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全詩賞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亡 通:無)
máo yán dī xiǎo ,xī shàng qīng qīng cǎo 。zuì lǐ wú yīn xiàng mèi hǎo ,bái fā shuí jiā wēng ǎo ?
dà ér chú dòu xī dōng ,zhōng ér zhèng zhī jī lóng 。zuì xǐ xiǎo ér wáng lài ,xī tóu wò bāo lián péng 。(wáng tōng :wú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譯文及注釋
譯文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一條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一對滿頭白發的老夫妻,帶著微醉的神態,親熱地用吳地的方言在一起聊天逗樂。大兒子在溪東豆地鋤草,二兒子在家門口編織雞籠。最喜歡的是調皮的小兒子,趴在溪邊剝蓮蓬。
注釋清平樂村居:清平樂,詞牌名。村居,這首詞的題目,意為鄉村生活。茅檐:茅屋,茅屋的屋檐。吳音:作者當時住在江西東部的上饒,這一帶古時是吳國的領土,所以稱這一帶的方言為吳音,吳地的方言。相媚好:這里指互相逗趣、取樂。翁媼:老翁、老太。鋤豆:在豆地里鋤草。織:編織,文中指編織雞籠。亡賴:同“無賴”,這里指頑皮、淘氣。臥:趴。臥剝:趴著剝(蓮蓬)。溪東:小溪的東面。蓮蓬:蓮花開過后的花托,倒圓錐形,里面有蓮子。
鑒賞
在這首詞中作者通過對農村景象的描繪,反映出他的主觀感情,并非只在純客觀地作素描。
作者這首詞是從農村的一個非勞動環境中看到一些非勞動成員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農村有生機、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兩句是作者望中所見,鏡頭稍遠。“茅檐低小”,鄧《箋》引杜甫《絕句漫興》:“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此正寫南宋當時農村生活條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這戶人家的活動,也聽不到人們講話的聲音的。第二句點明茅屋距小溪不遠,而溪上草已返青,實暗用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語意,說明春到農村,生機無限,又是農忙季節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邐行來,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卻聽到一陣用吳音對話的聲音,使自己感到親切悅耳(即所謂“相媚好”),這才發現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勞動,只有一對老夫婦留在家里,娓娓地敘家常。所以用了一個反問句:“這是誰家的老人呢?”然后轉入對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繪。這樣講,主客觀層次較為分明,比把“醉”的主語指翁媼似更合情理。
下片寫大兒鋤豆,中兒編織雞籠,都是寫非正式勞動成員在搞一些副業性質的勞動。這說明農村中絕大多數并非坐以待食、不勞而獲的閑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點力所能及的活兒,則成年人的辛苦勤奮可想而知。“臥”字確實使用最妙,它把小兒躺在溪邊剝蓮蓬吃的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從而使人物形象鮮明,意境耐人尋味。表現出只有老人和尚無勞動力的年齡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樂。這實際上是從《莊子·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寫化出,卻比《莊子》寫得更為生動,更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別是作者用了側筆反襯手法,反映農村生活中一個恬靜閑適的側面,卻給讀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補充余地。這與作者的一首《鷓鴣天》的結尾,所謂“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正是同一機杼,從藝術效果看,也正有異曲同工之妙。
詩人描繪了一家五口在鄉村的生活情態,表現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體現了作者對田園安寧、平靜生活的羨慕與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