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欲為稻文言文翻譯|啟示
戰(zhàn)國策·東周·東周欲為稻
《東周欲為稻》是一篇文言文,出自西漢文學(xué)家劉向編的《戰(zhàn)國策》。記載了蘇秦出使西周游說西周開水放閘使東周得以灌溉稻田的歷史事件。闡述了游說談判需要抓住事情的切入點(diǎn),分析事物的根本,命中對方的要害和關(guān)切。
文言文
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東周患之。蘇子謂東周君曰:“臣請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見西周之君曰:“君之謀過矣!今不下水,所以富東周也。今其民皆種麥,無他種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為下水,以病其所種。下水,東周必復(fù)種稻;種稻而復(fù)奪之。若是,則東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善。”遂下水。蘇子亦得兩國之金也。
翻譯
東周想種水稻,西周不放水,東周為此而憂慮,蘇子就對東周君說:“請讓我出使西周說服放水,可以嗎?”于是去拜見西周君,說:“您的主意打錯了!如果不放水,反而使東周有了致富的機(jī)會。現(xiàn)在東周的百姓都種麥子,沒有種其他東西。您如果想坑害他們,不如突然一下子給他們放水,去破壞他們的莊稼。放下了水,東周一定又改種水稻;種上水稻就再給他們停水。如果這樣,那么就可以使東周的百姓完全依賴于西周而聽命于您了。”西周君說:“好。”于是就放水。蘇秦得到了兩國賞金。
注釋
(1)為:動詞,種植。
(2)下水:指往下流水。西周居于河流的上游,東周居于西周的下游。
(3)患:憂慮。
(4)蘇子:即蘇秦。南宋鮑彪新注本注:蘇子非代則歷。即蘇代或蘇歷。
(5)若是(若):如果。
(6)若是(是):這樣。
(7)一仰:都仰仗。一,都,一切。仰,“有望于上則仰”,指仰仗、依靠。
(8)遂:于是。
啟示
說話需要謀劃,脫口而出的東西是最沒有價值的。說話一定要說到點(diǎn)子上,一定要解決問題,否則寧可不說。這就要求我們在說話前要深思熟慮、謀局排篇。象蘇子一樣句句都迎合西周君的心思和利益,使西周君覺得“放水”最符合自己的利益,然而這恰恰落入了蘇子的整體戰(zhàn)略安排之中。
語言是人類的傳播工具,事實需要傳播,沒有傳播就無法了解起碼的事實。在現(xiàn)代西方哲學(xué)看來,事實的真相是人們永遠(yuǎn)無法了解的,人們只能通過各種傳播手段和媒介來了解事實真相。這樣,語言本身就對事實真相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信息不發(fā)達(dá)的古代,蘇子巧妙地利用語言傳播對事實真相起到的決定性作用,讓他的受眾完全聽信他對事實的解釋,可以說,他輕易地壟斷了受眾的“知情權(quán)”。現(xiàn)代社會中,只要我們明白事實與語言之間的關(guān)系,也會說服受眾、左右他們的行動。
作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jīng)學(xué)家、目錄學(xué)家、文學(xué)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后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后,得進(jìn)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lǐng)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jīng)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生平事跡見《漢書》卷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