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安,字彥敬”原文及譯文解析
廖永安,字彥敬。德慶侯永忠兄也。太祖初起,永安兄弟偕俞通海等以舟師自巢湖來歸。太祖親往收其軍,遂以舟師攻元中丞蠻子海牙于馬場河。元人駕樓船,不利進退,而永安輩操舟若飛,再戰,再破元兵,始定渡江策。頃之發江口永安舉帆請所向命直指牛渚西北風方驟頃刻達岸。太祖急揮甲士鼓勇以登,采石鎮兵皆潰,遂乘勝取太平。授管軍總管。以舟師破海牙水柵,擒陳兆先,入集慶。擢建康翼統軍元帥。以舟師從取鎮江,克常州,擢同僉江南行樞密院事。又以舟師同常遇春自銅陵趨池州。合攻,破其北門,執徐壽輝守將,遂克池州。偕俞通海拔江陰之石牌戍,降張士誠守將欒瑞。擢同知樞密院事。又以舟師破士誠兵于常熟之福山港。再破之通州之狼山,獲其戰艦以歸。遂從徐達復宜興,乘勝深入太湖。遇吳將呂珍,與戰。后軍不繼,舟膠淺,被執。
永安長水戰,所至輒有功。士誠愛其才勇,欲降之,不可,為所囚。太祖壯永安不屈,遙授行省平章政事,封楚國公。永安被囚凡八年,竟死于吳。吳平,喪還,太祖迎祭于郊。
洪武六年,帝念天下大定,諸功臣如永安及俞通海、張德勝屬輩皆已前沒,猶未有謚號,乃下禮部定議。議曰:“若楚國公永安等,皆熊羆之士、膂力之才,非陷堅沒陣,即罹變捐軀,義與忠俱,名耀天壤。陛下混一天下,追維舊勞,爵祿及子孫,烝嘗①著祀典。易名定謚,于禮為宜。臣謹按謚法:以赴敵逢難,謚臣永安武閔;殺身克戎,謚臣通海忠烈;奉上致果,謚臣張德勝忠毅。”詔曰:“可。”九年皆加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光祿大夫、柱國。已,又改封永安鄖國公。無子,授其從子升為指揮僉事。
注:①烝嘗:烝嘗,本指秋冬二祭。后亦泛稱祭祀。鄭玄箋:“冬祭曰烝,秋祭曰嘗。”
(節選自《明史·廖永安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頃之發/江口/永安舉帆/請所向命/直指牛渚/西北風/方驟頃刻/達岸/
B.頃之/發江口/永安舉帆請/所向命/直指牛渚西北/風方驟/頃刻達岸/
C.頃之發江口/永安舉/帆請所向/命直指/牛渚西/北風方驟/頃刻/達岸/
D.頃之/發江口/永安舉帆/請所向/命直指牛渚/西北風方驟/頃刻達岸/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字,古時人的別名,亦稱“表字”,男子20歲行冠禮,女子15歲行笄禮,均要取字,供別人呼喚。
B.封,帝王把自己的大量土地賞給親屬或臣僚。例如:封侯(封拜侯爵),封君(領有封地的君主)。
C.謚號,古代君主、諸侯、大臣等具有地位的人死后,據其生平德行,評定褒貶,給予的評判性稱號。
D.從子,宗法意義上,從父兄弟之子稱為從子,唐宋時才開始將親兄弟之子稱作從子。此處意同侄子。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廖永安投奔太祖,屢立戰功。太祖起兵不久,廖永安率水軍前來歸附。先后打敗了元中丞蠻子海牙,生擒陳兆先,奪取鎮江,攻克常州,攻破池州,捉拿了徐壽輝的守將,占領石牌戍,降服了欒瑞。
B. 廖永安戰功顯著,不幸被捕。廖永安率領舟師在常熟的福山港打敗了張士誠的部隊,又在通州的狼山再次打敗敵人,繳獲敵戰艦而歸。恰遇吳將呂珍,與之交戰,后援不繼,船只擱淺而被俘。
C. 廖永安拒降遭囚,死后歸鄉。太祖十分贊賞廖永安的忠勇,遙授行省平章政事,賜封為楚國公。廖永安被囚禁了八年,最后死于吳地。平定吳地后,遷墓葬歸故里,太祖在郊外親自迎祭。
D. 廖永安死為鬼雄,謚鄖國公。廖永安拒降被殺,死為鬼雄。朝廷普定功勞,但還沒有給他謚號,太祖下令禮部議定,加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光祿大夫、柱國。不久,又改封為鄖國公。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永安長水戰,所至輒有功。士誠愛其才勇,欲降之,不可,為所囚。(5分)
(2)若楚國公永安等,皆熊羆之士、膂力之才,非陷堅沒陣,即罹變捐軀,義與忠俱,名耀天壤。(5分)
參考答案
10.D(頃之,發江口。永安舉帆,請所向,命直指牛渚。西北風方驟,頃刻達岸。)
11. B(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給予親屬或臣僚。封君:領有封地的貴族。)
12.D(“廖永安拒降被殺,死為鬼雄。”理解有誤,文中是說功臣廖永安拒降被囚,死為鬼雄。“朝廷普定功勞,但還沒有給他謚號”理解有誤,文中說是天下大定,但還沒有給他謚號,朝廷普定功勞時授予他謚號武閔。)
13.【答案示例】(1) 廖永安擅長水戰,所到之處就立下戰功。張士誠十分愛惜他的才能和勇氣,想要招降他,遭到拒絕,他被投進囚牢。(“輒、為”各1分,句意3分)(2) 像楚國公永安這種人,是英勇無畏、有強大力量的人,不是沖鋒陷陣身亡,就是遭受禍亂而為國捐軀,忠義兩全,英名光耀天地。(“沒、罹”各1分,句意3分)
【參考譯文】
廖永安,字彥敬,德慶侯廖永忠的兄長。太祖起兵不久,廖永安兄弟偕同俞通海等人率水軍從巢湖前來歸附。太祖親自前往收編其軍隊,并利用這支水軍攻打駐守在馬場河的元中丞蠻子海牙。元軍駕駛的樓船,進退不便,而廖永安等人駕的船輕快如飛,多次戰斗,終于打敗了元兵,于是制定了渡長江的計劃。不久,從江口發兵,廖永安下令升帆,向(太祖)請示前進方向,太祖下令直指牛渚。(此時)西北風很大,頃刻之間到達彼岸。太祖指揮甲士鼓足勇氣登岸攻擊,采石鎮的軍隊全部潰逃,太祖軍又乘勝攻取太平。廖永安被授予管軍總管。率舟師攻破海牙水柵,生擒陳兆先,進入集慶,提升為建康翼統軍元帥。率水軍跟隨大軍奪取鎮江,攻克常州,被提升為同僉江南行樞密院事。又率舟師同常遇春自銅陵進攻池州,聯合作戰,攻破城北門,捉拿了徐壽輝的守將,于是攻克了池州。偕同俞通海攻占江陰的石牌戍,降服了張士誠的守將欒瑞,提升為同知樞密院事。又率舟師在常熟的福山港打敗了張士誠的部隊,又在通州的狼山再次打敗敵人,繳獲敵戰艦而歸。跟從徐達收復宜興,乘勝深入太湖。恰遇吳將呂珍,與之交戰,因后援不能跟上,船只又擱淺,最后被俘。
廖永安擅長水戰,所到之處就立下戰功。張士誠十分愛惜他的才勇,準備招降他,(永安)拒絕了,被投進囚牢。太祖贊賞廖永安的忠勇,遙授行省平章政事,賜封為楚國公。廖永安被囚禁了八年,最后死于吳。平定吳地后,葬歸故里,太祖在郊外迎祭。
洪武六年,太祖認為天下大定,諸功臣如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等人都去世,但還沒有謚號,于是下令禮部議定。議曰:““像楚國公廖永安這些人,都是英勇豪強的人,不是沖鋒陷陣身亡,就是遭受禍亂而為國捐軀,忠義兩全,英名光耀天地。陛下一統天下,追思舊臣功勞,爵祿延及子孫,在祭祀典籍中記載他們的姓名事跡,變更稱號確定謚號,從禮制上講是合適的。臣謹按謚法:因為奔赴敵陣遇難,定永安的謚號為武閔;犧牲自己戰勝敵人,定通海的謚號為忠烈;侍奉皇上善始善終,定張德勝謚號為忠毅。”太祖詔令:“可以。”洪武九年都加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光祿大夫、柱國”封號。之后不久,又改封廖永安鄖國公。廖永安無子,授予他的侄子廖升為指揮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