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東周·趙取周之祭地原文_趙取周之祭地翻譯
《趙取周之祭地》是一篇創作于戰國時期的散文,出自西漢劉向編著的《戰國策》。
原文
趙取周之祭地,周君患之,告于鄭朝。鄭朝曰:“君勿患也,臣請以三十金復取之。”周君予之。鄭朝獻之趙太卜,因告以祭地事。及王病,使卜之。太卜譴之曰:“周之祭地為祟。”趙乃還之。
翻譯
趙國奪取了東周的祭地,周君為此而憂慮,便把自己的心情告訴了鄭朝。鄭朝說:“君王不必憂慮,請給我三十金把那祭地重新收回來。”周君給了鄭朝三十金,鄭朝把它獻給了趙國的太卜,并談了祭地的事。大王生了病,讓太卜算卦,太卜責怪說:“這是東周祭地的鬼神在作怪。”于是趙國便歸還了東周的祭地。
讀后感
讀了《趙取周之祭地》這個故事,我的第一疑問是祭田是什么?
從字面上理解估計和祭廟,祭品的功能相似。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祭祀祖先所用的物品。可就是這么神圣的東西,天子的祭田卻還是被趙一個諸侯給搶掉了。無奈到要謀士利用裝神弄鬼的太卜解決問題。看到周室衰頹如此,心中有點不忍。但這是歷史的腳步,任任何人都不能阻擋。
當一個國家連自己的祭祀類東西都保不住的時候,那真是離滅亡不遠了。趙氏晉大夫出身,現在竟然連天子的祭田也是想奪就奪,怪不得孔子也感慨禮崩樂壞。但這是矛盾矛盾發展的必然走向。圣人堅持克己復禮,但那也只是境界問題,而非實實在在的現實問題了。趙王病了,收受好處的太卜把病因歸咎于奪了周的祭田。那時的人們還是相當畏懼鬼神的。趙王也是人,也怕死,所以聽太卜言也是人之常情。想想為了一塊祭田丟了自己的性命,那多不劃算啊。所以還是把祭田還給了東周。鄭朝用一時的巧計保住了周室那僅存的一點尊嚴。但是誰都知道,這僅有的一點尊嚴最后也會失去。所以奇技淫巧能夠規避風險一時,但如果不從本源上去查缺補漏,遲早也會走向失敗。
這雖是天命,但又有誰愿意去接上這最后一棒!趙王不敬天子懼鬼神,周君不修本源險用計,我們不塑自身疲于生活,其實都是一樣的。
作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后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后,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生平事跡見《漢書》卷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