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三十六章》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 原文】
將欲歙之①,必固張之②;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③,必固予之④。是謂微明⑤。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⑥。
〔注釋〕 ①歙:《韓非子·喻老》引作“翕”?!棒狻?、“歙”兩字相通?!棒?,斂也”(《荀子·議兵》楊倞注),故歙,即收斂,與“張”義相反。 ②固:景龍碑本作“故”。另一說:固,讀為姑且之姑。所以“固、姑、故,皆通假字”(徐梵澄《老子臆解》)。 ③取:通行本作“奪”,《韓非子·喻老》作“取”,蔣錫昌《老子校詁》說:“《史記·管晏列傳》云:‘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索隱》:《老子》曰:‘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础妒酚洝酚谩试弧圃?,疑‘與之為取’即本之《老子》‘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而來。是《史記》與《索隱》并作‘取’也。檢義,亦以作‘取’為是。當據《韓非》改正?!?④予:各本均作“與”,帛書甲乙本作“予”。當據帛書改正。 ⑤微明:范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說:“張之、強之、興之、與(予)之,已有翕之、弱之、廢之、取之之幾伏在其中矣。幾雖出微而事已明。故曰:是謂微明。” ⑥利器:據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說:“利器:有幾種說法,一說利器指權道(如河上公);一說利器指賞罰(如韓非);一說利器指圣智仁義巧利(如范應元)?!绷硪徽f利器指政權,或指軍事力量(如高亨《老子注譯》)。還一說利器不可以示人指老子所說的相反之理(“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引申出的權術不可示人。示:顯示、耀示、炫耀。另一說:示,借為賜,《荀子·賦》:“皇天隆物,以示下民”(高亨《老子正詁》)。
〔賞析〕 本章老子闡述了他的樸素辯證思想、自然之理。老子認為:歙與張、弱與強、廢與興、取與予,都是矛盾的對立,并能相互轉化;必先有張之、強之、興之、予之,然后才會有歙之、弱之、廢之、取之。老子進而認為,這種先予后取,就叫做“柔弱勝剛強”,許多領域都離不開這一原則。
明代釋德清《老子道德經解》評價此章說:“此言物勢之自然而人不能察,天下之物,勢極則反。譬夫日之將昃,必盛赫;月之將缺,必極盈;燈之將滅,必熾明。斯皆物勢之自然也。故固張者,歙之象也;固強者,弱之萌也;固興者,廢之機也;固予者,奪之兆也。天時人事,物理自然?!标惞膽独献幼⒆g及評介》也通俗地講到:“將要合起來,必先張開來(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即是說在事物發展的過程中,張開來是閉合的一種征兆。老子認為事物在不斷對立轉化的狀態,當事物發展到某一個極限的時候,它必然會向相反的方向運轉,好比花朵盛開的時候,它就要萎謝了(花朵盛開是即將萎謝的征兆);月亮圓滿的時候,它就要虧缺了(月亮圓滿是即將虧缺的征兆)。”
然而,問題出在老子這種辯證觀念是用“將欲”、“必固”的語言來表述的,這種省略主語的語言配置容易被人理解是一種論述利用上述自然之理而采取的手段,即是一種“將要削弱他,必先增強他;將要奪取他,必先給予他”的主體行為,于是老子這種觀念也就被人引申為是一種權術陰謀。再加上這種“將欲”、“必固”也的確與經情直行的世俗行為相反,故也被人理解為是一種用智的行為。而把“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取之,必固予之”直接與世間權術聯系起來論述的要數韓非子,《韓非子·喻老》對“勾踐事吳”的論述是這樣的:“越王入宦于吳,而觀之伐齊以弊吳。吳兵既勝齊人于艾陵,張之于江濟,強之于黃池,故可制于五湖。故曰:‘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瘯x獻公將欲襲虞,遺之以璧馬;知伯將襲仇由,遺之以廣車。故曰:‘將欲取之,必固予之。’”而越王勾踐對待吳國的手段也正是這樣的,并最終“先予后取”之。
也因為這種“欲歙固張”、“欲取固予”有效,所以社會上不斷有人效仿,以后張良之待秦項、漢文帝之待佗濞均用此法。這樣《老子》“欲歙固張”、“欲取固予”如同“龍蛇蟄以存身,尺蠖屈以求伸”的天道物理一樣,均被人理解為是一種權術,并不斷被人使用,圣人以此除暴惡,小人借此行其私。
事情發展到此等地步,不管是使用此術者還是受此術之害者,也都會想到此術法之宗乃是老子,于是老子也必為儒林所詬病,也必被世人視為權術家、陰謀者。對此,也有人為老子開脫,如徐梵澄《老子臆解》說:“老氏此言,初未嘗教人用此機以陷人,則亦不任其咎。醫言堇可以殺人,非教人以飲堇也,教人免于其禍也。觀于人類之相賊,操此術者多矣,亦不待老氏之教。教會之收信徒,敵國之使間諜,其術多有同此者?!?/p>
而用“將欲”、“必固”語言配置,來表述“先予后取”以喻“柔弱勝剛強”的老子大概也估計到會有立言之弊、理解之誤,故在此后強調“利器不可以示人”。這是因為用“先予后取”取天下之物,就好比用“兵刃利器”取天下之物一樣厲害;如果“利器不可以示人”,那么這方法又怎可示人?即使示人(讓人知道),也必是“教人免于其禍”。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