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三十九章》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 原文】
昔之得一者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②;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③。
其致之也④,謂天無以清⑤,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⑥;神無以靈,將恐歇⑦;谷無以盈,將恐竭⑧;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⑨,將恐蹶B10。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B11。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shù)輿無輿B12。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B13。
〔注釋〕 ①一:道的別名;《說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得一:得道;嚴靈峰《老子達解》:“一者,道之數(shù)。得一,猶言得道也。” ②谷:河谷。盈:滿。 ③正:王弼本作“貞”。“貞”即“正”。帛書乙本也作“正”。據(jù)帛書乙本改定“正”。 ④致:猶推也。 ⑤謂:帛書甲乙本均作“胃”,“胃”、“謂”音近而誤(許抗生《帛書老子注譯與研究》)。諸本無“謂”字,據(jù)帛書本補定。 ⑥廢:王弼本作“發(fā)”,劉師培《老子斠補》說:“發(fā)讀為廢。《說文》:‘廢,屋頓也。’《淮南子·覽冥訓》:‘四極廢。’高注:‘廢,頓也。’《左傳》定公三年‘廢于爐炭’杜注:‘廢,墮也。’頓墮之義與傾圮同,恐發(fā)者,猶言將崩圮也,即地陷之義。” ⑦歇:消失。 ⑧竭:盡、干。 ⑨正:范應元本作“貞”。“貞”、“正”古字通用,“上文‘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為求文例一律,改‘貞’為‘正’”(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 ⑩蹶:跌倒。 ?自稱:王弼本作“自謂”。林希逸本、焦竑本“謂”作“稱”。易順鼎說:“按‘自謂’當作‘自稱’”(《讀老札記》)。孤:單。寡:《廣雅·釋詁》:“寡,獨也。”穀:善。古代王侯自稱“孤”、“寡”,表明自己是孤獨者,以爭取臣民的擁護。又自稱“穀谷”,表明自己才德欠佳,以爭取臣民的輔助。這些謙詞含“人君南面之術”。 ?致:讀為“至”。帛書乙本作“至”。數(shù):馬敘倫《老子校詁》:“‘致’有誤作‘數(shù)’者。”當據(jù)刪。輿,當讀為“譽”。《莊子·至樂》引此文為:“至譽無譽。”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高亨《老子正詁》說:“琭琭,玉美貌;珞珞,石惡貌……《后漢書·馮衍傳》:‘不碌碌如玉,落落如石。’李注:‘玉貌碌碌,為人所貴。石形落落,為人所賤。’其訓近之矣。”
〔賞析〕 本章老子稱“道”為“一”,認為宇宙天地間一切事物得以存在的原因是得到了“一”(“道”),而失去“一”(“道”),也就要敗亡。由此講到侯王也要得“一”(“道”),才能使天下正,否則也將敗亡。老子并由侯王自稱“孤”、“寡”而講到“道”的“處下”、“居后”、“謙柔”的特性,以喻說為政者也須如此。
本章老子之學,按莊子說來是:“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引自魏源《老子本義》)。所以魏源接著說:“此章所謂得一者,即沖虛下盈之德,為其近乎無也;又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明之,為其近乎無也。夫天地萬物皆有生于無,故天不自知其清,地不自知其寧,神不自知其靈,谷不自知其盈,萬物不自知其生,則侯王亦不自知其貴高,明矣。不自知其清寧者,無心而運,無為而成也;不自知其為靈與盈者,寂而虛也;不自知為主者,自然也;不自知為貴高者,賤下也。寂,故靈虛,故盈;無心無為,故清寧;自然,故不期生而生;自賤自下,故為天下貞(正),此則得一之所致也。”(《老子本義》)
又因為老子著書,將以導世,所以本章后半部分專為侯王言,這也即如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說的:“本章重點在講侯王的得‘道’,所以后半段提示侯王應體‘道’的‘下’、‘賤’之特性。即是說為政者要能‘處下’、‘居后’、‘謙卑’。”這種“謙卑”、“處下”在這里具體表現(xiàn)為如老子所言:“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而這自稱“孤寡”、“不穀”,目的是為了保持自己的在上統(tǒng)治。所以這種“謙下”有時又被人視為“人君南面之術”。
但不管怎么說,就思想領域而言,這些為官者是知道“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的道理的,《淮南子·道應訓》就記載著這樣的事:“狐丘丈人謂孫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孫叔敖曰:‘何謂也?’對曰:‘爵高者士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處之。’孫叔敖曰:‘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下;吾祿益厚,吾施益博。是以免三怨,可乎?’”對此,《淮南子·道應訓》將它歸結為老子的“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反之,如誰真的以貴自高、以尊自處、不知致“一”之道,也就必會跌跟頭、遇挫折的。
配以“道”之謙下卑弱,在本章還有“致數(shù)輿無輿”的道理,這實際上是《老子·三十章》“果而勿矜,果而勿驕”的另一種表述,也是《老子·七章》“后其身而身先”的另一種說法,其必然結果一定是“不欲琭琭如玉,(而寧)珞珞如石”。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