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三十三章》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①。知足者富②,強行者有志③。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④。
〔注釋〕 ①強:是《老子·五十二章》“守柔曰強”的“強”,非“堅強者死之徒”的“強”;在老子看來“守柔”才是不會走向反面的真正之“強”。 ②知足:王力《老子研究》說:“知足,不貪之謂”。 ③強行:王弼注:“勤能行之,其志必獲,故曰‘強行者有志’矣。” ④亡:帛書甲乙本“亡”均作“忘”,“忘”是“忘掉”、“遺忘”的意思。死而不亡,王弼注:“身沒而道猶存”。
〔賞析〕 本章老子闡述他的修養理論。老子強調:人要“知人”,但更要“自知”;人要勝人,但更要“自勝”。老子還強調:人要“知足”,要“強行”,還要“不失其所”,這樣就能做到“死而不亡”。
對于老子所說的“知人”,先秦孔子也講到過,《論語·學而》中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以后,這種“知人”活動又不斷地得到人們的重視。這種歷代重視的“知人”活動帶有極大的功用性,大致說來,是為了人自身能在社會中生存。這用哲學語言來說是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對人(包括天地自然)作研究和認識。
為了使自身能在社會中生存,這種“知人”又往往強調人要在對方還沒充分呈現自身時而知之,所以成書于漢魏六朝時期的《劉子》一書就說到:“孔方諲之相馬,雖未追風逐電,絕塵滅影,而迅足之勢固已見矣。薛燭之賞劍也,雖未陸斬玄犀,水截輕羽,而銳刃之資亦已露矣。故明哲之士,聽之于未聞,察之于未形,而鑒其神智,識其才能,可謂知人矣。若功成事遂然后知之者,何異耳聞霆雷而稱為聰,日見日月而謂之明乎?若于臨機能謀而知其智,犯難涉危乃見其勇,是凡夫之識,非明哲之鑒。”(《知人》)
因為是這樣,所以“知人”、“識人”實屬不易,其中困難就是“人之心隱匿難見,淵深難測”(《呂氏春秋》卷二十《觀表》)。這照《莊子·列御寇》引孔子的話說:“凡人心險于山川、難于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劉子·心隱》解釋為:“人有厚貌深情,不可得而知之也。故有心剛而色柔,容強而質弱,貌愿而行慢,性懁而事緩,假飾于外,以明其情,喜不必愛,怒不必憎,笑不必樂,泣不必哀,其藏情隱行,未易測也。”
也因為這樣,所以會有“知人”識鑒的方法產生,如魏晉劉劭的《人物志》就講到多種“知人”識鑒方法。也因為“知人”不易,所以老子會講到“知人者智”的話。
知人不易,“自知”也不簡單,即使“智能知人”,但也有”不能自知”的表現。這是因為“俗之常情,莫不自賢而鄙物,重己而輕人”,這樣導致“嫫母窺井,自謂媚勝西施;齊桓矜德,自稱賢于堯舜”(《劉子·心隱》)。好在“自知”只須向內用功,按老子說來“自知之明”即可;這種“自知之明”,在《老子》看來大致是“守柔”、“去欲”、“知足”、“戒矜”、“謙虛”。這樣不但能“勝人”,更能“自勝”,也能“為強”;這就如河上公注釋的那樣:“人能自勝己情欲,則天下無有能與己爭者,故為強也。”這種一以貫之的“守柔”、“去欲”、“知足”、“戒矜”、“謙虛”,被老子稱為是“不失其所”,也是人能長久的原因,更是人“身沒而道猶存”的根據。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