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由來,你知道多少?
民國之元旦,即是新歷一月一號。孫中山被人們稱為國父,究其原因便是發動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辛亥革命后,民國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決定以1912年作為民國元年,改初始年為“元”,使用公元紀年法,以西歷一月一日為元旦,而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一則為春節。孫中山認為:“行夏歷,順農時,從西歷,便統計。”孫中山把元旦和春節分開,一是為了順應傳統,尊重文化,二是可以照顧農時。我們都知道,中國是以農業立國,農民占全國人口的絕大部分,而且中國古代早已有二十四節氣之分,所以“行夏歷”,既能照顧民生,又能保持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而“從西歷”的做法,一是方便計時,因當時很多都已開始采用公歷,民國使用公歷便是與國際同步;二是根據形勢而定的,當時中國正興起向西方學習的浪潮,歷法自然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
新中國之元旦,則承襲民國。1949年夏,中國人民第一次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此次會議通過使用民國時期的“公元紀年法”,即是采用國際標準的公歷。所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公歷的一月一日則為元旦,這一歷法一直沿用至今而未更改。
總而言之,自從采用了公元紀年之后,元旦和春節就有了劃分的標準,我們現在過的元旦在古代可能只是一個很平常的日子,但春節在古代一定是一個很重大的節日——元旦、冬至、皇帝生日號稱三大節日。
《元旦的由來,你知道多少?》閱讀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