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四章·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翻譯與解讀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四章 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翻譯與解讀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01。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02,功成而不居03,衣養萬物而不為主04,可名為小05;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06。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07。
今 譯
大道普遍存在,可以在左邊,亦可以在右邊。萬物依靠它而生卻不推辭,大功告成而不占有,養育萬物而不主宰,可稱其為小;萬物歸附它而不主宰,可以稱為大。所以說不自以為大,方能終成其大。
評 議
此章是講大道無處不在,它生養萬物卻不占有、不主宰;功成而不居,不自以為大,故能終成其大的辯證哲理。此章是以道喻人,河上公已經窺視到此章的真意所在,所以他的《老子道德經章句》說此章最后兩句是“是以圣人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是借贊道以贊人。因此,不能簡單地說“這章是老子的宇宙論”(高亨《老子注譯》)。元代吳澄亦看到此章的真諦所在,他說:“此章言天地之道,結語迺言‘圣人’,蓋圣人與天地一也……是天地之道雖大,而不自以為大。圣人亦若此矣,是以能成大也,亦以其道大而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焉爾。”
宋代林希逸對本章的解讀,更加明白易曉,援引如下,供讀者參考。
汎兮其可左右,無所系著也。物物皆道之所生,何嘗辭之?既生矣,何嘗居之以為功?衣被,蒙賴也。萬物皆蒙賴其利,而道何嘗有主宰之心?湛然而無所欲,可謂之自小矣,故曰“可名于小”。道雖小,而萬物歸之以為主,道亦不自知,豈不謂之大乎?惟其能小,所以能大。圣人之所以不為大者,故能成其大也。(《老子鬳齋口義》)
老子以“道”喻人,這是《老子》書中常用的手法。老子贊揚大道的美德,即是呼吁世人應當有高尚的美德。把這一層看破,對《老子》書中所講的許多問題,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注釋
01 汜:通“泛”與“汎”。《廣雅 · 釋言》:“汜,普也。”吳澄曰:“汎,廣也,謂水之汎濫洋溢。道之無所不在,或左或右,隨處而有,取之左右,無所不可也。”兩句:謂大道普遍存在,可以在左,亦可在右,無所不在。
02 辭:有三解:高亨說:“辭,《說文》:‘辭,籀文作 。’此當讀為‘司’,管理也。不辭、不有、不為主的主語是道。”(《老子注譯》)
陳鼓應先生說有二解:“一、言辭,稱說。二、推辭。”句謂:萬物依靠其生而不推辭。
03 功成而不有:河上公本、王弼本作“功成不名有”,“名”字衍。傅奕本作“功成而不居”。句謂:功成而不居功自傲。
04 衣養:覆育。河上公本作“愛養”,王弼本作“衣養”,傅奕作“衣被”。句謂:覆育萬物而不主宰。
05 可名于小:名,稱也。謂可以稱之為小。指道而言。奚侗曰:“各本于‘可名于小’句上誤贅‘常無欲’三字,誼不可通,茲從顧歡本刪。‘衣養’,或作‘愛養’,或作‘衣被’,誼無出入。”
06 “萬物”兩句:謂萬物歸附它而不做主宰,可以稱為大。
07 “以其”兩句:河上公本作“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王弼本作“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林希逸曰:“此即‘守其雌’‘為天下谿’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