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全詩賞析
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黃蜂頻撲秋千索,有當時、纖手香凝。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
xī yuán rì rì sǎo lín tíng 。yī jiù shǎng xīn qíng 。huáng fēng pín pū qiū qiān suǒ ,yǒu dāng shí 、xiān shǒu xiāng níng 。chóu chàng shuāng yuān bú dào ,yōu jiē yī yè tái shēng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譯文及注釋
譯文聽著凄風(fēng)苦雨之聲,我獨自寂寞地過著清明。掩埋好遍地的落花,我滿懷憂愁地起草葬花之銘。樓前依依惜別的地方,如今已是一片濃密的綠蔭。每一縷柳絲,都寄托著一分柔情。料峭的春寒中,我獨自喝著悶酒,想借夢境去與佳人重逢,不料又被啼鶯喚醒。西園的亭臺和樹林,每天我都派人去打掃干凈,依舊到這里來欣賞新晴的美景。蜜蜂頻頻撲向你蕩過的秋千、繩索上還有你纖手握過而留下的芳馨。我是多么惆悵傷心,你的倩影總是沒有信音。幽寂的空階上,一夜間長出的苔蘚便已青青。
注釋草:草,起草,擬寫。愁草,沒有心情寫。瘞(yì):埋葬。銘,文體的一種。庾信有《瘞花銘》。古代常把銘文刻在墓碑或者器物上,內(nèi)容多為歌功頌德,表示哀悼,申述鑒戒。分攜:分手,分別。綠暗:形容綠柳成蔭。料峭:形容春天的寒冷。中酒:醉酒。“中酒”見《史記·樊噲傳》,亦見《漢書》,意酒酣也。中,讀仄聲也。又如杜牧:“殘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睦州四韻》),交加:形容雜亂。雙鴛:指女子的繡花鞋,這里兼指女子本人。
賞析
這是西園懷人之作。西園在吳地,是夢窗和情人的寓所,二人亦在此分手,所以西園誠是悲歡交織之地。夢窗在此中常提到此地,可見此地實乃夢縈魂繞之地。
這也是一首傷春之作。詞的上片情景交融,意境有獨到之處。前二句是傷春,三、四兩句寫傷別,五、六兩句則是傷春與傷別的交融,形象豐滿,意蘊深邃。“聽風(fēng)聽雨過清明”,起句貌似簡單,不象夢窗綿麗的風(fēng)格,但用意頗深。不僅點出時間,而且勾勒出內(nèi)心細膩的情愫。
寒食、清明凄冷的禁煙時節(jié),連續(xù)刮風(fēng)下雨,意境凄涼。風(fēng)雨不寫“見”而寫“聽”,意思是白天對風(fēng)雨中落花,不忍見,但不能不聽到;晚上則為花無眠、以聽風(fēng)聽雨為常。首句四個字就寫出了詞人在清明節(jié)前后,聽風(fēng)聽雨,愁風(fēng)愁雨的惜花傷春情緒,不由讓讀者生凄神憾魄之感。“愁草瘞花銘”一句緊承首句而來,意密而情濃。落花滿地,將它打掃成堆,予以埋葬,這是一層意思;葬花后而仍不安心,心想應(yīng)該為它擬就一個瘞花銘,瘐信有《瘞花銘》,此借用之,這是二層意思;草萌時為花傷心,為花墮淚,愁緒橫生,故曰“愁草”,這是三層意思。詞人為花而悲,為春而傷,情波千疊,都凝煉在此五字中了。“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是寫分別時的情景。夢窗和情人在柳絲飄蕩的路上分手,自此柳成為其詞中常出現(xiàn)的意象。古代有送別時折柳相送的風(fēng)俗,是希望柳絲能夠系住將要遠行的人,所以說“一絲柳,一寸柔情”,可謂語淺意深。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傷春又傷別,無以排遣,只得借酒澆愁,希望醉后夢中能與情人相見。無奈春夢卻被鶯啼聲驚醒。這是化用唐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之意。上闕是愁風(fēng)雨,惜年華,傷離別,意象集中精煉,而又感人至深,顯出密中有疏的特色。
下闕寫清明已過,風(fēng)雨已止,天氣放晴了。闊別已久的情人,怎么能忘懷!按正常邏輯,因深念情人,故不忍再去平時二人一同游賞之處了,以免觸景生悲,睹物思人。但夢窗卻用進一層的寫法,那就是照樣(依舊)去游賞林亭。于是看到“黃蜂頻撲秋千索”,仿佛佳人仍在。“黃蜂”二句是窗夢詞中的名句,妙在不從正面寫,而是側(cè)面烘托,佳人的美好形象凸現(xiàn)出來。懷人之情至深,故即不能來,還是癡心望著她來。“日日掃林亭”,就是雖毫無希望而仍望著她來。離別已久,秋千索上的香氣未必能留,但仍寫黃蜂的頻撲,這不是在實寫。陳洵說:“見秋千而思纖手,因蜂撲而念香凝,純是癡望神理。”
結(jié)句“雙鴛不到”(雙鴛是一雙鄉(xiāng)繡有鴛鴦的鞋子),明寫其不再惆悵。“幽階一夜苔生”,語意夸張。不怨伊人不來,而只說“苔生”,可見當時伊人常來此處時,階上是不會生出青苔來的,此時人去已久,所以青苔滋生,但不說經(jīng)時而說“一夜,”由此可見二人雙棲之時,歡愛異常,仿佛如在昨日。這樣的夸張,在事實上并非如此,而在情理上卻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