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出處】唐·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四》。
【意思翻譯】古廟里杉松樹上水鶴做了巢,每逢節令仍舉行隆重的祭祀。
【全詩】
《詠懷古跡五首·其四》
.[唐].杜甫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里,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賞析】
“有無閃爍”是藝術辯證法中的虛實結合手法。這種手法既可用以敘事,也可用來寫景狀物。用此法寫景,常常把現實中的景物和想象中的景物疊印在一起,構成一種亦真亦幻、有無閃爍的意象,用以抒發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并將讀者帶進一種嶄新的藝術境界。在《詠懷古跡五首》詠蜀先主的詩里,其中的頷聯就用了“有無閃爍”的手法。這首詩寫于大歷元年(766年)杜甫寓居夔州時,夔州的永安宮是三國時期蜀主劉備的行宮,翠華車蓋、瓊樓玉殿曾極其壯麗。可現在呈現在詩人眼前的卻只有荒山野寺。“翠華想象空山里,玉殿虛無野寺中”就是詩人馳騁想象,撫今追昔,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創造的意象。“翠華”、“玉殿”雖是幻景,卻赫然置于句首,寫得極有聲勢,“詠之如見當時氣象”,使讀者感到雖虛幻卻逼真。因為這些壯麗的景物雖是詩人的想象,但卻是有跡可追、有形可據,翠華雖無,蒼山依舊,玉殿雖虛,寺廟猶存。而這空山野寺之所以成為文人憑吊、村翁祭祀的古跡,正是因為它們曾是蜀先主的翠華玉殿。這正是虛賴于實的生發,實賴于虛而永存,益發讓人感覺“有無閃爍”、真假難辨,“縱橫隱現”。
陸時雍的《詩鏡總論》指出,構成詩歌意境的應是“皆其然而不必然之詞”,“詩之真趣,又在意似之間”。詩的境界當在真與幻、即與離、似與不似之間,太真太即,則失于死板,太幻太離,又失于荒誕,惟有亦真亦幻、不即不離、“有無閃爍”,才能“意廣象圓”,盎然富有詩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