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共柳花低訴,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全詩賞析
空樽夜泣,青山不語,殘月當門。翠玉樓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搖蕩湘云。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這次第,算人間沒個并刀,剪斷心上愁痕。
kōng zūn yè qì ,qīng shān bú yǔ ,cán yuè dāng mén 。cuì yù lóu qián ,wéi shì yǒu 、yī bō xiāng shuǐ ,yáo dàng xiāng yún 。tiān zhǎng mèng duǎn ,wèn shèn shí 、zhòng jiàn táo gēn 。zhè cì dì ,suàn rén jiān méi gè bìng dāo ,jiǎn duàn xīn shàng chóu hén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譯文及注釋
譯文臨近清明時分,枝頭上翠鳥的叫聲凄婉動人。可惜這一片清歌,都付與寂寞的黃昏。想要對柳花低述衷曲,又怕柳花輕薄,不懂得人的傷春之心。我獨自漂泊在南國楚鄉,滿懷柔情別恨,有誰能給我一點兒溫存?空空的酒杯仿佛在為我哭泣,青山無語宛如在為我傷心,一縷殘陽斜照著院門。在華麗的樓前,只有那一池悠悠的湘水,倒映著悠悠輕蕩的湘云。無聊的白日是那樣漫長,夢境卻短得可憐。請問蒼天,到底什么時候才能和戀人見面?這情景真令人心酸。就算整個人間,也沒有任何一個并州的刀剪,可以把我心中的千愁萬緒剪斷。
注釋者次第:這許多情況。者,同這。并刀:并州(今山西太原)的剪刀,當時以鋒利著稱。
賞析
黃孝邁的詞流傳很少,但他的詞的確寫得“風度婉秀,真佳詞也。”(萬樹《詞律》)
"清歌”與“黃昏”所含的情緒本是相反的,前者引人愉悅,后者使人憂傷,相反相成,其結果是益增憂傷之感,故此二句表現為極其沉痛的感嘆口吻。接下來,作者進一步采用了擬人手法,將具有感知的品格賦予了柳花,想對它低聲傾訴自己的心事,轉而又:“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可見作者憂思之深重。“傷春”二字,點出了作品主旨之所在。再下面,是作者自己感嘆當時旅行在湘水之濱,獨自投宿在旅舍時的孤寂心情。明明要寫冷落,卻偏用“溫存”的字眼,再用“誰與”來作反詰,這種寫法突現了一種熾烈追求的意愿。寫到此處,已近過片,須得由傷春向恨別過渡,故而“柔情別緒”四字的安排也就是相當巧妙而頗具匠心的了。
這首詞的下片更為精采。前幾句,作者緊緊抓住“湘春夜月”的景色特點,將深沉的離愁別恨熔鑄進去,造成了動人的藝術效果:“空樽夜泣,青山不語,殘照當門。翠玉樓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搖蕩湘云。”這個境界是由眾多形象構筑起來的一個整體,七寶樓臺固不應拆碎,然而,倘求觀察得細致,卻無妨從局部著眼。“空樽夜泣”,表示心情的極度憂傷,是一個凝煉警策的句子,其造語則顯得老辣,與姜夔《暗香》詞里的“翠樽易泣”相同。“青山不語”,山峰不會說話,而作者卻好像認為它原是會說話的,只是此時此刻無話可說罷了,以這種方式描摹環境的幽靜,其藝術效果則更為強烈。“殘照當門”,意謂殘月照在門前,門外唯見殘月。殘月象征離別,正是由于它的情調凄惻。“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等常見的例子,已經足以說明用殘月抒寫離別之情的藝術表現力了。“翠玉樓”,即前文“楚鄉旅宿”,“惟是有”,同義重疊,起著強調下文的作用,而它以“平去上”的聲韻作為引出下文的鋪墊,從而使“一波湘水,搖蕩湘云”一句更富有詩意,顯得更加突出。從“翠玉樓”望去,月色下的湘江,一片朦朧迷茫,水面上只看到隱隱的波光,天空飄動著朵朵浮云,陣陣微風吹來,又將水天“搖蕩”在一起了。然而這輕微的搖蕩卻不能打破“青山不語,殘月當門”的靜寂,正像“蟬噪林逾靜”那樣,反倒更增強了這種靜寂之感;同時,在靜寂之中,“湘春夜月”的景色更顯得空靈深邃,它啟迪著人們對生活的沉思。
下片的后幾句,像上片點出“傷春”一樣,又將“恨別”的題旨點明了。“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天”是宇宙,“夢”是人生,“天長夢短”與吳文英在的“春寬夢窄”(《鶯啼序》)構思相同,富有哲學意味。如夢的人生既然短暫,離別的愁苦就更使人難耐,于是又自然地產生了一種急切的希望盡快地“重見桃根”。桃根,出于東晉的《桃葉歌》:“桃葉復桃葉,桃葉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相傳為王獻之所作,桃葉是他的妾名。后人經常用桃葉、桃根指代意中人。結句的“這次第”雖只是一個“點”,分量卻是相當沉重的。愁緒擾人,自然產生剪除的意愿,這也是人們的共同心理。然而這首詞中,合理的意愿卻是用否定方式、喟嘆的口吻表達出來的,因為“算人間沒個并刀,剪斷心上愁痕”,遍尋人間也找不到能夠剪斷這種愁緒的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