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策秦攻宜陽文言文翻譯|道理
《秦攻宜陽》是一篇文言文,出自西漢文學家劉向編的《戰(zhàn)國策》。
文言文
秦攻宜陽,周君謂趙累曰:“子以為何如?”對曰:“宜陽必拔也。”君曰:“宜陽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shù)年,公仲之軍二十萬,景翠以楚之眾,臨山而救之,秦必無功。”對曰:“甘茂,羈旅也,攻宜陽而有功,則周公旦也;無功,則削跡于秦。秦王不聽群臣父兄之義而攻宜陽,宜陽不拔,秦王恥之。臣故曰拔。”
君曰 :“子為寡人謀,且奈何?”對曰:“君謂景翠曰:‘公爵為執(zhí)圭,官為柱國,戰(zhàn)而勝,則無加焉矣;不勝,則死。不如背秦援宜陽。公進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寶事公,公中慕公之為己乘秦也,亦必盡其寶。”
秦拔宜陽,景翠果進兵。秦懼,遽效煮棗,韓氏果亦效重寶。景翠得城于秦,受寶于韓,而德東周。
翻譯
秦國攻打韓國的宜陽城,東周君對大臣趙累說:“你預(yù)測一下事情的結(jié)果會怎樣?”趙累回答說:“宜陽必定會被秦國攻破。”周君說:“宜陽在不過8里見方的地方有英勇善戰(zhàn)的士兵10萬,糧食可以支用好幾年;在宜陽附近有韓國國相公仲的軍隊20萬,附近還有楚國大將景翠率領(lǐng)的兵士,依山扎寨,相機援救宜陽,秦國一定不會成功、宜陽不會被秦國攻破的。”趙累回答說:“攻打宜陽的秦將甘茂是寄居秦國的客將,如果攻打宜陽有功,就成了秦國的周公旦;如果不成功,就將在秦國被革除官職。秦武王不聽群臣父兄們的意見,執(zhí)意要進攻宜陽,如宜陽攻不下來,秦武王會以此為恥。大勢如此,所以我說宜陽一定能攻下來。”
周君說:“那么你替我謀劃一下,我們應(yīng)當怎么辦?”趙累回答說:“請主君對楚將景翠說:‘你的爵位已經(jīng)是執(zhí)圭,你的官職已經(jīng)是柱國,就是打了勝仗,官爵也不可能再升了;如果不取勝,就必遭死罪。不如與秦國作對而去援助宜陽。只要你一出兵,秦國就會害怕你要乘秦軍疲憊去襲擊它,就一定會拿出寶物送給你,韓國國相公仲也會因為你乘虛攻打秦國而敬慕你,他也一定會寶物送給你。’”
秦軍攻陷宜陽以后,楚將景翠聽取周王意見發(fā)兵攻秦。秦國大為恐懼,趕緊把煮棗地方獻給景翠。韓國果然也拿出重寶酬謝景翠。景翠不但得到了秦國的煮棗城,又得到了韓國的財寶,所以他非常感激東周對他的恩德。
道理
曉之以理,才能說服他人;挑明真相,才能使一時反應(yīng)不過來的人恍然大悟。說話的功能很簡單,就是把事情講清楚,由不同的行動講到不同的結(jié)果,由發(fā)端講到演變,再講到結(jié)局。其實很多事情就是一層薄窗紙,由話語輕輕一點,就能捅破。只可惜沒頭腦的事主們往往弄不清事情的真相,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千萬不要對要說服的對象估計過高,該捅破的就一定要捅破,該說清楚的一定要說清楚。
老謀深算的趙累,首先通過精辟的分析、很有遠見地向君王指明了宜陽必定陷落的結(jié)局。接著對楚將景翠講明了各國的沖突利害關(guān)系,給他說出了各種抉擇所產(chǎn)生的不同后果,最后又以巨大的利益誘惑他,使景翠終于在趙累的謀劃之中行事了。趙累和他的國家,由于高瞻遠矚、謀劃得當,在唇齒之間,在他人角逐混戰(zhàn)之時,垂手獲得了巨大的利益。
作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jīng)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后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后,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lǐng)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jīng)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生平事跡見《漢書》卷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