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全詩賞析
醉眼開,睡眼開,疏影橫斜安在哉?從教塞管催。
zuì yǎn kāi ,shuì yǎn kāi ,shū yǐng héng xié ān zài zāi ?cóng jiāo sāi guǎn cuī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云霧迷蒙,小雪飄飄。梅花枝上堆滿雪,春天從哪里來?
朦朦朧朧翻開悟,那時的梅景還存在嗎?一樹梅花,任憑羌笛聲把它“催”落了。
注釋
霏霏:紛飛的樣子。
從教:任憑
管:樂器。
賞析
要解通此詞,須抓住兩點,一是“自詠”,——她此時的處境是被判了徒刑,正待執行;二是“道此景”,——眼前之“景”是“冬末雪消,春日且至”。且看女詞人是如何通過結合“自詠”而“道此景”的。
開頭的“煙霏霏”乃云霧迷蒙之意。“煙霏霏”是云霧迷蒙,為“雪霏霏”前奏。《詩·小雅·采微》:“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霏霏,紛飛的樣子。明明已經是“雪消”了,卻偏要說雪“霏霏”,已是一奇。
下句還要加重渲染:“雪向梅花枝上堆”!眼前公庭院子里,當還有幾株梅樹,但說它枝上“堆”著雪,顯然是借喻之法。詞人這樣當著知州衙門諸僚之面,“制造”出這樣一幅雪壓梅枝的現“景”來,自然有她的原因,為的就是引出下句“春從何處回”,就是說眼前還沒有“春回大地”;結合“自詠”,是喻指她在此案中蒙冤受屈,未曾審理明白,便判了徒刑有如被雪壓著梅枝,抬不起頭來。“春從何處回!”用反詰的語氣,加重感嘆呼號的分量。詠“春日且至”而寫出這樣的句子,在座諸公是品詞的行家,既然出了這“自詠”的題目,當然懂得她這弦外之音。
下片“醉眼開,睡眼開,疏影橫斜安在哉!”緊承上片,通過描寫梅花,“道此景”而結合自己的觀感。這里的“醉”和“睡”,不是實指生活中的醉酒和睡眠,而是說自己被一場官司打擊得暈頭轉向,真是“終日昏昏醉夢間”(唐李涉《題鶴林寺僧舍》句)。到此際睜開了“醉眼”、“睡眼”,要找尋那“疏影橫斜”的梅景卻已是“如今安在哉?”沒有了,過去了。
這句與“春從何處回”是意同而筆不同的一種寫法,是說好景不屬于她:要么沒有來,要么來了又去了,而她總是處在“醉夢中,從未領略到”。這一句借用了林和靖詠梅詩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不只使詞語增加了文采,也使失卻美好事物的意思得到了形象的體現。結句“從教塞管催”。“從教”,任使也。“塞管”,羌笛也。劉禹錫《楊柳枝》:“塞北梅花羌笛吹。”因古笛曲有《梅花落》詞人想象其聲可以感物,遂認為笛怨驚梅,而使之落。如戎昱《聞笛》詩:“平明獨惆悵,飛盡一庭梅。”張先《醉落魄》詞:“橫管孤吹,……聲入霜林,簌簌驚梅落。”此詞也承此意,說“疏影橫斜”的一樹梅花,任憑羌笛聲把它“催”落了,補出“安在哉”的緣故。詞至此結束了,完成了“道此景”而“自詠”的任務。絕妙之筆,婉約之情,構成了一首篇幅雖短而很有包蘊的小詞。
于是“諸客賞嘆,為之盡歡。明日以告王公,言其冤,亟使釋放”,詞的手稿居然還由“治此獄”者收藏起來。女主人公先是被俗人玩弄,然后又被雅人玩弄。說是“佳話”也可以,但它畢竟是封建社會婦女生活的一幕悲劇。
賞析二
上片連用“霏霏”疊字,強調風雨如晦,氣候極其惡劣。一團團的殘雪無情地堆積到梅花枝上,簡直讓人透不過氣來。雖然明知冬天不會太久了,殘冬一過,春天就要來臨。但眼前這種煙雨、雪壓霜欺的景象,直叫人懷疑春天還會有么?不言而喻,這惡劣的自然氣候正是暗喻吳淑姬所生活的社會環境,是蒙受種種冤屈的弱女子所感受到的黑暗社會對她的重壓。她從心底發出“春從何處回”的呼喊,渴望春天快快降臨,渴望洗刷蒙受的不白之冤。
下片憧憬獲得自由后的美好情景:那時冰雪消融了,一簇簇,一朵朵的梅花從睡夢中醒來,綻開了緋紅的醉眼。月亮出來了,梅枝在月光下疏影橫斜,暗香浮動,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呵!然而,這種境界并不存在,現實仍然是昏暗冷酷,所以“醉眼開,睡眼開,疏影橫斜安在哉”是以設問句提出的,這就與上片設問承接起來,并更進一步強烈地表達了渴望自由的心情。最后以“從教塞管催”作結,意思是:既然無情雪堆積在梅枝上,梅花無法展現她的美麗,就任笛曲吹吧!吹得梅花紛紛飄落也毫不憐惜(古有《落梅花》笛曲。)李白詩:“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孫艤《落梅詞》:“一聲羌管吹鳴咽,玉溪半夜梅翻雪”;既然一切誣告不實之詞象臟水一樣往我身上潑來,我的冰清玉潔被玷污了,形象被歪曲了,就讓臟水繼續潑吧,直至我窒息、消亡!這是出自憤憤不平的呼喊。
這是一首優美動人的小詞,正象婷婷玉梅那樣,天然、淡雅,給人以冰清玉潔之感,而又風流蘊藉,情致纏綿。也象羌笛聲那樣,哀怨、悠揚,余音娟,不絕如縷。構思極巧,是詠雪?還是詠梅?亦此亦彼,渾然莫辨。出自步性的錦心繡口,倍覺細膩、靈巧。筆筆寫景同時又曲曲傳情,化實為虛,終不許一語道破。作者的真實感情隱藏在霏霏煙霧、紛紛雪片背后,讓讀者去玩味。小詞的語言也清新而純凈,聲調和美。即如開頭三句;疊字“霏霏”,又復沓一次,“雪”宇也以“頂針”的形式重疊,造成輕快的節奏,如同小兒女的竊竊私語,又如哺晡夢囈,與詞的內容十分協調。“堆"字下得新穎而貼切,形象感強,完全是從口語中提煉出,絕無文人筆下的書卷氣。這種天籟之趣,十分難得。
創作背景
吳淑姬是湖州秀才之女,為富民之子所霸占。卻被人誣為有“奸情”逮捕審判,已定罪判刑。衙中僚吏觀審后,置酒席,命她脫枷侍飲,諭之曰:“知汝能長短句,宜以一章自詠,當宛轉白侍制(知州王十朋)為汝解脫,不然危矣”。女即請題,捉筆立成,即此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