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醫扁鵲見秦武王文言文翻譯|啟示
《醫扁鵲見秦武王》是一篇文言文,出自西漢文學家劉向編的《戰國策》。扁鵲去見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訴了扁鵲,因此演繹了一段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故事。
文言文
醫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其石:“君與知之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使此知秦國之政也,則君一舉而亡國矣。”
翻譯
醫生扁鵲去見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訴了扁鵲,扁鵲請求讓自己來醫治,可是國君的近臣說:“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將反而使耳朵聽不清,眼睛看不明。”武王把這話告訴了扁鵲,扁鵲很生氣,扔掉他手中的石針,說:“君王與同懂得醫道的人商量這件事,與不懂得醫道的人商量會破壞了這件事。憑這一點就可以了解秦國的內政,則是君王的一個舉動隨時都會導致亡國。”
注釋
1.扁鵲:戰國時名醫,姓秦名越人,勃海郡(在今河北任丘縣)人。學醫于長桑君,醫療經驗豐富,擅長各科,反對巫術治病。入秦后,太醫令李醯自知不如,派人將他刺死。
2.示:給......看。
3.除:去掉,此可引申為醫治。
4.石:石針,即砭(bian),中國古代用于治病的石針。
5.謀:商量。
6.此:這。
7.矣:啊。
8.聰:聽力好。
9.已:停止,引申為把(病)完全治好。
10.君:指秦武王。
11.之:的。
12.使此:假使像這樣。
13:知:掌管。
啟示
醫人和醫國雖然不同,但在聽取專家意見,不胡亂采納紛擾的意見上是一致的。我們行事施政時最忌諱不能果斷決策,而果斷決策的前提就是要聽取最合理的各種建議,如果有正確的、有針對性的建議,那么我們決策起來就比較容易,最可怕的是亂聽建議、聽一些專業不對口、對問題知之不詳的人的胡說八道,那么問題是得不到解決的。專家有專家的資歷和優勢,他們是花了數十年的工夫在一個問題上研究,他們在這一問題上最有發言權。可笑的是在我們周圍,一旦一個人成名了,他就什么都通了。電影明星就應該演電影,但社會上叫他處理國家大事的有之、搞地產開發的有之、教學育人的有之,可見非理性因素在人們處理問題時影響的確很大。
作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后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后,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