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古閑情歸落照,一春幽夢逐游絲"全詩賞析
終古閑情歸落照,一春幽夢逐游絲。信回剛道別多時。
zhōng gǔ xián qíng guī luò zhào ,yī chūn yōu mèng zhú yóu sī 。xìn huí gāng dào bié duō shí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楊柳依依的季節,我騎著駿馬遠行,春天北來的大雁都是去年去南方過冬的,只身在外,已經換了季節,有誰為我打點行裝,替我換上春天的衣裳呢?
自古以來,閑情逸致只能寄托在落日的余暉上,而我這一春幽夢,追逐著飄蕩在空中的蜘蛛絲。剛剛寄走家書,只說自己離家太久。
注釋
浣溪沙:詞牌名,小令,又名《滿院春》《小庭花》等,因西施浣紗的故事而得名。雙調,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韻,后三句,兩平韻。
古北口:長城的重要關口,地勢險峻,在今北京密云縣境,為北京與東北往來的必經之路。
北來征雁:大雁每年春分節令前后從南方北歸,以其前一年秋分時節由北南飛.故云北歸雁為“舊南飛”
春衣:春季穿的衣服,相對冬衣而言。
終古:往昔,自古以來。閑情:悠閑、清閑之情。落照:落日之光。杜牧《洛陽長句》:“橋橫落照虹堪畫,樹鎖千門鳥自還。”
幽夢:隱約的夢境游絲:飄動著的蛛絲。晏殊《蝶戀花》:“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
剛道:只說。
創作背景
納蘭曾多次過古北口,如康熙十六年(1677}十月,扈駕赴湯泉;康熙二十一年(1682)二月至五月,扈駕巡視盛京、烏喇等地;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七月,奉太皇太后出古北口避暑;康熙二十三年(1684}五月至八月,出古北口避暑等。本篇究竟作于何時,很難確知。不過從詞中“誰與換春衣”來看,可能作于康熙二十一年春末。這首詞仍是表達了厭于扈從生涯,思念家園、思念閨中人的情懷。大約與本篇寫作同時,還有詩《密云》、及詞《采桑子·居庸關》等作。
賞析
上片從景色入筆,前兩句“楊柳干條送馬蹄,北來征雁舊南飛”,主要寫眼前的景物,千萬條柳絲在微風吹拂下搖搖擺擺,好像是在迎送這飛揚的馬蹄;去年秋天往南飛的大雁,現在也飛回北方了。“客中誰與換春衣”,既是抒情,也是上片的點睛之筆。自己扈駕在外,沒有愛人在身邊,又有誰來給自己換春衣。盎然的春意與心中惆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下片進一步借景抒情,“終古閑情歸落照,一春幽夢逐游絲”,通過“落照”“游絲”這兩個意象,苦悶之情躍然于紙。詞人只好把自己的閑情逸致寄托在落日的余暉上。夢境中,竟然隱隱約約追逐飄蕩在空中的蜘蛛絲。這是作者對自己常年忙于侍衛職責,在消磨青春時光的扈從出巡中難得自由的慨嘆,當然也流露出其對這種生活的厭倦。只能通過自然之景消磨時光。結尾一句“信回剛道別多時”,讀來既心酸,又欣慰。心酸的是,納蘭的心真的就像孩子一樣,與愛人的一點點離別都會訃他難以承受;欣慰的是,不管納蘭身在何處,心里都牽掛著自己的愛人,盡管分別的時間很短暫,他卻覺得已經很漫長了。這樣的男子,無論是哪個女子都會為之心動,并愿意為他守候。
全詞表達了詞人厭于扈從生涯,思念家鄉、思念閨中妻子的情懷,不加雕飾,真摯樸素。
賞析二
這首詞寫的正是詞人扈駕遠行的事情,是納蘭詞中為數不多的塞北詞之一。
上片中寫出了此次出行的經過,重點寫景。首句交代此次扈駕的前后時間,春天出發,夏天還沒到,在楊柳依依的時節,詞人騎著駿馬踏上了扈駕之路。秋天回京,在春天北來的大雁如今依舊向南飛去,此句可能語帶雙關,即也指康熙一行仲夏北上,如今向南返歸。這一來一回就是一春一秋,期間所受之苦誰人能知?接著是一句反問“客中誰與換春衣”,道出心中一片辛酸。只身在外,已經換了季節,身上還是春天的衣服,哪能像在家里一樣,有人更換衣服。
下片則著重于抒情,開頭通過落照、游絲把心中苦悶之情躍然于紙上。自古以來,自己的閑情逸致只能寄托在落日的余暉上了。隱隱約約在夢境之中追逐飄蕩在空中的蜘蛛絲,這也是作者對自己常年忙于侍衛職責,在消磨青春時光的扈從出巡中難得自由的慨嘆。當然也流露出其對這種生活的厭倦,只能通過自然之景消磨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