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六十七章》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 原文】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①。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②。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③。一曰慈④,二曰儉⑤,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⑥,儉故能廣⑦,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⑧。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⑨,以慈衛之。
〔注釋〕 ①肖:相似、像。 ②“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一句:陳鼓應說:“本章談‘慈’,這一段和下文的意義毫不相應,顯然是他章錯簡。嚴靈峰認為可移到三十四章‘故能成其大’句下。嚴說可供參考。”(《老子注譯及評介》) ③寶:保。帛書乙本均作“??”,“??”古通“寶”,故河上公本、傅奕本均作“寶”。上“寶”字作名詞,下“寶”字作動詞。 ④慈:慈心。 ⑤儉:節儉、嗇儉。 ⑥慈故能勇:蔣錫昌說:“是‘勇’謂勇于謙退,勇于防御,非謂勇于爭奪,勇于侵略。‘慈故能勇’言圣人抱有慈心,然后士兵能有防御之勇也。”(《老子校詁》) ⑦廣:寬廣。儉故能廣:王弼說:“節儉愛費,天下不匱,故能廣也。” ⑧器:萬物。 ⑨天:天道。
〔賞析〕 本章老子舉出“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三寶,認為使用這三寶于社會諸領域就能取得勝利,反之不使用這三寶就會導致失敗。
這三寶,徐梵澄《老子臆解》的解釋是:“慈,愛也。儉,約也。不敢為天下先,無爭也。——此三者皆說人與社會之關系。”“不為先,則不爭。不爭則不急劇,蓋從容而善為者。以是有成,所謂后之以發,先之以至者。故終于為長。儉,謂不放侈,不放侈而恒約,則財用足,財用足則人多附之,故廣。慈,謂仁惠加于人。此大地間之正道,坦坦然可行者也。履此正道,又何畏何懼而不勇?人將愛之。物且與之。善將兵者,愛其士卒如子弟,故稱子弟兵。子弟兵者,愛其將帥如父兄,則上下揖睦。師于是乎大和。由是‘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但又因為老子之“道”謂“大”,所以這三寶運用的領域也是相當廣寬的。如被理解為“不爭”而后“能成器長”的“不敢為天下先”,在曾國藩那里就被理解為“不敢居第一等大名之意”,他在《致沅弟》家書中說道:“天下大名,吝之惜之,千磨百折,艱難拂亂而后予之。老氏所謂‘不敢為天下先’者,即不敢居第一等大名之意。弟前歲初進金陵,余屢信多危悚儆戒之辭,亦深知大名之不可強求。今少荃二年以來屢立奇功,肅清全蘇,吾兄弟名望雖減,尚不致身敗名裂,便是家門之福。”(《家書》)同治三年四月二十日)。這樣,“不敢為天下先”就成了曾國藩的保命手段。
同樣,對于“儉”,不僅只在用財當儉,一切事情均可用“儉”,“儉”于飲食可養脾胃,“儉”于嗜欲可聚精神,“儉”于思慮可除煩惱,“儉”于言語可養氣息,“儉”于酬酢可息身勞,“儉”于夜讀可安神思。
還有“慈”,不僅是仁慈加于人,不做害人之事,不說損人之話;仁愛加于兵,使之“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同樣可以“慈心”于一切物,戒殺生以惜物命,慎剪伐以養天和。就是要“慈心”于胸中,使“慈祥”、“平和”之氣充盈其中。
總之,這三寶放之四海而皆準,只看人們用還是不用。而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三寶”,反過來進一步證實老子之“道”的“大”、“廣”、“深”、“遠”。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