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四十一章》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①,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②:
明道若昧③,進道若退,夷道若颣④,上德若谷⑤,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⑥,質真若渝⑦,大白若辱⑧,大方無隅⑨,大器晚成,大音希聲B10,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B11,夫唯“道”,善貸且成B12。
〔注釋〕 ①勤:積極努力。 ②建言:立言、設言。指有這樣一種說法。高亨認為:“建言殆老子所稱書名。《莊子·人間世》引法言,《鹖冠子·天權》引逸言,《鬼谷子·謀》引陰言,《漢書·藝文志》有讕言(班自注不知作者)。可證明書曰言,古人之通例也。”(《老子正詁》)但無法證明“建言”為書名。 ③昧:黯,不明。 ④夷:平坦。颣:《說文》:“颣,絲結也。”引申為不平之意。 ⑤上:高也。谷:溪谷,喻指卑下。 ⑥建德若偷:俞樾說:“建,當讀為‘健’……是‘建’、‘健’音同而義亦得通。‘健德若偷’,言剛健之德,反若偷惰。”(《老子平議》)故“建”通“健”,偷與建相反,為怠惰。 ⑦渝:《說文》:“渝,變污也。” ⑧辱:??。《玉》:“??,垢黑也。”“大白若辱”:王弼本在“上德若谷”句下,然高亨說:“此句疑當在‘大方無隅’句上。用‘德’字諸句相依,其證一也。用‘大’字諸句相依,其證二也。《莊子·寓言》引《老子》曰:‘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蓋讀者依《莊子》移此句,而不知《莊子》引《老子》固時有變動也。”故依高亨之說移置“大方無隅”句前。 ⑨隅:角。 ⑩大:“有高妙之意。故大音、大聲皆高妙之音聲,《莊子》‘大聲不入于里耳’,可證。”(高亨《老子注譯》)希:讀為稀,少的意思。KG1〗?隱:幽隱不可見。 ?貸:《說文》:“貸,施也。”
〔賞析〕 本章老子承上章“反者,‘道’之動”而講到道和德與物相反十二事,如“明道若昧”、“建德若偷”;再由道之微妙玄奧講到各種人對“道”的理解與態度:“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土聞道大笑之”。最后老子講到只有隱于無的“道”才能善輔萬物。
對于本章之旨,吳澄說道:“此詳言上章反者道之動也……建言有之以下十二事,皆道之與物相反者也”。這十二事就是本章中自“明道若昧”至“大象無形”的十二句古代成語,按魏源分為:“明道三句,言其體道也;上德五句,言其成德也;大方四句,又廣喻以贊之。”(《老子本義》)
如同上章的“反者,‘道’之動”中含有辯證法一樣,本章的十二事也含有相當深刻的辯證法;若將“道”作道路之“道”解,這“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的辯證法是:光明的前進大道在事物結局尚未揭曉之前總顯得若昏若暗,在總方向上是前進的道路總有局部的倒退和曲折,總起來說是平坦的大道卻有著局部的險阻和崎嶇,這樣就使人們在認識和行動上帶有“若昧”、“若退”和“若颣”。
若將“道”作本體之“道”解,這其中的關系就如李嘉謨所言:“明道者自明,非光之明,外不得而見,故若昧;進道者自進,非力之進,外不得而知,故若退;大白不污其性,茍性不污,和其塵可也,故若辱;廣德必有見于大,茍見于大,雖欲使之止,不可得也,故若不足;建德者內立自性則接物必簡,故若惰。”(引自魏源《老子本義》)
因為“道”外不得見又不得知,非廉隅可得能察,也非聲音可得而知,更非形器可得而執,所以在微彰之間的人聞“道”是將信將疑的,而只信其所聞役其所見,知彰不知微的人聞“道”是大笑并非之,只有知微知彰的人聞“道”才“勤而行之”。然而,就是這種與常實相反并隱于無的“道”能推其貸物,而物無不賴之以曲成,所以老子講到“不笑不足以為道”,“‘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如將這種與常實相反的“道”用于實際生活,就會出現如古語所說的:“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這“良賈深藏若虛”實際上是一種保身手段、延生方法,這猶如為保其種延其嗣的昆蟲變色、鳥獸隱文一樣。由此再返到《老子》本章,這“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也同樣是喻說有德者不可突兀超群,廣德者不可氣象盛凌,唯有這樣才能自保。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