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 原文】
天地不仁①,以萬物為芻狗②;圣人不仁③,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④!虛而不屈⑤,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⑥,不如守中⑦。
〔注釋〕?、偃剩骸墩f文》:“仁,親也?!薄盾髯印ご舐浴罚骸叭?,愛也?!贝颂幹赣兴叫牡钠珢?。天地不仁:天地無心于偏愛。 ②芻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狗,用來祭神。祭祀時,祭者將蓋上花布的“芻狗”恭敬放于神前,祭祀完即扔棄,任人踐踏,無顧惜之意。 ③圣人不仁:圣人無所偏愛、親疏。 ④橐籥:古代冶鑄時用的噓風熾火的器具,猶如今日的風箱。 ⑤不屈:不盡、不竭。 ⑥數:“數讀為速,《莊子·人間世》:‘以為棺槨則速腐’,崔撰本‘速’作‘數’,并其證?!?現代馬敘倫《老子校詁》)窮:盡,不通,引申為行不通、碰壁。 ⑦中:古代“中”、“沖”相通;“沖”,訓“虛”。守中:保持中正虛靜。
〔賞析〕 本章老子仍以“天道”喻“人道”。老子認為,天地對于萬物無所謂人間的愛與憎、親與疏、仁與不仁。萬物按春夏秋冬自然而然、于雨露霜雪自生自滅。天地猶如一只噓吸不已的大風箱,虛靜而使萬物按自身規律產生與發展。由自然說到社會,老子認為圣人君子也應持有這種虛靜中正之道,不必對人對事多作肯定或否定,這樣才能相安無事。本章被西漢河上公題為“虛用”,即老子將天道“無為”喻用到人道“無為”。
老子認為,天地是一個自然的客觀實在,只具物理性,不具思想性(親疏、愛憎、仁與不仁)。這就是老子說的“天地不仁”。對此三國王弼注曰:“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西漢嚴遵《老子指歸》也說:“天高而清明,地厚而順寧。陰陽交通,和氣流行,泊然無為,萬物生焉。”因為天地無所偏私、無所偏倚,所以天地萬物并生并存,大樹小草各得其所,故北宋蘇轍認為,“天地不仁”實際上是“天地大仁”(《老子解》)。
然而就是這種“天地不仁”觀點,在當時并非為大家認同,相反人們喜歡的是將天地自然中的日月星辰、風云雷雨等一切,均看成具有像人那樣的意志、思想和目的。這種將人自身的意愿投射到天地自然萬物中的做法(將自然擬人化),直接導致古代的天之仁愛、喜怒哀樂的說法,如《墨子·天志》說:“天之愛民之厚有矣,霣(隕)降霜雪雨露以長遂五谷麻絲,使民得而財利之”;又如《春秋繁露·天辨在人》所說:“天無喜氣,何以暖而春生育?天無怒氣,何以清而秋就殺?天無樂氣,何以疏陽而夏養長?天無哀氣,何以激陰而冬閉藏?故曰天乃有喜怒哀樂之行,人亦有春秋冬夏之氣者,合類之謂也?!贝蟾攀怯辛诉@些,所以也就有了以后的讖緯災異說,并成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
這種喜歡將自然擬人化(天之仁愛)的做法,實際上是社會親(疏)愛(憎)之仁的反映。在這里,與其說人喜歡將“仁”賦予天地自然,不如說人喜歡施“仁”于人類社會??鬃拥娜蕫蹖W說經久不衰就說明這點。然而有“親”必有“疏”,有“愛”必有“憎”,即使是“仁者”,也不可能施仁授愛于普天之下。對此王弼在此章中注說:“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這樣一來,相比天地不仁(無所偏私無所偏倚)來說,大樹小草各得其所這樣的情景就會消失,“造立施化”于“小草”,那么“大樹”也得砍也得伐,“造立施化”于“夏蟲”,那么“夏蟲”也必定能語“冬冰”,所以社會一旦施“仁”、授“愛”,必然是“物失其真”;同樣,如魯哀公“有恩有為”于“儒衣”,這舉國上下必定“皆著儒衣”,這猶如“斷鶴續鳧”一樣,使多樣性之“物不具存”,也不“備載”。
所以由天地自然、無所偏倚,使萬物并生并存而提出社會也得這樣:圣人無所偏私,才能相安無事。
與人之喜歡將自然擬人化相輔相成的是,人同樣喜歡將人擬物化,如《世說新語·賞譽》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山濤如璞玉渾金,和嶠森森如千丈松,王衍神姿高徹如瑤林瓊樹……這種人之物化成什么的賞譽實際上是流行的人物品藻(評)。如同社會施仁必有親疏愛憎一樣,這人物的品評也必有優劣善惡之規定。在這里同樣須明白的是,對天地作“仁與不仁”的賦予,這天地實際上是不會作出必然的反應和報復的,而一旦對人物作優劣善惡之品評卻會必然帶來反應,乃至后果的。如同一階層品評人物之優劣善惡就會引起反目、不和與爭斗,而下層人物品評上層人物之優劣善惡,則又可能引起像東漢末年那樣的黨錮之禍;反之上層人物品評下層人物之優劣好壞,則又可能誤導方向、毀人一生。鑒于此,老子說道:“多言數窮”,也即河上公注說的:“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開舌舉,必有禍患”。又鑒于天地無為(不仁),萬物自然,老子又說道:“不如守中”,即無所偏倚,對事物不作明確的肯定或否定,守中正虛靜之道。這種守中正虛靜之道,猶如魏晉名士司馬徽對事對物對人不作具體品評皆言“佳”一樣,于下層人物來說,可以與人平安相處,免卻禍害;于上層統治者來說,則可無為而治,無“尚舉”之負面,社會也就能相安無事。
為了進一步說明這種無所偏倚的守中之道,老子還用橐籥(風箱)比喻說:這橐(殼、囊),為函以周罩于外(如天地);這籥(管),為轄以鼓扇于內。而這“籥”只有保持一噓一吸平衡(守中)運動,才能化生不竭,萬物才得以并生并存,生滅自然;如置“籥”偏倚于一處,停當于一時,這噓吸平衡就會終止,化生窮竭則萬物不能并生并存。由此喻用到“人道”,人也必須心思至虛至中、不偏倚于一處一時,這樣就能應對自如,于人于己都有好處。這就是老子的“橐籥”(風箱)理論。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