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全詩意思及賞析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出自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作品《過松源晨炊漆公店》。這組詩共有六首,其中第五首為人們所熟悉,并選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五首詩的前半部是議論,后半部是描摹,詩人借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創造了一種深邃的意境,寄寓著一個具有簡單意義的深刻哲理:人生在世豈無難,人生就是不斷的與“難”作斗爭,沒有“難”的生活,在現實社會中是不存在的。人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做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的成功所迷醉。
作品原文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楊萬里
其一
側塞千山縫也無,上天下井萬崎嶇。
昨朝曾過芙蓉渡,尋到溪源一線初。
其二
山北溪聲一路迎,山南溪鄉送人行。
也知流向金陵去,若過金陵莫寄聲。
其三
后山勒水向東馳,卻被前山勒向西。
道是水柔無性氣,急聲聲怒慢聲悲。
其四
日高谷底始微暄,嵐翠依然透骨寒。
說與行人忙底事?金雞聲里促銀鞍。
其五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
其六
正是行人腸斷時,子規得得向人啼。
若能淚得居人臉,始信春愁總為伊。
作品注釋(其五)
①松源、漆公店:今江西弋陽縣有漆工鎮,其西二里有外松源山村。
②莫言:不要說。
③賺得:騙得。
④空喜歡:白白的喜歡。
⑤攔:阻擋。
作品譯文(其五)
不要說下山嶺就沒有困難,這句話騙得前來爬山的人空歡喜一場。
當你進入到崇山峻嶺的圈子里,剛攀過一座山,另一座山便會將你阻擋。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南宋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詩人在建康江東轉運副使任上外出紀行的時候。詩人一生力主抗戰,反對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后,便被外放做官。作者途經松源時,見群山環繞感慨不已,于是寫下了這首詩。作此詩時,楊萬里65歲,經歷了人生的坎坎坷坷,因此能得出深刻的感悟。
作品鑒賞
本樸實平易,生動形象,表現力強,一個“空”字突出表現了“行人”被“賺”后的失落神態。“放”、“攔”等詞語的運用,賦予“萬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萬山活了起來。
第一句當頭喝起,“莫言下嶺便無難”,這是一個富于包孕的詩句,它包含了下嶺前艱難攀登的整個上山過程,以及對所經歷困難的種種感受。正因為上山艱難,人們便往往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輕松。開頭一句,正像是對這種普遍心理所發的棒喝。“莫言”二字,像是自誡,又像是提醒別人,耐人尋味。
第二句補足首句,“賺得行人空喜歡”,“賺”字富于幽默風趣。行人心目中下嶺的容易,與它實際上的艱難形成鮮明對比,因此說“賺”——行人是被自己對下嶺的主觀想象騙了。詩人在這里點出而不說破,給讀者留下懸念,使下兩句的出現更引人注目。
三四兩句承接“空喜歡”,對第二句留下的懸念進行解釋。本來,上山過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嶺,下山過程中也會相應遇到多少道山嶺。山本無知,“一山放過一山攔”的形容卻把山變成了有生命有靈性的東西。它仿佛給行人布置了一個迷魂陣,設置了層層疊疊的圈套。而行人的種種心情——意外、驚詫、厭煩,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這一“攔”一“放”的重復中體現出來了。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后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
人們總說上山難下山易,卻不知下山途中還要翻過無數座山。詩人借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的成功所陶醉。人生中可能會有“假突圍現象”,以為原來突破過的包圍不會再經歷,其實,人生道路上那一圈圈的山脈,還在那里沒有移動,在另一個角度等著你再走一遭。因此,在某個階段突圍過后,千萬不要“錯歡喜”,還要做好再突圍一次,再升華一次的打算。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孝宗初,知奉新縣,歷大常博士、大學侍讀等。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主張抗金。工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大家。初學江西派,后學王安石及晚唐詩,終自成一家,擅長“活法”,時稱“誠齋體”。一生作詩二萬余首。亦能文。有《誠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