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表月明歸夜鶴,嘆當時、花竹今如此"全詩賞析
遨頭小簇行春隊。步蒼苔、尋幽別塢,問梅開未。重唱梅邊新度曲,催發寒梢凍蕊。此心與、東君同意。后不如今今非昔,兩無言、相對滄浪水。懷此恨,寄殘醉。
áo tóu xiǎo cù háng chūn duì 。bù cāng tái 、xún yōu bié wù ,wèn méi kāi wèi 。zhòng chàng méi biān xīn dù qǔ ,cuī fā hán shāo dòng ruǐ 。cǐ xīn yǔ 、dōng jun1 tóng yì 。hòu bú rú jīn jīn fēi xī ,liǎng wú yán 、xiàng duì cāng làng shuǐ 。huái cǐ hèn ,jì cán zuì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注釋
鑒賞
《金縷歌》是夢窗詞中具有愛國思想的詞作之一。詞中通過滄浪著梅歌頌抗金名將韓世忠的"英雄陳跡",對"后不如今今非昔" 的現實表示嚴重不滿。
據夏承燾《吳夢窗系年》,這首詞約寫于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正月,作者四十歲。當時,"吳潛由慶元府改知平江(今蘇州)",二人過從甚密。作者借著梅之機,即景生情,毫不隱晦地抒發了積郁于胸的悲慨。
以"喬木生云氣"這一開闊巨大的形象開篇,含有"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的意味。"喬木"者,大樹也。是詞人入園以前之所見,又暗喻韓世忠。《后漢書·馮異傳》:"請將并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不僅如此,這一句詞,還可以使人聯想到《詩經·小雅·伐木》"出自幽谷,遷于喬木。"暗示韓世忠從齷齪的官場中受到排斥打擊,被迫遷居滄浪事。這一句興'中有比,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訪中興、英雄陳跡,暗追前事。"
這兩句是直陳,交待這次看海的目的以及對英雄的無限景仰。繼之則拈出韓世忠一生最為動人的事跡加以抒寫:"戰艦東風慳借便,夢斷神州故里。"這兩句寫的是黃天蕩之捷,抒發了詞人的感慨。韓世忠在黃天蕩以八千人的兵力,抗擊著金兀術的十萬大軍,堅持了四十八日。黃天蕩之役,雖然使兀術"不敢再言渡江",但韓世忠也因遭受火攻而退回鎮江。史載:兀術刑白馬以祭天,及天霽風止,兀術以小舟出江,世忠絕流擊之。海舟無風不能動,兀術令善射者乘輕舟,以火箭射之,煙焰蔽天,師遂大潰,焚溺死后不可勝數。世忠僅以身免,奔還鎮江。"作者對此深以為憾,故詞中表示,如果東風勁吹,毫不吝惜地給韓世忠以一臂之助,那么失去的神州故里就很可能得以恢復。"旋小筑、吳宮閑地。"緊承上句,寫韓世忠被剝奪兵權之后,過的是"不再言兵"的退隱閑居生活,點明了"滄浪看梅"這一主題。"華表月明歸夜鶴"至上片結尾,用丁令威學仙的故事,引出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慨嘆,并以"枝上露,濺清?quot;這一眼前景物來加以渲染和烘托。下片換頭緊扣詞題,承接上片,對看梅的過程略加梳理,點出吳潛當時的身份。"步蒼苔"三句點出"梅"字,深化意境,至"重唱梅邊新度曲,催發寒梢凍蕊",把詞的意境進一步提到愛國統一與關心時事這一思想高度。"寒梢凍蕊"是南宋王朝怯懦無能,不圖進取,茍且偷安這一政治形勢的寫照;"催發",含改變現狀、力圖有所作為的積極意義在內。"重唱梅邊新度曲",實際是呼喚春天的到來,呼喚國家的振作。在這主要之點上,作者與吳潛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二者的知己之情已和盤托出了。然而,現實是無情的,即使他們"此心與東君同意",而當前的現實卻是"后不如今今非昔"。不僅世無韓世忠,而且連黃天蕩那樣的戰役也不可能出現了。面對現實,無可奈何,作者與吳潛只能"兩無言相對滄浪水,懷此恨,寄殘醉"了。陳洵在《海綃說詞》中說:"'心與東君同意'能將履齋忠款道出。是時邊事日亟,將無韓、岳,國脈微弱,又非昔時,履齋意主和守而屢書不省,卒至敗亡,則所謂'后不如今'……言外寄慨。"可見,詞中的悲憤心情實是有感而發的。
讀《金縷曲》,很容易使人聯想到辛派詞人的作品,因為這首詞充分表現出作者的愛國熱忱與對時事的慨嘆,而且寫得"慷慨縱橫"、"悲壯激?,具有豪邁奔放之氣。
吳文英之所以能寫出這種豪邁奔放的詞篇,除作者本人具有闊大的胸襟與關心國家時事的思想感情以外,同時還與詞的藝術表現有關。比較看來,納入這首詞里的主要是巨大的場景。高大的英雄人物與重大的歷史事件,抒發的又是由國家興亡而引起的大悲大慨。因此,詞中自然流露出一種沉郁頓挫、蒼涼悲壯的豪氣。陳洵說:"清真、稼軒、夢窗三家,實為一家。"就這一點來,是頗有道理的。但是,吳夢窗畢竟不是辛棄疾。即使他的某些詞近似辛派,但從根本上講,二者又有明顯差別。以本篇為例,其主要差別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描寫巨大場景、重大歷史事件時,又往往與某些清幽的意境、較小的生活細節相結合,直陳中帶有顯著的象征性。"喬木",象征巨大的英雄形象;"寒枝凍蕊",象征南宋王朝的日趨沒落;"枝上露,濺清淚",象征人民群眾的悲慟;"重唱梅邊新度曲",象征個人的愛國熱情,等等。二是主觀抒情詞句與客觀形象的描繪緊密結合,二者互為補充,并且常常以實為虛,化虛為實。詞的本意是憑吊韓世忠黃天蕩未獲最后全勝,以致失地未得恢復。但作者卻把這整個戰役及其后果概括為"戰艦東風慳借便,夢斷神州故里"兩句,其內涵是頗為豐富的。又如,作者設想韓世忠如能重返故居,他也一定要為國事日非,今不如昔而悲嘆的。但卻以"華表月明歸夜鶴"等少許詞句來表現,令人玩味不盡。下片又以"后不如今今非昔"與之相給合。所以,這首近似辛棄疾的豪邁之作,在藝術上也仍然保留著夢窗詞本身的藝術特點。所以陳洵又說:"清真、稼軒、夢窗,各有神彩,……莫不有一己之性情境地。"
由上可見,夢窗詞是多樣化的,他的詞也并非完全"隱晦",至于譏評他的詞"思想內容往往無足取",顯然是難以成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