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春更把殘紅折。全詩詞意思及賞析
惜春更把殘紅折。出自宋代詞人張先的作品《千秋歲·數(shù)聲鶗鴂》。此詞寫愛情橫遭阻抑的幽怨和堅決不移的信念。上闋寫暮春景色:雨輕風(fēng)緊,催落繁花;杜鵑啼血,呼喚著春天完結(jié),造成濃重的感傷氣氛。惜春的詞人,在花叢中尋找并采摘著殘花,傳神地刻畫出詞人傷春惜花的拳拳真情。接著以飄零的楊花,寫春之落寞及心之寒冷。下闋抒情:“不老”的“天”與“難絕”的“情”相對比,再以“千千結(jié)”的“雙絲網(wǎng)”比憂思百結(jié)的愁心,將愁情怨懷表達(dá)得淋漓盡致。最后以夜將盡的孤燈景象作結(jié),讓整個的抒情氛圍籠罩在漆黑的深淵中,很富抒情效果。全詞含蓄發(fā)越,體現(xiàn)了張先的詞風(fēng)。
作品原文
千秋歲
張先
數(shù)聲鶗鴂,又報芳菲歇。惜春更把殘紅折。雨輕風(fēng)色暴,梅子青時節(jié)。永豐柳,無人盡日花飛雪。
莫把幺弦撥,怨極弦能說。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wǎng),中有千千結(jié)。夜過也,東窗未白凝殘月。(東窗未白孤燈滅)
作品注釋
⑴千秋歲:詞牌名。
⑵鶗鴂(tíjué):即子規(guī)、杜鵑。《離騷》:"恐鶗鴂之未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勞。”
⑶芳菲:花草,亦指春時光景。
⑷永豐柳:唐時洛陽永豐坊西南角荒園中有垂柳一株被冷落,白居易賦《楊柳枝詞》"永豐東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以喻家妓小蠻。后傳入樂府,因以“永豐柳”泛指園柳,喻孤寂無靠的女子。
⑸花飛雪:指柳絮。
⑹把:持,握。幺弦:琵琶的第四弦,各弦中最細(xì),故稱。亦泛指短弦、小弦。
⑺凝殘月:一作“孤燈滅”。
作品譯文
數(shù)聲杜鵑的鳴啼,又報告爛漫春光將要凋謝。惜春人更想將那殘花折。怎奈何雨雖輕柔風(fēng)卻猛烈,正趕上這梅子發(fā)青的暮春時節(jié)。看那永豐坊的柳樹,在無人的園中整日撒飛絮如飄雪。
切莫把琵琶的細(xì)弦撥動,我深深的哀怨細(xì)弦也難傾瀉。天如有情不會老,真情永不會滅絕。多情的心就像那雙絲網(wǎng),中間有千千萬萬個結(jié)。中夜已經(jīng)過去了,東方未白,尚留一彎殘月。
作品鑒賞
這首詞是寫愛情橫遭阻抑的幽怨情懷和堅決不移的信念,聲調(diào)激越,極盡曲折幽怨之能事。
作者張先以“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fēng)”及“云破月來花弄影”諸名句蜚聲北宋詞壇。在現(xiàn)存一百八十二首詞中,內(nèi)容涉及愛情、友誼、風(fēng)土等多方面。尤其擅長寫悲歡離合之情,能曲盡其妙。此詞就是其中之一。詞調(diào)“千秋歲”聲情激越,宜于抒發(fā)抑郁的情懷。秦觀的一首(水邊沙外)也是如此。
此篇上片沉痛地回顧愛情遭到破壞,但無一語明說。完全運(yùn)用描寫景物來烘托,暗示,讓讀者自己去尋繹、領(lǐng)會。一起就把鳴聲悲切的鶗鴂提出來,說它向人們報道美好的春光又過去了。語源于《離騷》“恐鶗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此與辛棄疾的“綠樹聽鶗鴂,......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詞句很相似,而子野寫得更為簡練。從“又”字看,他們間融融泄泄的愛情已不止一年了。可是由于遭到阻力,正和春天一樣,來也匆匆,去出匆匆。春去,人們都會惋惜,但惋惜的想法做法卻各有不同。有人“惜春常怕花開早”(辛棄疾《摸魚兒》),子野筆下這位多情者卻是“惜春更把殘紅折”。所謂殘紅,可發(fā)說是受破壞而又堅持的愛情。一個折字更能表達(dá)出對于經(jīng)過風(fēng)雨摧殘的愛情多么珍惜。緊接著寫出“雨輕風(fēng)色暴,梅子青時節(jié)”。這是上片最為重要而又精彩的兩句。表面是寫時令,寫景物,但細(xì)心的讀者會理解語意的雙關(guān),說的是愛情遭受破壞。“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這是正常的。不料梅子青時,便被無情的風(fēng)暴突襲。青春初戀經(jīng)過這場災(zāi)難,美好的春光便雙在鶗鴂的聲中歸去。白居易有詠楊柳句說:“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詮?”被冷落的受害者這時也就和永豐坊的柳樹一樣,愛情卻如柳絮,“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蘇軾《水龍吟》)。
一首詞的上下片間,意脈是相通的。此詞如僅從上片看,未嘗不可理解為“刻意傷春復(fù)傷別”(李商隱《杜司勛》)。讀到下片則全詞寫的什么就很清楚了。換頭說:“莫把幺弦撥,怨極弦能說。”這兩句來得很突然。在換頭處發(fā)起新意,向來認(rèn)為只有高手能之。幺弦,琵琶第四弦。弦幺怨極,就必然發(fā)出傾訴不平的最強(qiáng)音。在這“鐵騎突出刀槍鳴”(白居易《琵琶行》)的氣勢下,受害者接著表示其反抗的決心,“天不老,情難絕”。化用李賀“天若有情天亦老”而含意卻不完全一樣。這里肯定地說天是不會老的,那么愛情也就永無斷絕的時候。這比作者常說的“無物似情濃”(《一叢花》),“人生無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木蘭花》)等等,更為深刻有力。“心似雙絲網(wǎng),中有千千結(jié)。”“絲”諧“思”。在這個情網(wǎng)里,他們是通過千萬個結(jié),把彼此牢牢實(shí)實(shí)地系住,誰想破壞都是徒勞的。這是全詞表達(dá)思想感情的高峰,也就是《文賦》所謂“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情思未了,不覺春宵已經(jīng)過去,這時東窗未白,殘月猶明。如此作結(jié),可謂恰到好處。
上闋用景物烘托、暗示愛情被破壞,無一語明說內(nèi)情,要讀者細(xì)心品味。“數(shù)聲,叉報芳菲歇”,首二句化用《離騷》中語,由的悲嗚聲中,宣布繁花簇錦的春天已經(jīng)過去,一個“又”字,說明美好時光逝去已非年半載。來時匆匆,去時匆匆,故是春之常志,惜春之情,因人而異,“惜春更選殘紅折,雨輕風(fēng)色暴,梅子青時節(jié)”,“選殘紅”說明愛情雖遭摧殘,但自己仍然珍惜,接下二句,既寫時令,又寫愛情被破壞之事,一語雙關(guān),極為精彩。遭受如此打擊,何人能堪,末二句化白居易之事,訴出心中苦楚,別自凄惋動人。
下闋將此中真意挑明,但是換頭二句來得極為突兀,幺弦能訴極其強(qiáng)烈的怨恨,而說“莫把幺弦撥”,可知此情是多么凄苦,語雖奇,意則與上文一脈相承。“天不老,情難絕”,愛情雖被摧殘,只要天不老去,情是難以斷絕的,悲苦中作剛強(qiáng)語,鐘情之心,耿耿不泯。“心似雙絲網(wǎng),中有千千結(jié)”,兩情相悅,彼此知心,雖遭破壞,終是徒勞。行文至此,情感的抒發(fā)也到了高潮。但情絲未了,春夜已盡,東方未白,孤燈先滅,如此作結(jié),恰到好處。
前人評子野詞,最早有晁無咎。他說:“子野韻高,是耆卿所乏處。近世以來,作者皆不及。”(《能改齋漫錄》十六引)清陳廷焯說子野詞里“有含蓄處,亦有發(fā)越處;但含蓄不似溫韋,發(fā)越亦不似豪蘇膩柳”(《白雨齋詞話》)。這些評論都很中肯。“含蓄”和“發(fā)越”,此詞可以說兼而有之。至于韻高之說,亦可通過此詞體味,略見一斑。
詞牌簡介
千秋歲,詞牌名。唐教坊大曲有《千秋樂》調(diào)。據(jù)郭茂倩《樂府詩集》此曲題解,是唐玄宗生日,大宴群臣,百宮上表請定此日為千秋節(jié),可能由此產(chǎn)生《千秋樂》調(diào)。宋人根據(jù)舊曲另制新曲。又名《千秋節(jié)》、《千秋萬歲》。仄韻雙調(diào),七十一字,十六句,上下片各八句,五仄韻。上片起句比下片起句少一字,其余句式全同。另有游仲文詞名《千秋歲》,即《念奴嬌》。《宋史·樂志》入“歇指調(diào)”。《張子野詞》入“仙呂調(diào)”。一般以《淮海長短句》為準(zhǔn)。別有《千秋歲引》,八十二字,前片四仄韻,后片五仄韻。
作品格律
仄平平仄(韻),平仄平平仄(韻)。
平仄仄,平平仄(韻)。
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韻)。
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韻)。
仄仄平平仄(韻),平仄平平仄(韻)。
平仄仄,平平仄(韻)。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韻)。
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韻)。
說明:詞牌格律與對照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對照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
平:填平聲字;仄:填仄聲字(上、去或入聲);中:可平可仄。逗號“,”和句號“。”:表示句;頓號“、”:表示逗。粗體字:表示平聲或仄聲韻腳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韻腳。下劃線:領(lǐng)格字。『』:例作對偶;〖〗:例作疊韻。)
作者簡介
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吳興)人。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曾任安陸縣的知縣,因此人稱“張安陸”。天圣八年進(jìn)士,官至尚書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間。曾與梅堯臣、歐陽修、蘇軾等游。善作慢詞,與柳永齊名,造語工巧,曾因三處善用“影”字,世稱張三影。張先之父張維,好讀書,以吟詠詩詞為樂。張先于天圣八年(1030年)中進(jìn)士。明道元年(1032年)為宿州掾。康定元年(1040年)以秘書丞知吳江縣,次年為嘉禾(今浙江嘉興)判官。皇祐二年(1050年),晏殊知永興軍(今陜西西安),辟為通判。四年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嘉祐四年(1059年),知虢州。以嘗知安陸,故人稱張安陸。治平元年(1064年)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此后常往來于杭州、吳興之間,以垂釣和創(chuàng)作詩詞自娛,并與趙抃、蘇軾、蔡襄、鄭獬、李常諸名士登山臨水,吟唱往還。元豐元年卒,年八十九。《宋史》無傳,《宋史翼》卷二六載其事。著有《張子野詞》(一名安陸詞),存詞一百八十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