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二十九章》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 原文】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①,吾見其不得已②。天下神器③,不可為也,不可執(zhí)也④。為者敗之⑤,執(zhí)者失之⑥。
夫物或行或隨⑦;或歔或吹⑧;或強或羸⑨;或載或隳B10。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注釋〕 ①取:為、治;蔣錫昌說:“《廣雅·釋詁》三:‘取,為也。’《國語》:‘疾不可為也。’韋解:‘為,治也。’是‘取’與‘為’通,‘為’與‘治’通”(《老子校詁》)。取天下:指治理天下。為:有為、作為,指強力、勉強去做。 ②已:語氣詞。“不得”相對“取”而言。不得已:指得不到或不能得到。 ③神器:神圣的器物、東西。 ④不可執(zhí)也:諸本均無此句。現(xiàn)據(jù)易順鼎《讀老札記》和劉師培《老子斠補》增補;易順鼎說:“按‘不可為也’下當有‘不可執(zhí)也’一句,請舉三證以明之。《文選》干令升《晉紀總論》注引《文子》稱老子曰:‘天下大器也;不可執(zhí)也,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其證一。王注云:‘故可因而不可為,可通而不可執(zhí)也。’王注有,則本文可知。其證二。下篇六十四章云:‘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無為’即‘不可為’,‘無執(zhí)’即‘不可執(zhí)’。彼文有,則此文亦有。其證三。蓋有‘執(zhí)者失之’一句,必先有‘不可執(zhí)也’一句,明矣。”(《讀老札記》)劉師培說:“王注:‘萬物以自然為性,故可因而不可為,可通而不可執(zhí)也。物有常性而造為之,故必敗也。物有往來而執(zhí)之,故必失矣。’案據(jù)王注觀之,則本文‘不可為也’下當有‘不可執(zhí)也’一語。《文子》引老子曰:‘天下大器也,不可執(zhí)也,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老子斠補》) ⑤之:助詞,無實義。 ⑥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此二句,重見于第六十四章。 ⑦夫:景龍本、敦煌丁本均作“夫”,王弼本原作“故”。傅奕本、蘇轍本、葉夢得本等古本“故”作“凡”。高亨《老子正詁》說:“‘故’字誤,當作‘凡’或‘夫’。”現(xiàn)據(jù)景龍本改為“夫”。物:人物、事物。行:先、前。隨:后。行、隨兩者含義相反。 ⑧歔:河上公本作“呴”,河上公注:“呴,溫也。吹,寒也。”《玉》引《聲類》:“出氣急曰吹,緩口噓”,故緩吐氣使物暖為歔(噓),急吐氣使物涼為吹。 ⑨羸:《國語·周語》韋昭注:“羸,弱也。” ⑩載:王弼本作“挫”,現(xiàn)據(jù)河上公本改正。或載或隳:河上公注:“載,安也。隳,危也。有所安必有所危。”
〔賞析〕 本章老子闡述“無為”思想,認為天下非可為者,主張聽任自然,因應物性。由“天道”推衍“人事”,人之行事處世也不可走極端、不可過分、過盛,不存奢望。
具體而言,老子認為對“物”不可“為”、“執(zhí)”過分。這種“為”、“執(zhí)”過分,被魏源解釋為:“譬如陶器,不因其自然而強欲其成,必致窳敗”,還“譬如執(zhí)寶,把持不肯釋手,惟恐其失而反或墮墜”(《老子本義》)。由此推到“天道”、“天命”、“天下神器”,也不可人力強為。圣人“三畏”中就有“謂天命”,天命難違與圣旨難抗是中國士大夫生活中的一大特點。天道自然更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人如強力執(zhí)著妄開亂來人定勝天,就會受到天道自然的懲罰,人類歷史上的許多災難都是由人過分執(zhí)著妄為自然而造成的。而現(xiàn)代生態(tài)學注意到東方圣哲(老子哲學)的可取性,大概就基于此。同樣,天下神器、天賦萬物,均有物性,如養(yǎng)花不可揠苗助長,濫施肥料,只能因品施肥,就形修剪;又如養(yǎng)鳥不可以己養(yǎng)鳥,只能以鳥養(yǎng)鳥。這就如薛蕙在《老子集解》中說的那樣:“物各有自然之性,豈可作為以害之……物有固然,不可強為,事有適當,不可復過,此老子之本意也。”(引自魏源《老子本義》)
因為有這“不可強為,事有適當”這一“本意”,所以老子不取過盛過分的“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守中而去甚去奢去泰,這就如吳澄解釋的那樣:“去甚者欲其常如微之時,去奢者欲其常如儉之時,去泰者欲其常如約之時。”(《道德真經(jīng)注》)
又因為“去甚,去奢,去泰”,所以“物”就不會過盛;“物”不過盛,也就不易衰敗,“物”不衰敗就可長久。由此推到持家,“去奢”就不致敗家。修身治國,又何嘗不是這樣?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quán)術(shù)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