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福利在线_狠狠骚_久久久精品视频免费_56pao在线_日韩一区二区福利_国产综合久久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翻譯 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

雕龍文庫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翻譯 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

原文

丞相公孫弘者,齊菑川國薛縣人也,字季。少時為薛獄吏,有罪,免。家貧,牧豕海上。年四十馀,乃學春秋雜說。養後母孝謹。

建元元年,天子初即位,招賢良文學之士。是時弘年六十,徵以賢良為博士。使匈奴,還報,不合上意,上怒,以為不能,弘乃病免歸。

元光五年,有詔徵文學,菑川國復推上公孫弘。弘讓謝國人曰:“臣已嘗西應命,以不能罷歸,原更推選。”國人固推弘,弘至太常。太常令所徵儒士各對策,百馀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對為第一。召入見,狀貌甚麗,拜為博士。是時通西南夷道,置郡,巴蜀民苦之,詔使弘視之。還奏事,盛毀西南夷無所用,上不聽。

弘為人恢奇多聞,常稱以為人主病不廣大,人臣病不儉節。弘為布被,食不重肉。後母死,服喪三年。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令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爭。於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辯論有馀,習文法吏事,而又緣飾以儒術,上大說之。二歲中,至左內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辯之。嘗與主爵都尉汲黯請間,汲黯先發之,弘推其後,天子常說,所言皆聽,以此日益親貴。嘗與公卿約議,至上前,皆倍其約以順上旨。汲黯庭詰弘曰:“齊人多詐而無情實,始與臣等建此議,今皆倍之,不忠。”上問弘。弘謝曰:“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毀弘,上益厚遇之。

元朔三年,張歐免,以弘為御史大夫。是時通西南夷,東置滄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數諫,以為罷敝中國以奉無用之地,原罷之。於是天子乃使硃買臣等難弘置朔方之便。發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謝曰:“山東鄙人,不知其便若是,原罷西南夷、滄海而專奉朔方。”上乃許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然為布被,此詐也。”上問弘。弘謝曰:“有之。夫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然今日庭詰弘,誠中弘之病。夫以三公為布被,誠飾詐欲以釣名。且臣聞管仲相齊,有三歸,侈擬於君,桓公以霸,亦上僭於君。晏嬰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絲,齊國亦治,此下比於民。今臣弘位為御史大夫,而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於小吏,無差,誠如汲黯言。且無汲黯忠,陛下安得聞此言。”天子以為謙讓,愈益厚之。卒以弘為丞相,封平津侯。

弘為人意忌,外寬內深。諸嘗與弘有卻者,雖詳與善,陰報其禍。殺主父偃,徙董仲舒於膠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脫粟之飯。故人所善賓客,仰衣食,弘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馀。士亦以此賢之。

淮南、衡山謀反,治黨與方急。弘病甚,自以為無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撫國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諸侯有畔逆之計,此皆宰相奉職不稱,恐竊病死,無以塞責。乃上書曰:“臣聞天下之通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父子,兄弟,夫婦,長幼之序,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所以行之者也。故曰‘力行近乎仁,好問近乎智,知恥近乎勇’ 。知此三者,則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後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鑒三王,建周道,兼文武,厲賢予祿,量能授官。今臣弘罷駑之質,無汗馬之勞,陛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為列侯,致位三公。臣弘行能不足以稱,素有負薪之病,恐先狗馬填溝壑,終無以報德塞責。原歸侯印,乞骸骨,避賢者路。”天子報曰:“古者賞有功,褎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幾獲承尊位,懼不能寧,惟所與共為治者,君宜知之。蓋君子善善惡惡,君若謹行,常在朕躬。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乃上書歸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今事少間,君其省思慮,一精神,輔以醫藥。”因賜告牛酒雜帛。居數月,病有瘳,視事。

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終。子度嗣為平津侯。度為山陽太守十馀歲,坐法失侯。

主父偃者,齊臨菑人也。學長短縱橫之術,晚乃學易、春秋、百家言。游齊諸生間,莫能厚遇也。齊諸儒生相與排擯,不容於齊。家貧,假貸無所得,乃北游燕、趙、中山,皆莫能厚遇,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為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關見衛將軍。衛將軍數言上,上不召。資用乏,留久,諸公賓客多厭之,乃上書闕下。朝奏,暮召入見。所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諫伐匈奴。其辭曰:

臣聞明主不惡切諫以博觀,忠臣不敢避重誅以直諫,是故事無遺策而功流萬世。今臣不敢隱忠避死以效愚計,原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馬法曰:“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凱,春蒐秋狝,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爭者末節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務戰勝窮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戰勝之威,蠶食天下,并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務勝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諫曰:“不可。夫匈奴無城郭之居,委積之守,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輕兵深入,糧食必絕;踵糧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勝必殺之,非民父母也。靡弊中國,快心匈奴,非長策也。”秦皇帝不聽,遂使蒙恬將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為境。地固澤鹵,不生五穀。然後發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師十有馀年,死者不可勝數,終不能逾河而北。是豈人眾不足,兵革不備哉?其勢不可也。又使天下蜚芻輓粟,起於黃、腄、瑯邪負海之郡,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饟,女子紡績不足於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道路死者相望,蓋天下始畔秦也。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於邊,聞匈奴聚於代谷之外而欲擊之。御史成進諫曰:“不可。夫匈奴之性,獸聚而鳥散,從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竊危之。”高帝不聽,遂北至於代谷,果有平城之圍。高皇帝蓋悔之甚,乃使劉敬往結和親之約,然後天下忘干戈之事。故兵法曰“興師十萬,日費千金”。夫秦常積眾暴兵數十萬人,雖有覆軍殺將系虜單于之功,亦適足以結怨深讎,不足以償天下之費。夫上虛府庫,下敝百姓,甘心於外國,非完事也。夫匈奴難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盜侵驅,所以為業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獸畜之,不屬為人。夫上不觀虞夏殷周之統,而下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憂,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則變生,事苦則慮易。乃使邊境之民弊靡愁苦而有離心,將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權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書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原陛下詳察之,少加意而熟慮焉。

是時趙人徐樂、齊人嚴安俱上書言世務,各一事。徐樂曰:臣聞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不在於瓦解,古今一也。何謂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陳涉無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後,無鄉曲之譽,非有孔、墨、曾子之賢,陶硃、猗頓之富也,然起窮巷,奮棘矜,偏袒大呼而天下從風,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亂而政不脩,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為資也。是之謂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何謂瓦解?吳、楚、齊、趙之兵是也。七國謀為大逆,號皆稱萬乘之君,帶甲數十萬,威足以嚴其境內,財足以勸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於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權輕於匹夫而兵弱於陳涉也,當是之時,先帝之德澤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境外之助。此之謂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由是觀之,天下誠有土崩之勢,雖布衣窮處之士或首惡而危海內,陳涉是也。況三晉之君或存乎!天下雖未有大治也,誠能無土崩之勢,雖有彊國勁兵不得旋踵而身為禽矣,吳、楚、齊、趙是也。況群臣百姓能為亂乎哉!此二體者,安危之明要也,賢主所留意而深察也。

間者關東五穀不登,年歲未復,民多窮困,重之以邊境之事,推數循理而觀之,則民且有不安其處者矣。不安故易動。易動者,土崩之勢也。故賢主獨觀萬化之原,明於安危之機,脩之廟堂之上,而銷未形之患。其要,期使天下無土崩之勢而已矣。故雖有彊國勁兵,陛下逐走獸,射蜚鳥,弘游燕之囿,淫縱恣之觀,極馳騁之樂,自若也。金石絲竹之聲不絕於耳,帷帳之私俳優侏儒之笑不乏於前,而天下無宿憂。名何必湯武,俗何必成康!雖然,臣竊以為陛下天然之圣,寬仁之資,而誠以天下為務,則湯武之名不難侔,而成康之俗可復興也。此二體者立,然後處尊安之實,揚名廣譽於當世,親天下而服四夷,馀恩遺德為數世隆,南面負扆攝袂而揖王公,此陛下之所服也。臣聞圖王不成,其敝足以安。安則陛下何求而不得,何為而不成,何征而不服乎哉!嚴安上書曰:

臣聞周有天下,其治三百馀歲,成康其隆也,刑錯四十馀年而不用。及其衰也,亦三百馀歲,故五伯更起。五伯者,常佐天子興利除害,誅暴禁邪,匡正海內,以尊天子。五伯既沒,賢圣莫續,天子孤弱,號令不行。諸侯恣行,彊陵弱,眾暴寡,田常篡齊,六卿分晉,并為戰國,此民之始苦也。於是彊國務攻,弱國備守,合從連橫,馳車擊轂,介胄生蟣虱,民無所告愬。

及至秦王,蠶食天下,并吞戰國,稱號曰皇帝,主海內之政,壞諸侯之城,銷其兵,鑄以為鍾虡,示不復用。元元黎民得免於戰國,逢明天子,人人自以為更生。鄉使秦緩其刑罰,薄賦斂,省繇役,貴仁義,賤權利,上篤厚,下智巧,變風易俗,化於海內,則世世必安矣。秦不行是風而其故俗,為智巧權利者進,篤厚忠信者退;法嚴政峻,諂諛者眾,日聞其美,意廣心軼。欲肆威海外,乃使蒙恬將兵以北攻胡,辟地進境,戍於北河,蜚芻輓粟以隨其後。又使尉屠睢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監祿鑿渠運糧,深入越,越人遁逃。曠日持久,糧食絕乏,越人擊之,秦兵大敗。秦乃使尉佗將卒以戍越。當是時,秦禍北構於胡,南掛於越,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行十馀年,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叛。陳勝、吳廣舉陳,武臣、張耳舉趙,項梁舉吳,田儋舉齊,景駒舉郢,周市舉魏,韓廣舉燕,窮山通谷豪士并起,不可勝載也。然皆非公侯之後,非長官之吏也。無尺寸之勢,起閭巷,杖棘矜,應時而皆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壤長地進,至于霸王,時教使然也。秦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滅世絕祀者,窮兵之禍也。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彊,不變之患也。

今欲招南夷,朝夜郎,降羌僰,略濊州,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蘢城,議者美之。此人臣之利也,非天下之長策也。今中國無狗吠之驚,而外累於遠方之備,靡敝國家,非所以子民也。行無窮之欲,甘心快意,結怨於匈奴,非所以安邊也。禍結而不解,兵休而復起,近者愁苦,遠者驚駭,非所以持久也。今天下鍛甲砥劍,橋箭累弦,轉輸運糧,未見休時,此天下之所共憂也。夫兵久而變起,事煩而慮生。今外郡之地或幾千里,列城數十,形束壤制,旁脅諸侯,非公室之利也。上觀齊晉之所以亡者,公室卑削,六卿大盛也;下觀秦之所以滅者,嚴法刻深,欲大無窮也。今郡守之權,非特六卿之重也;地幾千里,非特閭巷之資也;甲兵器械,非特棘矜之用也:以遭萬世之變,則不可稱諱也。

書奏天子,天子召見三人,謂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於是上乃拜主父偃、徐樂、嚴安為郎中。數見,上疏言事,詔拜偃為謁者,遷為中大夫。一歲中四遷偃。

偃說上曰:“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彊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彊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馀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從其計。又說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桀并兼之家,亂眾之民,皆可徙茂陵,內實京師,外銷奸猾,此所謂不誅而害除。”上又從其計。

尊立衛皇后,及發燕王定國陰事,蓋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賂遺累千金。人或說偃曰:“太橫矣。”主父曰:“臣結發游學四十馀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戹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偃盛言朔方地肥饒,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內省轉輸戍漕,廣中國,滅胡之本也。上覽其說,下公卿議,皆言不便。公孫弘曰:“秦時常發三十萬眾筑北河,終不可就,已而棄之。”主父偃盛言其便,上竟用主父計,立朔方郡。

元朔二年,主父言齊王內淫佚行僻,上拜主父為齊相。至齊,遍召昆弟賓客,散五百金予之,數之曰:“始吾貧時,昆弟不我衣食,賓客不我內門;今吾相齊,諸君迎我或千里。吾與諸君絕矣,毋復入偃之門!”乃使人以王與姊奸事動王,王以為終不得脫罪,恐效燕王論死,乃自殺。有司以聞。

主父始為布衣時,嘗游燕、趙,及其貴,發燕事。趙王恐其為國患,欲上書言其陰事,為偃居中,不敢發。及為齊相,出關,即使人上書,告言主父偃受諸侯金,以故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齊王自殺,上聞大怒,以為主父劫其王令自殺,乃徵下吏治。主父服受諸侯金,實不劫王令自殺。上欲勿誅,是時公孫弘為御史大夫,乃言曰:“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乃遂族主父偃。

主父方貴幸時,賓客以千數,及其族死,無一人收者,唯獨洨孔車收葬之。天子後聞之,以為孔車長者也。

太史公曰:公孫弘行義雖脩,然亦遇時。漢興八十馀年矣,上方鄉文學,招俊乂,以廣儒墨,弘為舉首。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

太皇太后詔大司徒大司空:“蓋聞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富民之要,在於節儉。孝經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禮,與奢也寧儉’ 。昔者管仲相齊桓,霸諸侯,有九合一匡之功,而仲尼謂之不知禮,以其奢泰侈擬於君故也。夏禹卑宮室,惡衣服,後圣不循。由此言之,治之盛也,德優矣,莫高於儉。儉化俗民,則尊卑之序得,而骨肉之恩親,爭訟之原息。斯乃家給人足,刑錯之本也歟?可不務哉!夫三公者,百寮之率,萬民之表也。未有樹直表而得曲影者也。孔子不云乎,‘子率而正,孰敢不正’ 。‘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維漢興以來,股肱宰臣身行儉約,輕財重義,較然著明,未有若故丞相平津侯公孫弘者也。位在丞相而為布被,脫粟之飯,不過一肉。故人所善賓客皆分奉祿以給之,無有所馀。誠內自克約而外從制。汲黯詰之,乃聞于朝,此可謂減於制度而可施行者也。德優則行,否則止,與內奢泰而外為詭服以釣虛譽者殊科。以病乞骸骨,孝武皇帝即制曰‘賞有功,襃有德,善善惡惡,君宜知之。其省思慮,存精神,輔以醫藥’ 。賜告治病,牛酒雜帛。居數月,有瘳,視事。至元狩二年,竟以善終于相位。夫知臣莫若君,此其效也。弘子度嗣爵,後為山陽太守,坐法失侯。夫表德章義,所以率俗厲化,圣王之制,不易之道也。其賜弘後子孫之次當為後者爵關內侯,食邑三百戶,徵詣公車,上名尚書,朕親臨拜焉。”

班固稱曰:公孫弘、卜式、兒寬皆以鴻漸之翼困於燕雀,遠跡羊豕之間,非遇其時,焉能致此位乎?是時漢興六十馀載,海內乂安,府庫充實,而四夷未賓,制度多闕,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輪迎枚生,見主父而嘆息。群臣慕鄉,異人并出。卜式試於芻牧,弘羊擢於賈豎,衛青奮於奴仆,日磾出於降虜,斯亦曩時版筑飯牛之朋矣。漢之得人,於茲為盛。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兒寬,篤行則石建、石慶,質直則汲黯、卜式,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定令則趙禹、張湯,文章則司馬遷、相如,滑稽則東方朔、枚皋,應對則嚴助、硃買臣,歷數則唐都、落下閎,協律則李延年,運籌則桑弘羊,奉使則張騫、蘇武,將帥則衛青、霍去病,受遺則霍光、金日磾。其馀不可勝紀。是以興造功業,制度遺文,後世莫及。孝宣承統,纂脩洪業,亦講論六,招選茂異,而蕭望之、梁丘賀、夏侯勝、韋玄成、嚴彭祖、尹更始以儒術進,劉向、王襃以文章顯。將相則張安世、趙充國、魏相、邴吉、于定國、杜延年,治民則黃霸、王成、龔遂、鄭弘、邵信臣、韓延壽、尹翁歸、趙廣漢之屬,皆有功跡見述於後。累其名臣,亦其次也。

平津巨儒,晚年始遇。外示寬儉,內懷嫉妒。寵備榮爵,身受肺腑。主父推恩,觀時設度。生食五鼎,死非時蠹。

翻譯

丞相公孫弘是齊地菑川國薛縣的人,表字叫季。他年輕時當過薛縣的監獄官員,因為犯了罪,被免官。他家里窮,只得到海邊去放豬。直到四十多歲時,才學習《春秋》及各家解釋《春秋》的著作。他奉養后母孝順而謹慎。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天子剛即位,就招選賢良文學之士。這時,公孫弘已經六十歲,以賢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當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來后向武帝報告情況,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發怒,認為公孫弘無能,公孫弘就借有病為名,免官歸家。

武帝元光五年(前130),皇帝下詔書,征召文學,菑川國又推薦公孫弘。公孫弘向國人推讓拒絕說:“我已經西去京城接受皇帝的任命,因為無能而罷官歸來。希望改變推舉的人選。”國人卻堅決推舉公孫弘,公孫弘就到了太常那里。太常讓所征召的一百多個儒士分別對策,公孫弘的對策文章,按等次被排在最后邊。全部對策文章被送到皇帝那里,武帝把公孫弘的對策文章提拔為第一。公孫弘被召去進見皇帝,武帝見他相貌非常漂亮,封他為博士。這時,漢朝開通西南夷的道路,在那里設置郡縣,巴蜀人民對此感到困苦,皇帝命公孫弘前去視察。公孫弘視察歸來,向皇帝報告,極力詆毀西南夷沒有用處,皇上沒采納他的意見。

公孫弘為人雄偉奇異,見聞廣博,經常說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廣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節儉。公孫弘蓋布被,吃飯時不吃兩種以上的肉菜。后母死了,他守喪三年。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議論政事,總是先開頭陳述種種事情,讓皇上自己去選擇決定,不肯當面駁斥和在朝廷上爭論。于是皇上觀察他,發現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談,熟悉文書法令和官場事務,而且還能用儒學觀點加以文飾,皇上非常喜歡他。在兩年之內,他便官至左內史。公孫弘向皇帝奏明事情,有時不被采納,也不在朝廷加以辯白。他曾經和主爵尉汲黯請求皇上分別召見,汲黯先向皇上提出問題,公孫弘則隨后把問題闡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興。他所說的事情都被采納,從此,公孫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親近,地位顯貴起來。他曾經與公卿們事先約定好了要向皇帝談論的問題,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卻違背約定,而順從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責備公孫弘說:“齊地之人多半都欺詐而無真情,他開始時同我們一起提出這個建議,現在全都違背了,不忠誠。”皇上問公孫弘,公孫弘謝罪說:“了解我的人認為我忠誠,不了解我的人認為我不忠誠。”皇上贊同公孫弘的說法。皇上身邊的受寵之臣每每詆毀公孫弘,但皇上卻越發厚待公孫弘。

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張歐被免官,皇上用公孫弘當御史大夫。這時,漢朝正在開通西南夷,東邊設置滄海郡,北邊修建朔方郡城。公孫弘屢次勸諫皇上,認為這些做法是使中國疲憊不堪而去經營那些無用的地方,希望停做這些事情。于是,武帝就讓朱買臣等以設置朔方郡的有利情況來詰難公孫弘。朱買臣等提出十個問題,公孫弘一個也答不上來。公孫弘便道歉說:“我是山東的鄙陋之人,不知筑朔郡有這些好處,希望停做通西南夷和置滄海郡的事,集中力量經營朔方郡城。”皇上就答應了。

汲黯說:“公孫弘處于三公的地位,俸祿很多,但卻蓋布被,這是欺詐。”皇上問公孫弘,公孫弘謝罪說:“有這樣的事。九卿中與我好的人沒有超過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詰難我,確實說中了我的毛病。我有三公的高貴地位卻蓋布被,確實是巧行欺詐,妄圖釣取美名。況且我聽說管仲當齊國的相,有三處住宅,其奢侈可與齊王相比,齊桓公依*管仲稱霸,也是對在上位的國君的越禮行為。晏嬰為齊景公的相,吃飯時不吃兩樣以上的肉菜,他的妾不穿絲織衣服,齊國治理得很好,這是晏嬰向下面的百姓看齊。如今我當了御史大夫,卻蓋布被,這是從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沒有了貴*的差別,真像汲黯所說的那樣。況且沒有汲黯的忠誠,陛下怎能聽到這些話呢!”武帝認為公孫弘謙讓有禮,越發厚待他,終于讓公孫弘當了丞相,封為平津侯。

公孫弘為人猜疑忌恨,外表寬宏大量,內心卻城府很深。那些曾經同公孫弘有仇怨的人,公孫弘雖然表面與他們相處很好,但暗中卻加禍于人予以報復。殺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膠西國當相的事,都是公孫弘的主意。他每頓飯只吃一個肉菜和脫殼的粗米飯,老朋友和他喜歡的門客,都*他供給衣食,公孫弘的俸祿都用來供給他們,家中沒有余財。士人都因為這個緣故認為他賢明。

淮南王和衡山王謀反,朝廷追究黨羽正緊的時候,公孫弘病得很厲害,他自己認為沒有什么功勞而被封侯,官位升到丞相,應當輔助賢明的君王安撫國家,使人人都遵循當臣子的道理。如今諸侯有反叛朝廷的陰謀,這都是宰相工作不稱職的結果,害怕一旦默默病死,沒有辦法搪塞責任。于是,他向皇帝上書說:“我聽說天下的常道有五種,用來實行這五種常道的有三種美德。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和長幼的次序,這五方面是天下的常道。智慧、仁愛和勇敢,這三方面是天下的常德,是用來實行常道的。所以孔子說:‘努力實踐接近于仁,喜歡詢問接近于智,知道羞恥接近于勇。’知道這三種情況,就知道怎樣自我修養了。知道怎樣自我修養,然后知道怎樣治理別人。天下沒有不能自我修養卻能去治理別人的,這是百代不變的道理。現在陛下親行大孝,以三王為借鑒,建立起像周代那樣的治國之道,兼備文王和武王的才德,鼓勵賢才,給與俸祿,根據才能授予官職。如今我的才質低劣,沒有漢馬之勞,陛下特意把我從行伍之間提拔起來,封為列侯,把我置于三公的地位。我的品行才能不能同這高高的官位相稱,平素既已有病,恐怕先于陛下的狗馬而死去,最終無法報答陛下的恩德和搪塞責任。我希望交回侯印,辭官歸家,給賢者讓路。”武帝答復他說:“古代獎賞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住先人已成的事業要崇尚文德教化,遭遇禍患要崇尚武功,沒有改變這個道理的。我從前幸運地得以繼承皇位,害怕不能安寧,一心想同各位大臣共同治理天下,你應當知道我的想法。大概君子都是善良的人,憎惡丑惡的人,你若謹慎行事,就可常留我的身邊。你不幸得了霜露風寒之病,何必憂慮不愈,竟然上書要交回侯印,辭官歸家,這樣做就是顯揚我的無德呀!現在事情稍微少了些,希望你少用心思,集中精神,再以醫藥輔助治療。”于是,武帝恩準公孫弘繼續休假,賜給他牛酒和各種布帛。過了幾個月,公孫弘的病情大有好轉,就上朝辦理政事了。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公孫弘發病,終于以丞相的身份死去。他的兒子公孫度繼承了平津侯的爵位。公孫度當山陽太守十多年,因為犯法而失去侯爵。

主父偃是齊地臨菑人,學習戰國時代的縱橫家的學說,晚年才開始學習《周易》、《春秋》、諸子百家的學說。他游于齊國許多讀書人之間,沒有誰肯厚待他。齊國許多讀書人共同排斥他,他無法在齊呆下去。他家生活貧困,向人家借貸也借不到,就到北方的燕、趙、中山游學,各地都沒人厚待他,做客很難。孝武帝元光元年,他認為各諸侯國都不值得去游學,就西入函谷關,去見大將軍衛青。衛青大將軍屢次向皇上推薦他,皇上不肯召見。他帶的錢財已經花光,留在長安已經很久,諸侯的賓客們都很討厭他,于是他向皇帝上書。早晨進呈奏書,傍晚時皇帝就召見了他。他所說的九件事,其中八件是法律條令方面的事,一件是關于征伐匈奴的事。其原文是這樣說的:

我聽說賢明的君主不厭惡深切的諫言而是廣泛觀察,忠誠的大臣不敢逃避重重的懲罰而直言勸諫,因此處理國家大事的好政策才不能遺失,而使功名流傳萬世。如今我不敢隱瞞忠心,逃避死亡,而要向您陳述我的愚昧想法,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過,稍微考察一下我的想法。

《司馬法》上說:“國家雖然大,若是喜歡戰爭,就必然滅亡;天下雖然太平,若是忘掉戰爭,就必然危險。”天下已經平定,天子演奏《大凱》的樂章,春秋兩季分別舉行打獵活動,諸侯們借以春練軍隊,秋整武器,用以表示不忘戰爭。況且發怒是背逆的德行,武器是兇惡的東西,斗爭是最差的節操。古代人君一發怒則必然殺人,尸倒血流,所以圣明的天子對待發怒的事非常慎重。那致力于打仗取勝、用盡武力的人,沒有不最終后悔的。從前秦始皇憑借戰勝對手的兵威,蠶食天下,吞并各個交戰的國家,統一天下,其功業可與夏、商、周三代開國之君相同。但他一心取勝,不肯休止,竟想攻打匈奴。李斯勸諫說:“不可以攻匈奴。那匈奴沒有城郭居住,也無堆積的財物可守,到處遷徙,如同鳥兒飛翔,難以得到他們加以控制。如果派輕便軍隊深入匈奴,那么軍糧必定斷絕;如果攜帶許多糧食進軍,物資沉重難運,也是無濟于事。就是得到匈奴的土地,也無利可得,遇到匈奴百姓,也不能役使他們加以守護。戰勝他們就必然要殺死他們,這并非是為民父母的君王所應做的事。使中國疲憊,而以打匈奴為心情愉快之事,這不是好政策。”秦始皇不采納李斯的建議,就派蒙恬率兵去攻打匈奴,開闊了千里土地,以黃河為國界。這些土地本是鹽堿地,不生五谷。這以后,秦朝調發全國的成年男人去守衛北河地區。讓軍隊在風沙日曬中呆了十多年,死的人不可勝數,始終沒能越過黃河北進。這難道是人馬不足,武器裝備不充裕嗎?不是的,這是形勢不允許呀!秦朝又讓天下百姓飛速轉運糧草,從黃縣、腄縣和瑯邪郡*海的縣城起運,轉運到北河,一般說來運三十鐘糧食才能得到一石。男人努力種田,也不能滿足糧餉的需求,女子紡布績麻也不能滿足軍隊帷幕的需求。百姓疲憊不堪,孤兒寡母和老弱之人得到供養,路上的死人一個挨一個,大概由于這些原因,天下百姓開始背叛秦王朝。

待到漢高帝平定天下,攻取了邊境的土地,聽說匈奴聚積在代郡的山谷之外,就想攻打他們。御史成進諫說:“不可進攻匈奴。那匈奴的習性,像群獸聚積和眾鳥飛散一樣,追趕他們就像捕捉影子一樣。如今憑借陛下的盛德去攻打匈奴,我私下里認為是危險的。”漢高帝沒接受他的建議,于是向北進軍到代郡的山谷,果然遭到平城被圍困的危險。漢高帝大概很后悔,就派劉敬前往匈奴締結和親之約。這以后,天下人民才忘記了戰爭的事。所以《孫子兵法》上說:“發兵十萬,每天耗費千金。”那秦朝經常聚積民眾和屯兵幾十萬,雖然有殲滅敵軍,殺死敵將、俘虜匈奴單于的軍功,這也恰恰足以結下深仇大恨,不足以抵償全國耗費的資財。這種上使國庫空虛,下使百姓疲憊,揚威國外而心中歡樂的事,并非是完美的事情。那匈奴難以控制住,并非一代之事。他們走到哪里偷到那里,侵奪驅馳,為此為職業,天性本來如此。所以上自虞舜、夏朝、商朝和周朝,本來都不按法律道德的要求來督導他們,只將他們視為禽獸加以畜養,而不把他們看作是人類。上不借鑒虞夏商周的經驗,下卻遵循近世的錯誤作法,這正是我最大的憂慮,百姓最感痛苦的事情。況且戰爭持續一久,就會發生變亂;做事很苦,就會使思想發生變化。這樣就使邊境的百姓疲憊愁苦,產生背離秦王朝的心情,使將軍和官吏們相互猜疑而與外國人勾結,所以尉佗和章邯才能實現他們的個人野心。那秦朝的政令所以不能推行的原因,就是因為國家大權被這兩個人所分的結果,這就是政治的得和失的效驗。所以《周書》上說:“國家的安危在于君王發布什么政令,國家的存亡在于君王用什么樣的人。”希望陛下仔細考察這個問題,對此稍加注意,深思熟慮。

這時,趙人徐樂、齊人嚴安都向皇帝上書,談論當代重大事情,每人講了一件事。徐氏在上書中說:

我聽說國家的憂患在于土崩,而不在于瓦解,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什么叫土崩呢?秦朝末年就是這樣。陳涉并沒有諸侯的尊貴地位,也沒有一尺一寸的封地,自己也不是王公大人和有名望的貴族的后代,沒有家鄉人對他的稱贊,沒有孔丘、墨翟、曾參的賢能,沒有陶朱、猗頓的富有。但是,他從貧窮的民間起兵,揮舞著戟矛,赤臂大喊,天下人聞風響應,這是什么道理呢?這是由于人民貧困而國君不知體恤關照,下民怨恨而在上位者并不知道,世俗已經敗壞而國家政治不好,這三項是陳涉用為憑藉的客觀條件,這就叫做土崩。所以說國家的憂患在于土崩。什么叫瓦解呢?吳、楚、齊、趙的軍事叛亂就是這樣。吳、楚等七國之王陰謀叛亂,他們都自稱萬乘君王,有披甲的戰士幾十萬,他們的威嚴足以使其封國之民畏服,他們的財物足以鼓勵其封國的百姓,但是他們卻不能向西奪取很小的土地,而他們自己卻在中原被擒,這是什么原因呢?不是他們權勢比平民百姓輕,不是他們的軍事力量比陳涉小,是因為正當這時,先皇帝的思想還未衰弱,而安于鄉土、喜歡時俗的百姓很多,所以諸侯們沒有得到境外的援助,這就叫做瓦解。所以說國家的憂患不在于瓦解。由此可見,天下若有土崩的形勢,縱然是處于窮困境地的平民百姓,只要他們中有人首先發難,就可能使國家遭到危害,陳涉就是如此,何況或許還有三晉之類的國君存在呢!國家縱然是沒有大治,若真能沒有土崩的形勢,雖然有強國和強大的軍隊起來造反,自身也不能不很快被擒,吳、楚、齊、趙等國就是這樣,何況群臣百姓起來造反呢!這兩種情況,是國家安危的明顯的根本之處,希望賢明的君主多多留意,深刻地考察。

最近關東地區五谷歉收,年景還未恢復,百姓多半都很窮困,再加上邊境一帶的戰爭,按形勢的發展和一般常理來看,老百姓將有不安心本地的心情。不安心本地就容易流動,容易流動就是土崩的形勢。所以,賢明的君主能獨自看到各種變化的原因,明察安危的關鍵,只在朝廷上治理政事,就可以把沒有形成的禍患加以消除。這樣做的要領,就是想法使國家不出現土崩的形勢而已。所以縱然有強國和強大的軍隊處在那里,陛下仍然可以追趕走獸,射擊飛鳥,擴展游宴的場所,無節制地放縱地觀賞玩樂,盡情地享受驅馬打獵的歡樂,一切安然自如。各種樂器的演奏聲不絕于耳,帷帳中與美女的情愛和演員侏儒的笑聲面前出現,然而國家卻沒有積久的憂患。名望何必定要象商湯、周武王那樣,世俗也何必定要象周成王、周康王時代那么淳美!雖然是這樣,我私下認為陛下是天生的圣人,具有寬厚仁愛的資質,而且確實把治國當做自己的根本職責,能做到這些,那么就等同于商湯和周武王的名望就不難得到了,而周成王、周康王時的世俗就可重新出現。這兩種情況確立了,然后就可以處于尊貴安全的實際境地,在當代傳揚美名,擴大聲譽,使天下之人親近你,使四方邊遠之民服從你,你的余恩和遺德將盛傳幾代人,面朝南方,背*屏風,卷起衣袖,與王公大人們作揖行禮,這是陛下所做的事情。我聽說想實行王道,治理國家,就是沒有成功,最差的結果也可以使國家安寧。只要安寧,陛下想得到什么,難道還有得不到的嗎?你想做什么,難道還有做不成的嗎?你想征討誰,還有不降服的嗎?嚴安上書說:

我聽說周朝治理天下,把國家治理得很好的時期有三百多年,成王和康王時期是最隆盛的,擱置刑罰四十多年不用。待到周朝政治衰微時也有三百多年,所以五霸才能輪番興起。五霸這些人經常輔佐天子,興利除害,誅伐暴虐,禁止*邪,在天下扶持正道,以此使天子得到尊貴。五霸都去世后,賢圣之人沒有繼起者,使天子處于孤立軟弱的地位,號令不能頒行。諸侯恣意行事,強大的欺凌弱小的,人多的損害人少的,田常篡奪了齊國的政權,六卿瓜分了晉國的土地,共同形成了戰國紛爭的局面,這是百姓苦難的開始。于是強大的國家致力于戰爭,弱小的國家備戰防守,出現合縱和連橫的策略,使者的車子疾馳奔波,戰士的鎧甲帽盔生滿蟣虱,百姓的苦難無處申訴。

待到秦王嬴政時代,他蠶食天下,并吞戰國,號稱皇帝。統一國內的政治,毀壞諸侯國的都城,銷毀諸侯的兵器,熔鑄成鐘虡,以顯示不再用兵動武。善良的平民百姓才能免于戰爭的災害,碰上圣明的天子,人人都認為得到了新生命。假如秦朝寬緩其刑罰,少征賦稅,減輕徭役,尊重仁義,輕視權勢利益,崇尚忠厚,鄙視智巧,改變風俗,使國內百姓得到教化,那么世世代代都會安寧。但是秦朝不推行這種政治,卻因循從前的風俗,使得那些專做智巧權利之事的人得以進用,而那些忠厚誠信的人卻被斥退;法律嚴酷,政治嚴峻,謅媚阿諛的人很多,天天聽到他們的贊美聲,于是心意滿足,想入非非。一心想要揚威于海外,就派遣蒙恬率兵去攻打北方的匈奴,擴張土地,推進國境,戍守住黃河以北的地方,讓百姓急運糧草,跟隨其后。又派遣尉官屠睢率領水兵去攻打南方的百越,派監御史祿鑿通運河,運送糧食,深入越地,越人逃跑。經過很長時間的相持,糧食乏絕,越人攻擊秦兵,秦兵大敗。秦就派趙佗率兵戍守越地。正在這時,秦朝在北方同匈奴結怨,在南方同越人結仇,在無用的地方駐扎軍隊,只能進而不能退。經過十多年,成年男子穿上鎧甲上戰場,成年女子轉運糧食,痛苦而無法活下去,有的吊死在路旁的樹上,死的人一個接著一個。等到秦始皇死去,天下人民多半反叛秦朝。陳勝、吳廣攻占陳縣,武臣、張耳攻占趙地,項粱攻占吳縣,田儋攻占齊地,景駒攻取郢,周市攻取魏地,韓廣攻取燕地,窮山深谷,豪杰之士一同起兵,記也記不完。但是,他們都不是公侯的后代,也并非大官的下屬,沒有一尺一寸的小小權勢,從閭巷興起,手持戟矛,順應時勢,都行動起來,沒有預先謀畫卻同時起兵,沒有約定卻同時相會合,不斷擴大土地,最后成為霸王,這是當時的教化使他們成為這個樣子。秦國是高貴的天子,是擁有天下的富豪,,但卻亡國亡家,這是窮兵黷武的結果。所以周朝的敗亡在于國勢軟弱,秦朝的敗亡在于國勢強大,這是不會因時而變的原因。

如今想招降南夷,使夜郎前來朝拜,降服羌、僰,攻奪州,建立城邑,深入匈奴,燒毀它們的龍城,議論此事的人都加以贊美。這是做臣者的利益,并非是天下的長遠大計。如今中國沒有狗叫的驚擾,卻受著遠方備戰的牽累,使國家破敗,這不是養育百姓的辦法。去實現無窮無盡的欲望,使心意暢快,而同匈奴結怨,這并不是安定邊疆的辦法。結下怨恨而不能消除,戰爭停止而又重新產生,使近者蒙受愁苦,遠者感到驚駭,這不是持久的辦法。如今全國鍛造鎧甲,磨利刀劍,矯正箭桿,積累弓弦,轉運糧食,看不到停止的時候,這是全國人民共同憂慮的事情。那戰爭持續時間長,變故就會產生,事情繁雜,疑慮就會產生。現在外郡的土地有幾千里,列城數十個,地理山川的形勢可以控制百姓,脅迫附近的諸侯,這不是公室皇家的利益。看看歷史上齊國和晉國所以被滅亡的原因,就是公室方面的勢力衰微,六卿的勢力太大了。再看看秦國所以滅亡的原因,就是刑法嚴酷,欲望大得無窮無盡。如今郡守的權力,不只象六卿那樣大;土地幾千里,不只是閭巷那點憑借;鎧甲武器和各種軍械,不只是戟矛那點用處。這樣的客觀條件,如果碰上天下重大變亂,那么其后果就不可諱言了。

徐樂和嚴安的奏書送交天子,天子召見了主父偃和徐樂、嚴安,對他們說:“你們都在哪里啊?為何我們相見得這樣晚?”于是,武帝就任命他們三人為郎中。主父偃屢次進見皇帝,上疏陳說政事。皇帝下令任命他為謁者,又升為中大夫。一年當中,四次提升主父偃的職務。

主父偃向皇上勸說道:“古代諸侯的土地不超過百里,強弱的形勢很容易控制。如今的諸侯有的竟然擁有相連的幾十個城市,土地上千里,天下形勢寬緩時,則容易驕傲奢侈,做出yín亂的事情,形勢急迫時,則依仗他們的強大,聯合起來反叛朝廷。現在如果用法律強行削減他們的土地,那么他們反叛的事就會產生,前些時候晁錯的做法就出現這種情況。如今,諸侯的子弟有的竟是十幾個,而只有嫡長子世世代代相繼承,其余的雖然也是諸侯王的親骨肉,卻無尺寸之地的封國,那么仁愛孝親之道就得不到顯示。希望陛下命令諸侯可以推廣恩德,把他的土地分割給子弟,封他們為侯。這些子弟人人高興地實現了他們的愿望,皇上用這種辦法施以恩德,實際上卻分割了諸侯王的國土,不必削減他們的封地,卻削弱了他們的勢力。”于是,皇上聽從了他的計策。主父偃又勸皇帝說:“茂陵剛剛成為一個縣,全國豪強富人,使百姓作亂的人,都可以遷徙到茂陵,內則充實京城,外則消除*猾之人,這就叫做不誅殺而禍害被消除。”皇上又聽從了他的主張。

尊立衛子夫當皇后,及揭發燕王劉定國的陰私,主父偃是有功的。大臣們都畏懼主父偃的口,賄賂和贈送給他的錢,累計有千金之多。有人勸說主父偃說:“你太橫行了。”主父偃說:“你從束發游學以來已四十余年,自己的志向得不到實現,父母不把我當兒子看,兄弟們不肯收留我,賓客拋棄我,我窮困的時日已很久了。況且大丈夫活著,如不能列五鼎而食,那么死時就受五鼎烹煮的刑罰好了。我已到日暮途遠之時,所以要倒行逆施,橫暴行事。”

主父偃盛稱朔方土地肥沃富饒,外有黃河為險阻,蒙恬在此筑城以驅逐匈奴,內省轉運和戍守漕運的人力物力,這是擴大中國土地,消滅匈奴的根本。皇上看完他的建議,就交給公卿們議論,大家都說不利。公孫弘說:“秦朝時曾經調發三十萬人在黃河以北修城,最終也未修成,不久就放棄了。”主父偃盛稱其利,皇上竟采納主父偃的計策,設置了朔方郡。

元朔二年,主父偃向皇上講了齊王劉次景在宮內yín亂邪僻的行為,皇上任命他當了齊相。主父偃到了齊國,把他的兄弟和賓客都召來,散發五百金給他們,數落他們說“開始我貧窮的時候,兄弟不給我衣食,賓客不讓我進門;如今我作了齊相,諸君中有人到千里以外去迎接我。我同諸君絕交了,請不要再進我主父偃的家門!”于是他就派人用齊王與其姐姐通*的事來觸動齊王,齊王以為終究不能逃脫罪責,害怕象燕王劉定國那樣被判處死罪,就自殺了。主持此事的官員把這事報告給皇上。

主父偃開始當平民百姓時,曾經游歷燕地和趙地,等到他當了大官后,就揭發了燕王的陰私。趙王害怕他成為趙國的禍患,想要上書皇帝講述他的陰私,因為主父偃在朝中,不敢揭發。等到他當了齊相,走出函谷關,趙王就派人上書,告發主父偃接受諸侯的賄賂,因此,諸侯子弟中有很多因為這個原因而被封侯。等到齊王自殺了,皇上聽到后,大怒,認為是主父偃威脅他的國王使其自殺的,就交給官吏審問。主父偃承認接受諸侯賄賂,實際上沒有威脅齊王使他自殺。皇上不想誅殺主父偃,這時公孫弘當御史大夫,就對皇上說:“齊王自殺,沒有后代,封國被廢除而變成郡,歸入朝廷,主父偃是這事的罪魁,陛下不殺主父偃,無法向天下人民交待。”于是皇上就把主父偃家族的人都殺了。主父偃正在顯貴受寵時,賓客的人數以千計,待到他被滅族而死,沒有一個人為他收尸,唯獨洨縣人孔車為他收尸并埋葬了他。天子后來聽說了這事,認為孔車是個長者。

太史公說:“公孫弘的品德行為雖然美好,但是也因為他遇到了好時機。漢朝建國八十余年了,皇上正崇尚儒家學說,招攬才能超群的人才,以發展儒家和墨家學說,公孫弘是一個被選拔出來的人。主父偃身居要職,諸位朝中高官都稱贊他,待到他名聲敗壞,自身被殺,士人都爭著講他的壞處,真是可悲呀!

太皇太后王政君向大司徒馬宮和大司空甄豐下詔書說:“聽說治理國家之道,首先要使百姓富裕起來;使百姓富裕的關鍵,在于節儉。《孝經》上說:‘使皇上平安,治理百姓,沒有比用禮更好的了’。‘禮,如其奢侈,寧愿節儉。’從前,管仲當齊桓公的相,使齊桓公稱霸諸侯,有九合諸侯,匡正天下的大功,然而仲尼說他不知禮,這是因為他奢侈過度而同國君相比擬的緣故。夏禹住矮小的房屋,穿粗劣的衣服,后代圣人不遵循他的做法。由此可以說,國家政治隆盛時,君王的德行優厚,卻沒有高過節儉的。用節儉的美德教化俗民,那么尊卑的次序就會形成,而父母兄弟間的骨肉恩情就會更加親密,紛爭訴訟的根源就會消失。這就是家給人足,不用刑罰就能治好國家的根本啊,怎可不努力實踐呢!那三公是百官的統帥,是萬民的表率。沒有樹立起垂直標幟卻得到彎曲影子的情況。孔子不是說過嗎:‘你領著走正路,誰敢不走正路?’‘選拔賢能的人,教育能力差的人,那么人們就能得到鼓勵。’漢朝興盛以來,作為皇上股肱之臣的宰相都能親身實行節儉,輕視錢財,重視道義,表現得非常突出的,沒有象從前的丞相平津侯公孫弘的了。他身居丞相的高官地位卻蓋著布被,吃粗糙飯食,每頓只不過吃一個肉菜。但對老朋友和他喜歡的賓客,卻都分出一部分自己的俸祿供給他們,自己沒有剩余的錢財。他確實能夠內心自我克制約束,而外表上卻依據法律行事。汲黯詰難他,這些事情才被皇上知道,這可以說是比制度規定的要降低一些,但卻是可以施行的。德行優厚就去做,否則就不去做,這同背地里奢侈而外表上假裝節儉,以此沽名釣譽的人不同。他以有病為由要求退職回家,漢武帝馬上下令說:‘獎賞有功的,表揚有德的,喜歡好人、討厭壞人,這是你應當知道的。希望你少用心思,保養精神,再用醫藥輔助治療。’恩準假期,讓他治病,賞賜他牛酒和各種布帛。過了幾個月,公孫弘的病好了,就上朝辦公。到元狩二年,他終于在丞相的官位上壽終正寢。了解大臣的沒有超過國君的了,這就是例證。公孫弘的兒子公孫度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后來當了山陽太守,因犯法失掉侯爵。表彰道德大義,是為了引導時俗之人,勉勵教化,這是圣王的制度,不可改變的道理。將恩賜公孫弘后代子孫中的嫡系者以關內侯的爵位,食邑三百戶,用公車把他們送到京城,將他們的名字報到尚書那里,朕要親臨現場授予爵位。”

班固在《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的“贊曰”中說:“公孫弘、卜式、兒寬都曾以大雁奮飛之翼的超凡才能,在平凡的燕雀之群中遭受困厄,遠行于豬羊之間,如果不遇到好的機會,怎能得到公卿的高官地位?這時,漢朝建國六十馀年,全國安定,府庫的積蓄很充實,而四方的蠻夷還沒有順服,各種制度還有缺漏,皇上正想舉用有文才武略的人,選求這樣的人好象害怕追不上似的。漢武皇帝開始用安車蒲輪去迎接枚乘,看到主父偃而嘆息相見太遲。因此,群臣羨慕向往,有奇異才能的人同時出現。卜式從割草牧羊的人中被選中,桑弘羊從商人小子中被選拔起來,衛青奮起于奴仆之間,金日從投降的人中被選拔出來,這些人都是從前那筑墻的傅說、喂牛的寧戚一類的人啊。漢朝得到人才,以武帝時期為最多。學識淵博而有雍容風度的有公孫弘,董仲舒、兒寬;忠厚老實、勤奮做事的有石建和石慶;質樸剛直的有汲黯、卜式;善于推舉賢才的有韓安國、鄭當時;制定律令的則有趙禹、張湯;善寫文章的有司馬遷、司馬相如;能言善辯、詼諧滑稽的有東方朔、枚皋;善于應對的有嚴助、朱買臣;善長天文歷法的有唐都、落下閎;懂得音律的有李延年;擅長籌劃的有桑弘羊;奉命出使的有張騫、蘇武;杰出的將帥則有衛青、霍去病;接受皇帝遺詔輔助幼主的有霍光、金日;其余的記也記不過來。因此這個時期創建的功業,遺留后世的制度和文獻典籍,后世沒有能趕得上的。漢宣帝繼承大統,繼續治理漢朝的大業,也講述宣揚儒家六經的思想,招選優秀特異的人材,因而蕭望之、梁丘賀、夏侯勝、韋玄成、嚴彭祖、尹更始因為精通儒家學說而被任用;劉向、王褒因為善寫文章而顯貴。著名的將相有張安世、趙充國、魏相、邴吉、于定國、杜延年;治理百姓成效好的有黃霸、王成、龔遂、鄭弘、邵信臣、韓延壽、尹翁歸、趙廣漢這些人,他們都有功勛事跡被后世人所稱道記述。參看這些名臣的事跡,可以說是僅次于武帝時代。

信息流廣告 周易 易經 代理招生 二手車 網絡營銷 旅游攻略 非物質文化遺產 查字典 社區團購 精雕圖 戲曲下載 抖音代運營 易學網 互聯網資訊 成語 成語故事 詩詞 工商注冊 注冊公司 抖音帶貨 云南旅游網 網絡游戲 代理記賬 短視頻運營 在線題庫 國學網 知識產權 抖音運營 雕龍客 雕塑 奇石 散文 自學教程 常用文書 河北生活網 好書推薦 游戲攻略 心理測試 石家莊人才網 考研真題 漢語知識 心理咨詢 手游安卓版下載 興趣愛好 網絡知識 十大品牌排行榜 商標交易 單機游戲下載 短視頻代運營 寶寶起名 范文網 電商設計 免費發布信息 服裝服飾 律師咨詢 搜救犬 Chat GPT中文版 經典范文 優質范文 工作總結 二手車估價 實用范文 古詩詞 衡水人才網 石家莊點痣 養花 名酒回收 石家莊代理記賬 女士發型 搜搜作文 石家莊人才網 鋼琴入門指法教程 詞典 圍棋 chatGPT 讀后感 玄機派 企業服務 法律咨詢 chatGPT國內版 chatGPT官網 勵志名言 河北代理記賬公司 文玩 語料庫 游戲推薦 男士發型 高考作文 PS修圖 兒童文學 買車咨詢 工作計劃 禮品廠 舟舟培訓 IT教程 手機游戲推薦排行榜 暖通,電地暖, 女性健康 苗木供應 ps素材庫 短視頻培訓 優秀個人博客 包裝網 創業賺錢 養生 民間借貸律師 綠色軟件 安卓手機游戲 手機軟件下載 手機游戲下載 單機游戲大全 免費軟件下載 石家莊論壇 網賺 手游下載 游戲盒子 職業培訓 資格考試 成語大全 英語培訓 藝術培訓 少兒培訓 苗木網 雕塑網 好玩的手機游戲推薦 漢語詞典 中國機械網 美文欣賞 紅樓夢 道德經 標準件 電地暖 網站轉讓 鮮花 書包網 英語培訓機構 電商運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影视在线 | 国产精品国产a | 午夜国产视频 | 国产精品视频 | 欧美自拍网| 观看av| 国产一级毛片国语一级 | 国产综合在线视频 | 成年无码av片在线 | 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 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久久爱 | 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在线91| 成人在线精品 | 日韩在线电影 | 精品二区 | 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 欧美视频第一页 | 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 国产欧美日韩一级大片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精品 | 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羞羞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在线 | 视频一区在线 | 精品自拍视频 | 亚洲综合色自拍一区 | 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av日韩在线播放 | 黄色精品网站 | xx视频在线观看 | 黄色美女免费 | 三级黄色片在线免费观看 | 伊人在线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国产中文视频 |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大片在线观看 | 国产视频一区在线 | 精品美女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