特別重視口頭“傳語”;無限地懷念“故園”,但卻又不想教家中人得知這種心情;往家中捎信,什么是家中人最想聽到的呢?——“平安!”還有比這兩個字還重要的嗎!這里是戰事頻繁的邊塞地區,八月飛雪,碎石如斗,平沙茫茫,石隨風走,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家中關懷這里的人,是不難想象的,而入京使把“平安”的消息帶到家中,也不會不描述這路上的奇遇,那時節“平安”二字之后,不知能蘊藏多少濃情厚意!詩人早就立志: “萬里牽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邊塞苦,不為妻子謀”。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今日報得“平安”,就可以使妻子得有安慰了。
這首詩以路逢入京使為中心,組織詩情的層次,為了顯示路逢的重要,先寫故園望不可見,以致“雙袖龍鐘”;遇入京使雖是中心,但除了標題,詩行中卻只寫一個“君”字,其余文字全給了“逢”前和“逢”后,使他能承接前者,并繼之而把詩情引向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