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古跡五首·其二杜甫翻譯賞析
原文
翻譯
注釋
(1)搖落:凋殘,零落。
(2)風流儒雅:指宋玉文采華麗瀟灑,學養深厚淵博。
(3)“蕭條”句:意謂自己雖與宋玉隔開幾代,蕭條之感卻是相同。
(4)故宅:江陵和歸州 (秭歸) 均有宋玉宅,此指秭歸之宅??瘴脑澹核谷艘讶?,只有詩賦留傳下來。
(5)云雨荒臺:宋玉在《高唐賦》中述楚之“先王”游高唐,夢一婦人,自稱巫山之女,臨別時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岨,旦為行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标柵_,山名,在今重慶市巫山縣。
(6)“最是”兩句:意謂最感慨的是,楚宮今已泯滅,因后世一直流傳這個故事,至今船只經過時,舟人還帶疑似的口吻指點著這些古跡。楚宮:楚王宮。
賞析
詠懷古跡,原詩共五首,每首各詠一古跡,但并非專寫古跡,而是借對古人與古事的題詠,以抒發自己的感情。本篇是組詩中的第二首,通過對戰國時楚國文學家宋玉的懷念,以寄寓身世之感。宋玉故宅在歸州(今湖北省秭歸縣),杜甫自蜀出峽時,經其地而憑吊之。詩人與宋玉相隔千年,當他來到此地,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人亡宅空、凄清寂寥的破敗古跡。此情此景,當然會引發坎坷終生的老詩人胸中無窮的悲感。
所以詩的首聯即滿含深情地自述對于宋玉的透徹理解與無限傾慕。“搖落”是宋玉名作《九辯》中的用詞。原句云:“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其文的主要內容有二:一是悲秋景之寥落,二是傷自身之飄零。杜甫在宋玉故宅誦宋玉之文,傷宋玉,亦以自傷。說是深知宋玉悲秋的緣由,也就是與其發生了強烈共鳴。這里下一“深”字,既表示對宋玉理解的程度,又顯出千古文人遭遇相同的悲哀。這樣,詩一開頭就對吟詠對象灌注了濃烈的感情,為全篇的抒情定下了基調。
第二句的“風流”,言宋玉的品格;“儒雅”,言宋玉的文才。全句說,宋玉無論品德與文學,都足以作自己的老師。頷聯“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承上“深知”而來,寫自己和宋玉之間極為寶貴的異代知音關系。這是一聯悲涼凄婉的流水對,它以目窮今古、思接千載的心靈自述,向人們表達了詩人的如下哀痛之感。自己雖然和宋玉懸隔千秋,恨不同時,但卻有類似的身世遭遇和深刻的思想共鳴;可惜的是,自己作為后人雖能知宋玉,卻不能使自己也為宋玉所知了。到這里,作者已經是完全以吟詠對象為賓,以主觀感情的宣泄為主了。試看“悵望”與“灑淚”云云,已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呼之欲出;而“蕭條”的感嘆,雖是嘆古人之早亡,哀宋玉之生不逢時,但何嘗不是兼指詩人自己大半生的漂泊落魄!
詩的頸聯,惋惜宋玉生前身后都不被人們理解,對這位異代知音一灑同情之淚。上句先說:宋玉留下住宅,裝點江山,可惜其人已不能見,只是空讓后人讀他的那些文章(“文藻”,文采,指宋玉的作品)罷了。下句更進一步說:就連宋玉文章的意蘊和價值也并未真正為人們所了解。“云雨荒臺”,指宋玉《高唐賦》序中所寫神女故事。序中說宋玉和楚襄王“游于云夢之臺,望高唐之觀”,宋玉為襄王敘述楚懷王曾夢見神女,神女自稱住在“巫山之陽,高丘之岨。旦為行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這個故事,本是宋玉虛構來諷諫襄王的,并非懷王真有此夢,巫山真有此神。后人不懂宋玉作賦之意,竟附會出“云雨荒臺”的古跡來。杜甫認為,這對宋玉來說真是可悲得很。不過,稍堪慰藉的是,宋玉畢竟留下了千年不滅的文名,這比那身死國滅、遺跡無存的楚王,是強得太多了。
所以詩的末聯以楚王故宮的難以確定遺址來反襯宋玉遺跡的留存,借以安慰宋玉,同時也安慰與宋玉同操文學之業的自己。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宋玉文章猶存,足以千古不朽。而楚王宮殿則是真正的泯滅了,就連漁夫雖指點其遺址也不能確定無疑??梢娢膶W家雖際遇不順,因有作品傳世,在后人心中還有地位,這一點就是那些生前得意的帝王所萬不能及的了。這些言外感慨之意,體現了詩人對于文學家的地位和價值的充分自信與肯定。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