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無花態度,全有雪精神"全詩賞析
剩向空山餐秀色,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帶溪云。醉中渾不記,歸路月黃昏。
shèng xiàng kōng shān cān xiù sè ,wéi qú zhe jù qīng xīn 。zhú gēn liú shuǐ dài xī yún 。zuì zhōng hún bú jì ,guī lù yuè huáng hūn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已經有些年邁,有心愛惜花,可心已懶散,卻獨喜歡那江村邊圍繞的梅花。一枝花點破玉溪的春天。梅花沒有一般的春花鮮艷嬌嫩的樣子,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全是傲雪耐寒的神韻。
奈何只剩下青山欣賞這樣的秀麗景色,為它(梅花)寫些清新的詩句。水從竹根流過,溪水纏綿似云。陶醉于眼前的美景,渾然忘記了時間,歸家時已是月上柳梢,時已黃昏了。
注釋
此閑居帶湖之作。 詠梅而扣住一個“探”字。惜花心懶而獨愛梅者,梅花先于眾芳,更冰姿玉肌,獨立不阿。此詠梅而寫人,譏嘲世俗而自抒懷抱。下片因愛梅而賦清新之詩,由“流水帶溪云”,至“歸路月黃昏”,足見探梅之時久,愛梅之情深。
心已懶:情意已減退。
“一枝”三句:一枝江梅報春,帶著傲霜耐雪的神韻。玉溪:謂溪水似玉般的潔白晶瑩。
剩向:盡向。餐秀色:秀色可餐,極贊婦女容色之美,也可用以形容山川秀麗,此取后義。著句:寫詩句。渠:他(方言),此即指梅。
“竹根”三句:貪賞梅花,醉中不覺時已向晚,月迷歸路。渾:全。
賞析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時年42歲的辛棄疾因遭彈劾而落職,遂歸居于上饒帶湖莊園,《臨江仙·探梅》便是這一時期的作品。從寫作手法上看,上闕前兩句為“起”,表明“年邁”的自己已無心惜花卻獨愛梅的心境和態度,同時,起到引出下文的鋪墊作用。接下來三句自然而然地承接前言寫梅,但詞人沒有著墨于梅花的外在之美,而是贊美其品格內質,以梅之傲霜耐雪的高潔精神,隱言自己不愿為前程附和他人、隨波逐流的“更無花態度”。
詞至下闕,詞人忽轉筆意而寫己:如此好梅,終究只剩“空山餐秀色”,恰如“我”只能在空山為它填填詞句,且罷,且罷,多思無益,不若一醉解憂,賞景忘愁吧。“醉中渾不記”一句,明寫陶醉于“竹根流水帶溪云”而忘了歸時,暗里則是寫詞人尋醉于杯間以消磨時日的無可奈何。
詞人時值壯年,本是大有作為之際,卻被迫隱逸于山林之間,其心境可想而知。大自然的美景固然令他沉醉,可抱負難以施展的無奈及建功立業的渴望,仍時時縈繞心田。因此,雖是詠梅寫景之作,其主旨卻是托物言志,借景遣己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