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感遇·江南有丹桔》翻譯_賞析
原文
翻譯
江南丹桔葉茂枝繁, 經冬不凋四季常青。
豈止南國地氣和暖, 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薦之嘉賓必受稱贊, 山重水阻如何進獻?
命運遭遇往往不一, 因果循環奧秘難尋。
只說桃李有果有林, 難道丹桔就不成陰?
注釋
1、豈伊:豈唯。
2、歲寒:孔子有“歲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語。后人常作砥礪節操的比喻。
3、薦:進獻。
賞析
詩人謫居江陵,正是桔之產區。于是借彼丹 桔,喻己貞操。詩開頭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顯。以一個“猶”字,充滿了贊頌之意。 三、四句用反詰,說明桔之高貴是其本質使然,并非地利之故。五、六句寫如此嘉樹 佳果,本應薦之嘉賓,然而卻重山阻隔,無法為之七、八句嘆惜丹桔之命運和遭遇。 最后為桃李之被寵譽,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全詩表達詩人對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憤懣。詩平淡自然,憤怒哀傷不露痕跡, 語言溫雅醇厚。桃李媚時,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別。
作者簡介
張九齡(678-740) 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罷相,為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斗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