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葉生翻譯 聊齋志異葉生賞析|讀后感
原文
淮陽葉生者(1),失其名字。文章詞賦,冠絕當時(2);而所如不偶(3),困于名場(4)。會關東丁乘鶴,來令是邑。見其文,奇之。召與語,大悅。使即宮署,受燈火(5);時賜錢榖恤其家。值科試(6),公游揚于學使(7),遂領冠軍(8)。公期望綦切。闈后(9),索文讀之,擊節稱嘆(10)。不意時數限人(11),文章憎命(12),榜既放,依然鎩羽(13)。生嗒喪而歸(14),愧負知己,形銷骨立,癡若木偶。公聞,召之來而慰之。生零涕不已。公憐之,相期考滿入都(15),攜與俱北。生甚感佩。辭而歸,杜門不出(16)。
無何,寢疾(17)。公遺問不絕(18);而服藥百裹(19),殊罔所效。公適以忤上官免,將解任去(20)。函致生,其略云:“仆東歸有日;所以遲遲者,待足下耳。足下朝至,則仆夕發矣?!眰髦P榻。生持書啜泣。寄語來使:“疾革難遽瘥(21),請先發。”使人返白,公不忍去,徐待之。逾數日,門者忽通葉生至。公喜,逆而問之。生日:“以犬馬病(22),勞夫子久待(23),萬慮不寧。今幸可從杖履(24)?!惫耸b戒旦(25)。抵里,命子師事生,夙夜與俱。公子名再昌,時年十六,尚不能文。然絕惠,凡文藝三兩過(26),輒無遺忘。居之期歲(27),便能落筆成文。益之公力,遂入邑庠(28)。生以生平所擬舉子業(29),悉錄授讀。闈中七題(30),并無脫漏,中亞魁(31)。公一日謂生日:“君出余緒(32),遂使孺子成名。然黃鐘長棄(33)奈何!” 生日:“是殆有命。借福澤為文章吐氣,使天下人知半生淪落,非戰之罪也(34),愿亦足矣。且士得一人知己,可無憾,何必拋卻白纻,乃謂之利市(35)哉?!惫云渚每?,恐悮歲試,勸令歸省(36)。慘然不樂(37)。公不忍強,囑公子至都為之納粟(38)。公子又捷南宮(39),授部中主政(40)。攜生赴監,與共晨夕。逾歲,生入北闈(41),竟領鄉薦(42)。會公子差南河典務(43),因謂生日:“此去離貴鄉不遠。先生奮跡云霄(44),錦還為快(45)?!鄙嘞?,擇吉就道。抵淮陽界,命仆馬送生歸。
歸見門戶蕭條,意甚悲惻。逡巡至庭中,妻攜簸具以出,見生,擲具駭走。生凄然曰:“我今貴矣。三四年不覿,何遂頓不相識?”妻遙謂曰:“君死已久,何復言貴?所以淹君柩者,以家貧子幼耳。今阿大亦已成立,行將卜窀穸(46)。勿作怪異嚇生人。”生聞之,憮然惆悵(47)。逡巡入室,見靈柩儼然,撲地而滅。妻驚視之,衣冠履舄如脫委焉(48)。大慟,抱衣悲哭。子自塾中歸,見結駟于門(49),審所自來,駭奔舍母。母揮涕告訴。又細詢從者,始得顛末。從者返,公子聞之,涕墮垂膺。即命駕哭諸其室;出橐營喪,葬以孝廉禮。又厚遺其子,為延師教讀。言于學使,逾年游泮(50)。
異史氏曰:“魂從知己,竟忘死耶?聞者疑之,余深信焉。同心倩女,至離枕上之魂(51);千里良朋,猶識夢中之路(52)。而況繭絲蠅跡,嘔學士之心肝;流水高山,通我曹之性命者哉(53)!嗟乎!遇合難期,遭逢不偶。行蹤落落,對影長愁(54);傲骨嶙嶙,搔頭自愛(55)。嘆面目之酸澀,來鬼物之揶揄(56)。頻居康了之中,則須發之條條可丑;一落孫山之外,則文章之處處皆疵(57)。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爾;顛倒逸群之物,伯樂伊誰(58)?抱刺于懷,三年滅字;側身以望,四海無家(59)。人生世上,只須合眼放步,以聽造物之低昂而已(60)。天下之昂藏淪落如葉生其人者(61),亦復不少,顧安得令威復來(62),而生死從之也哉?噫!”
翻譯
河南淮陽有個姓葉的秀才,不知道他的名字。他的文章詞賦,在當時首屈一指;但是命運不濟,始終未能考中舉人。
恰巧關東的丁乘鶴,來擔任淮陽縣令。他見到葉生的文章,認為不同尋常,便召葉生來談話,結果非常高興,便讓葉生在官府讀書,并資助他學習費用;還時常拿錢糧救濟他家。到了開科考試的時候,丁公在學使面前稱贊葉生,使他得了科試第一名。丁公對葉生的前途寄予極大的希望。鄉試考完,丁公要葉生的文稿來閱讀,拍案叫好。沒料想時運限人,文章雖好命不佳,發榜后,葉生仍舊名落孫山。他垂頭喪氣地回到家,感到辜負了丁公的期望,很慚愧,身形消瘦,呆如木偶。丁公聽說,召他來勸慰了一番,葉生淚落不止。丁公很同情他,約好等自己三年任滿進京,帶著他一起北上。葉生非常感激。辭別丁公回家,從此閉門不出。
沒過多久,葉生病倒在床上。丁公經常送東西慰問他;可是葉生服用了一百多副藥,根本不見效。丁公正巧因冒犯上司被免了官職,將要離任回鄉。他給葉生寫了封信,大致意思說:“我東歸的日期已經定了,所以遲遲不走的原因,是為了等待您。您若早晨來到,我晚上就可以上路了。”信被送到了病床上,葉生看著信哭得非常傷心,他讓送信人捎話給丁公說:“我的病很重,很難立即痊愈,請先動身吧?!彼托湃嘶厝ト鐚嵳f了。丁公不忍心就走,仍慢慢等著他。
過了幾天,看門的人忽然通報說葉生來了。丁公大喜,迎上前來慰問他。葉生說:“因為小人的病,有勞先生您久等,心里怎么也不安寧。今天有幸可以跟隨在您身邊了?!倍」谑钦硇醒b趕早上路。
丁公回到家,讓兒子拜葉生為師,并讓好好伺候,早晚都和他住在一起。丁公子名叫再昌,當時十六歲,還不能寫文章。但是卻特別聰慧,文章看上兩三遍,就不會再忘記。過了一年,公子便能落筆成文。加上丁公的力量,于是他進了縣學成為秀才,葉生把自己過去考舉人的范文習作,全部抄下來教公子誦讀。結果鄉試出的七個題目,都在準備的習作中,無一脫漏,公子考了個第二名。
一天,丁公對葉生說:“您拿出自己學問的剩余部分,就使我的兒子成了名。然而您這賢才卻被長期埋沒,有什么辦法呢!”葉生說:“這恐怕是命中注定的吧。不過能托您家的福為文章吐口氣,讓天下人知道我半生的淪落,不是因為文章低劣,我的心愿也就足了。況且讀書之人能得一知己,也沒什么遺憾了。何必非要穿上官服,拋掉秀才衣裳,才說是發跡走運呢!”丁公認為葉生長期客居外省,怕他耽誤了參加歲試,便勸他回家。葉生聽說后臉上現出了凄慘不樂的神色。丁公不忍心強讓他走,就叮囑公子到京城參加會試時,一定要為葉生稍納個監生。
丁公子考中了進士,被授部中主政。上任時帶著葉生,并送他進太學國子監讀書,與他早晚在一起。過了一年,葉生參加順天府鄉試,終于考中了舉人。正遇上丁公子奉派主管南河公務,他就對葉生說:“此去離您的家鄉不遠。先生已經功成名就,衣錦還鄉該何等令人高興?!比~生也很喜悅。他們擇定吉日上路。到了淮陽縣界,丁公子派仆人用馬車護送葉生回了家。
葉生到家下車,看見自己的門戶很蕭條,心里非常難過。他慢慢地走到院子里。妻子正好拿著簸箕從屋里出來,猛然看到葉生,嚇得扔了簸箕就走。葉生凄慘地說:“我現 在已經中了舉人了。才三四年不見,怎么竟不認識我了?”妻子站在遠處對他說:“您死了已經很久了,怎么又說顯貴了呢?之所以一直停放著您的棺木沒有埋葬,是因為家里貧窮和兒子太小的緣故。如今兒子阿大已經成人,正要選擇墓地為您安葬。請不要作怪來驚嚇活人?!比~生聽完這些話,顯得非常傷感和懊惱。他慢慢進了屋,見自已的棺材還停放在那里,便一下撲到地上沒了蹤影。妻子驚恐地看了看,只見葉生的衣帽鞋襪脫落在地上。她悲痛極了,抱起地上的衣服傷心地大哭起來。兒子從學堂中回來,看見門前拴著馬車。他問明趕車人的來歷,嚇得急忙跑去告訴母親。母親便流著眼淚把見到的情景告訴了兒子。娘倆又仔細詢問了護送葉生的仆人,才得知事情的始末。
仆人返回,如實報告了主人。丁公子聽說,淚水浸濕了胸前的衣服。他立即乘著馬車哭奔到葉生的靈堂祭拜;出錢修墓辦理喪事,用舉人的葬禮安葬了葉生。又送了很多錢財給葉生的兒子,并為他請了老師教讀。后來丁公子向學使推薦,使葉生的兒子第二年入縣學成了秀才。
異史氏說:魂魄跟從知己,竟然會忘記自己已經死了?聽說的人都表示懷疑,我卻深信不疑。知心的情侶,可以離魂相隨;親密的友誼,縱使千里亦可與好友夢中相會。又何況應舉文章是我輩讀書人精心結撰繕寫;它是否能遇真賞,正決定著我們命運的窮通呢!嘆息啊!命運不蹇,時運不濟。經歷之處,總難遇合,只能空自對影愁嘆;生就嶙峋傲骨,不能媚俗取容,唯有自惜自憐。可嘆窮厄困頓,招致勢利小人的嘲侮。多次落榜的人,從人身到文章,都被世俗譏貶得毫無是處;一旦名落孫山,則文章到處都是瑕疵。古今痛哭的人,只有獻和氏璧的卞和和你啊;舉世賢愚倒置,能慧眼識人的伯樂如今又在哪里?當道無愛才之人,不值得指望!反側展望,可嘆四海茫茫,竟無以容身之所。人生在世上,只有閉著眼睛走著路,任憑造物主的安排而已。天下才華不凡卻如葉生那樣淪落的才子,也是不少,回首四顧,天下哪里會再有一個丁令威出現,讓人生死跟隨他呢?唉!
注釋
(1)淮陽:縣名,在河南省東部。
(2)冠絕當時:超越同時之人。冠,第一名,首屈一指。絕,超越。
(3)所如不偶:所向不遇。不偶,猶言數奇,指命運不好,遇合不佳。
(4)名場: 指求取功名的科舉考場。
(5)即官署,受燈火:謂留住縣衙,得到照明等學習費用的資助。燈火,此指照明費用。
(6)科試:也稱科考。鄉試之前,備省學政到所轄府、州,考試生員,稱為科試??圃嚦煽円?、二等的生員,冊送參加鄉試,稱錄科;被錄送的生員稱科舉生員。
(7)游揚:隨處稱揚。學使:即提督學政,又稱提學使、提學、學院、學臺、學政等,是明清時代掌理一省學校、科舉的長官。
(8)領冠軍:指科試獲第一名。領,取得。
(9)闈后:指秋闈(即鄉試)之后。各省鄉試在仲秋八月舉行,因稱秋闈。 闈,科舉考場,又稱貢院。
(10)擊節稱嘆:擊節原義是用手指擊拊為節拍,以尋按樂曲的韻律節奏;后常借以形容對詩文的贊嘆、激賞。
(11)時數:時運。數,命定的遭遇。
(12)文章憎命,杜甫《天末懷李白》:“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意思是好文章會妨害好命運。
(13)鎩(shà廈)羽:鳥羽摧落;比喻鄉試受挫落榜。《淮南子·覽冥訓》:“飛鳥鎩翼,走獸廢腳?!薄墩f文》:“鎩,殘也。”
(14)嗒(tā塔)喪:沮喪;失魂落魄?!肚f子·齊物論》:“仰天而噓, 嗒焉似喪其偶。”
(15)考滿:是明清兩代對政府官員的考績辦法之一。這里指對外官的考績,即由吏部考功司主持的“大計”。清順治初期,外宮三年大計;順治后期,定外宮三年考滿議敘例??滴踉辏瑑韧夤倏伎兘杂萌昕紳M制。其制,外宮大計以寅、已、申、亥歲,四品以下官員以五等議敘(一等稱職者記錄,二等稱職者賞賚,平常者留任,不及者降調,不稱職者革職)。詳《清史稿·選舉志六·考績》。
(16)杜門:閉門。此指不與外界交往。杜,堵塞。
(17)寢疾,臥病;病倒在床。
(18)遺(wèi衛)問:饋贈所需,慰問疾病。遺,贈予。
(19)百裹,百劑。裹,指藥包。
(20)解任:解職,卸任。
(21)病革(jī亟)難遽瘥(chài差),病重難望速愈。革,同“亟”。 瘥,病愈。
(22)犬馬病,對自己疾病的謙稱。
(23)夫子:先生,老師。舊時縣學生員稱本縣縣令為老師、老父師,自稱學生、門生。
(24)從杖履:猶言隨侍左右。古禮老人五十得拄杖。又唯尊者得脫履于戶內,晚輩有代為捉杖納履的責任,所以“從杖履”是敬老事尊之詞?!抖Y記·曲禮》:“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履;視日早暮,侍坐者請出矣?!?/p>
(25)束裝,整頓行裝。戒旦:意思是警戒黎明貪睡,早起及時出發?!段倪x》趙景真《與嵇茂齊書》:“雞鳴戒旦,則飄爾晨征。”
(26)文藝:指“闈墨”之類供科舉士子揣摩研習的八股范文。
(27)期(jī基)歲:滿一年。
(28)入邑庠:成為縣學生員,俗稱秀才。邑庠,縣學。
(29)所擬舉子業,指葉生平日為應付科舉考試而習作的八股文。擬,謂擬題習作。舉子業,又稱四書文,即八股文。
(30)闈中七題,明、清鄉試、會試的頭場試題大都是七題,其中“四書義”三題,“五經義”四題。這里“七題”指鄉試的頭場試題。頭場成績即能決定能否錄取,二、三場成績只作參考,所以再昌因頭場七題作得好而取中亞魁。
(31)亞魁:鄉試第二名。第一名稱鄉魁、鄉元或解元。
(32)出馀緒:拿出本人才學的微末部分。馀緒,微末,殘馀。馀緒,義同緒馀?!肚f子·讓王》:“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馀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p>
(33)黃鐘長棄:比喻賢才被長期埋沒?!冻o·卜居》:“黃鐘長棄,瓦釜雷鳴。”黃鐘,古樂中的正樂,比喻德才俱優的人。
(34)非戰之罪:《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該下戰敗后曾說:“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比~生借喻自己半生淪落,功名未就,是命運使然,而非文章庸劣。
(35)“何必”二句:意思是說,不必取得科舉功名,才算作發跡走運。 宋代王禹偁《寄碭山主簿朱九齡》詩:“忽思蓬島會群仙,二百同學最少年;利市襴衫拋白紵,風流名字寫紅箋?!卑桌偅环N質地細密的白夏布,借指士子取得科舉功名前所著的白衣。取得科舉功名后,就脫去白衣,改穿襴衫(官服)了。利市,語出《周易·說卦》:“為近利,市三倍?!北局赣少Q 易獲得利潤;后來比喻發跡、走運,俗稱“發利市”。
(36)歲試:各省提學使干三年任期內到所轄府、州考試一次生員課業,以六等定優劣,謂之歲試。在外地的生員須回原籍參加歲試,所以丁公勸葉生歸省。歸省,本義是回鄉探望父母,這里實指回鄉應試。
(37)生慘然不樂,底本無“生”字,據鑄雪齋抄本補。
(38)納粟:明清設國子監于京城,國子監生員稱監生,可直接參加鄉試,不必參加歲試。自明景泰(1450—1456)以后,準許生員向朝廷納粟,享受監生待遇;后代循例納粟(實際用銀子)人監的生員,又稱例監。
(39)捷南宮:指會試中式,即考中進士。明、清舉人考進士,會試是決定性的一輪考試。南宮,漢代把尚書省比作南方列宿,稱之為南宮。宋、明以來則稱禮部為南宮。會計由禮部主持,因稱會試中式為捷南宮。捷,謂獲勝、取中。
(40)部中主政:明清于中央六部各設主事若干員。主政是主事的別稱,職位低于員外郎。據下文所言“差南河典務”,“部”當指工部。
(41)人北闈:指參加在北京舉行的鄉試。明代在順大府(北京)和應天府(南京)各設國子監,兩處鄉試應考生員多為國子監生,因而分別稱為北闈和南闈。清代無南闈,而順天鄉試初仍習稱北闈。
(42) 領鄉薦:指考中舉人。唐制,參加進士考試者,例由地方長官(刺史、府尹)考試薦舉,稱為鄉舉或鄉薦。后代因稱鄉試中式者為領鄉薦,或簡稱領薦。
(43)差南河典務:奉派到南河河道辦理公務。清初自順治元年至康熙四十四年前,河道總督所轄的江南省河道,包括今江蘇、安徽兩省民江以北的黃河、運河水系,時稱南河?!肚鍟洹肪硭氖摺肮げ俊ざ妓謇羲荆赫铺煜潞忧P梁川途之政令,凡壇廟殿廷之供具皆掌焉?!?/p>
(44)奮跡云霄:致身云路;謂一舉成名,前程遠大。此即指中舉人
(45)錦還為快:衣錦還鄉,堪稱快事?!稘h書·項籍傳》:“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p>
(46)卜窀穸(zhūn—xī諄夕):選擇墓地:指安葬。窀穸,墓穴。
(47) 憮然惆悵:此據鑄雪齋抄本。底本“惆”誤作“籌”。憮然,失意的樣子。
(48)脫委:蛻落在地。脫,通“蛻”。委,丟棄,掉落。
(49)結駟:拴馬。
(50)游泮:進學;成為秀才。泮,指泮宮,周代諸侯所設的學校。代指府、州、縣設各類官學。
(51)“同心倩女”二句:意思是,知心的情侶,可以離魂相隨。唐陳玄祐《離魂記》:張倩女與表兄王宙相戀,遭父親梗阻,倩女離魂追隨王宙出走。五年后夫婦同回娘家,倩女的離魂才與床上病體合而為一。
(52)“千里良朋”二句:是說,真摯的友誼,可使遠隔的良朋夢中往會?!段倪x》沈約《別范安成詩》:“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思?!崩钌谱⒁俄n非子》:“六國時,張敏與高惠二人為友。每相思不能得見,敏便于夢中往尋。但行至中道,便迷不知路,遂回。如此者三。”(按,此殷引文,不見于今本《韓非子》)這里作者反其意而用之。
(53)“而況”四句:承接“同心倩女”四句:領起下文科場失意的感慨。意思是,又何況應舉文章是我輩讀書人精心結撰繕寫;它是否能遇真賞,正決定著我們命運的窮通呢!繭絲,比喻文章章句妥貼。本《文心雕龍·章句》:“章句在篇,如繭之抽緒。”(緒,即絲)。蠅跡,即蠅頭細字。陸游《讀書詩》之二:“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比喻文章繕寫工整。學士,學子、讀書人;與隔句“我曹”互立足義,意為“我輩讀書人”。嘔心肝,用唐代詩人李賀事。李商隱《李長吉小傳》寫李賀作詩構思極苦,其母嘆息說:“是兒要當嘔出心肝乃已爾!”流水高山,用伯牙“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的琴曲(見《呂氏春秋·本味》)比喻高雅絕俗、不易被人賞識的作品,通,溝通。性命,品性和命運。作者認為,文章是作者性格、品質的表現,它的遭遇如何,則決定作者的命運窮通,所以說文章溝通性、命。
(54)“行蹤”二句:經歷之處,總難遇合,只能空自對影愁嘆。行蹤:蹤跡所到之處。落落,孤單落寞的樣子。左思《詠史詩》:“落落窮巷士,抱影守空廬?!睂τ?,身與影相對,形容孤單。李白《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p>
(55)“傲骨”二句:生就嶙峋傲骨,不能媚俗取容,唯有自惜自憐。嶙峋,用山石突兀形容傲骨堅挺。搔頭,失意無計的樣子。杜甫《夢李白二首》:“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自愛、自惜、自珍。又,《詩·邶風·靜女》:“愛而不見,搔首踟躕?!薄斗窖浴纷⒁鳌八B”,義為隱蔽,則搔首自愛,謂抑志自持,不失其節。
(56)“嘆面目”二句:意思是,自嘆窮厄困頓,招致勢利小人的嘲侮。 面目,指服飾容止等外觀表現。酸澀,寒酸拘執,不舒展灑脫。來,招致。鬼物揶揄,比喻勢利小人的奚落?!妒勒f新語·任誕》劉孝標注引《晉陽秋》:晉代羅友為桓溫掾吏,不得意。一日,桓溫設宴送人赴郡守任,羅到席最晚?;笢貑査卮鹫f:“民首旦出門,于中途逢一鬼,大見揶揄,云:‘吾但見汝送人作郡,何以不見人送汝作郡耶?’”
(57)“頻居”四句:意思是說,多次落榜的人,從人身到文章,都被世俗譏貶得毫無是處,頻居康了之中,多次處于落榜境地。宋范正敏《遯齋閑覽》:唐代柳冕應舉,多忌諱,尤忌“落”字,至稱安樂為安康。榜出,令仆探名,還報曰:“秀才康(落榜)了也!”又據宋范公偁《過庭錄》:宋代孫山滑稽多才,偕鄉人子同赴舉,榜發,鄉人子落榜,孫山名居榜末。鄉人問其子得失,孫山說“解名(榜文名單)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后因又稱落榜為“名落孫山”。
(58)“古今”四句:大意是說,古往今來,因種種原因而悲憤痛哭的人很多,只有懷寶受誣的卞和像你;舉世賢愚倒置,能識俊才的伯樂在當今又是誰人!卞和惟爾,意思是只有你的處境類似卞和。卞和!春秋時楚國人,得璞于楚山中,獻之厲王、武王,皆以為誑,刖其左右足!文王立,卞和抱璞哭楚山下,王使人理其璞,得美玉。見《韓非子·和氏》。逸群之物,超群的駿馬。伯樂伊誰!誰是伯樂。伯樂,春秋秦國人,與秦穆公同時,姓孫名陽。其事略見于《莊子·馬蹄》、《楚辭·懷沙》、《戰國策·楚策》等記載。伯樂善相馬,后代因以喻善于識才的人。《漢書·賈誼傳》載,賈誼曾說:“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鼻毒耪隆焉场酚小白儼滓詾楹谫?,倒上以為下”,“伯樂既沒,驥焉程兮?!边@四句概括了這些病憤之言。
(59)“抱刺”四句:意思是,當道無愛才之人,不值得干渴!反側展望,四海茫茫,竟無以容身。《三國志·魏志·荀彧傳》注引《平原禰衡傳》:“衡字正平。建安初,自荊州北游許都······時年二十四。是時許都雖新建,尚饒士人。衡嘗書一刺懷之,字漫滅而無所適?!庇帧豆旁娛攀住罚骸爸脮鴳研渲?,三歲字不滅?!贝司C取其詞成句。趙翼《陔馀叢考》:“古人通名,本用削木書字,漢時謂之謁,漢末謂之刺;漢以后則雖用紙,而仍相沿曰刺?!贝蹋春蟠拿?、名片。明清時用紅紙書寫名帖,用于拜謁,又稱拜帖。滅字,字跡磨滅。
(60)“人生”三句:仍是作者痛憤之言,大意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大可不必認真、清醒,只須閉眼走自己的路,行心之所安;一切聽天由命。合眼:有不理會是非曲直、不計較得失、不與別人比量等意思。放步,走自己的路,行心之所安。造物,造物主、上帝。低昂,抑揚,升沉、意謂擺布。
(61)昂藏:氣概不凡的樣子。
(62)令威:借指淮陽縣令“關東丁乘鶴”?!端焉窈笥洝罚憾×畛桑瑵h遼東人,學道于靈虛山。后化鶴歸遼,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彼鞗_天飛去。
賞析
一個本已經死去的人,竟然憑著一股怨氣而又幻出一個人形去繼續實現自己的理想,讀到這些我們只能驚嘆蒲氏著文的立意之奇巧、構思之新穎、想象之豐富。這應該是這篇文章最明顯的藝術特征了。
《葉生》表現的又一個藝術特征是反映時事,現實性強。科舉制度發展到明清時期,流弊越來越明顯。為了獲得一官半職,讀書人埋頭于時文八股,“代圣賢立言”,有的考生拉關系走后門,甚至行賄行騙,撈個舉人、進士;有的主考官,或有眼無珠,或徇情枉法;以致真才實學者往往名落孫山,而那些文墨不通、品行低劣者往往又擠入衣冠之列,使本為選拔人才的制度,成為扼殺人才的機器。葉生如此的遭遇蒲松齡也深受其害,這應該是他寫這篇文章的原始動機。
為了進一步揭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毒害之深,作者并不以葉生的生作為結局,而是讓葉生之魂隨丁乘鶴而去,把自己的平生所學,教給丁,使其學業大進,很快登位做官。這一方面證明了葉生的確有真才實學,考不中并不是文不如人,另一方面也向人們展示了他“己不能達,而徒能致”的悲慘命運。接下來,作者寫葉生因門生的幫助,獲取了功名,衣錦還鄉,回家見到妻子,說道:“我今貴矣。”這句話出自生前貧寒、亡已多年的葉生之口,聽來令人心酸、心痛!《儒林外史》中,范進中了舉人,瘋瘋癲癲,連叫“我中了”。此二人之言,何其相似乃爾!使人瘋,致人死,死而不悟,這就顯示了封建科舉制度的本質。 《聊齋志異》中對于科舉制度的弊病的批判,盡管不及后來吳敬梓那樣全面、徹底和深刻,但他是清代第一個以小說的形式來批判科舉制的作家,而且筆鋒相當犀利和尖銳。
讀后感
《葉生》算得上聊齋的名篇,因為他涉及到封建時代的科舉,也涉及到葉生的形象有蒲松齡的影子。故事寫到葉生詞賦冠絕卻名落孫山,寫到葉生受縣令丁公賞識和接濟,寫到葉生在丁公解任時仍受邀同行,寫到葉生用心輔導丁公子學業使其出人頭地。這些情節,看似紛繁,其主要意思指向卻是非常明確的,就是通過這個故事,體現科舉失敗者的內心苦悶,表達他們在科場輸得不服的想法,企圖向世人指出:不是他們不行,他們很有本事的,只是種種原因阻礙了他們仕進的道路。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年),清代杰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后屢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