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五十五章》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①,猛獸不據②,攫鳥不搏③。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④,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⑤,和之至也⑥。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⑦,心使氣曰強⑧。物壯則老⑨,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注釋〕 ①毒蟲:王弼本作“蜂蠆虺蛇”。河上公本、陸希聲本、蘇轍本、林希逸本、吳澄本多作“毒蟲”,今據諸本改定為“毒蟲”。蠆:蝎也。虺:小蛇也。螫:指毒蟲用尾端刺人肆毒。 ②據:指獸類用爪足拿按抓物。俞樾說:“據當作豦。……今作‘據’者,假字耳。”高亨說:“俞說是也。獸以爪攫物曰‘豦’,古書通以‘據’為之,《戰國策·楚策》:‘兩虎相據。’《鹽鐵論·擊之篇》:‘虎兕相據而螻蟻得志。’‘相據’,謂以爪相攫也。”(《老子正詁》) ③攫鳥:高亨說:“‘攫鳥’,猶云鷙鳥也。‘攫’蓋借為“瞿’,《說文》:‘瞿,鷹隼之視也’。鷹隼鷙鳥,其視瞿瞿然,故鷹隼之類,謂之瞿鳥,瞿鳥猶云鷙鳥,明矣。”(《老子正詁》)搏:帛書乙本作“捕”。搏讀為捕,捉的意思。 ④朘:王弼本作“全”,全借為“朘”(音全)。《釋文》引《說文》:“朘,赤子陰也”,指男嬰生殖器。作:挺舉、翹起。 ⑤嗄:啞。河上公本作“啞”。 ⑥和:指陰陽調和,身體和諧。 ⑦益:縱欲貪生過分。徐梵澄說:“益之者,猶預支他年備用之財,以侈今日之富者也。”(《老子臆解》)祥:古代用作吉祥,但也用作妖祥。這里指的是妖祥、災殃。 ⑧心:思想、意志。強:逞強、強暴。 ⑨壯:強壯。
〔賞析〕 老子言道德,常以嬰兒赤子作比喻。本章老子又一次提出人要修性返德于嬰兒般的純真柔和,這樣就會像嬰兒一樣不壯也不老,遇物亦無傷,使之既符合人之養生,更符合“道”之原則。
在老子看來,嬰兒盡管形未成而氣自專,情未感而精自應,聲久費而和不傷,所以是“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終日號而不嗄”。而之所以能這樣,老子認為全在于嬰兒任其自然之真、本然之氣,泊然無欲,故不壯亦不老,無物能傷。
而漸長成形的人則開始耳目交于外,心意受于內,不任自然而益生多欲;欲于貨物名利、飲食男女……這按老子看來,未有好結果。
這些人有時候還以心使氣,表現為乖戾決驟、張脈僨興,這樣就使得內不能自主,外不能自制,異于嬰兒的“精之至”與“和之至”。這種乖戾決驟、張脈僨興看似“剛強”,但按老子看來,人一旦入于“剛強”,這“老”也必定從之,也必定失去赤子之性,也難有好結果。諸如這些,均違反“道”之原則。
所以,老子強調人要修性返德,至同于初,如嬰兒積沖氣之和、守柔弱之道,調心制欲,養氣衛身,這樣人既不壯,惡乎老?既無老哪來死?就能處于“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的“無死地”之境。所以有人強調“人但養成嬰兒,何事不了”(蘇轍語)。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