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墳原文_《汝墳》拼音注釋和譯文_汝墳賞析
《汝墳》正文拼音版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饑。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魴魚赪尾,王室如毀。雖則如毀,父母孔邇。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饑。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魴魚赪尾,王室如毀。雖則如毀,父母孔邇。
《汝墳》注釋
1.遵:循,沿。 汝:汝河,源出河南省。墳(fén):水涯,大堤。
2.條:山楸樹。一說樹干(枝曰條。干曰枚)。
3.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為官的丈夫。
4.惄(nì):饑,一說憂愁?!≌{(zhōu):又作“輖”,“朝”(魯詩此處作“朝”字),,早晨?!?/p>
調饑:早上挨餓,以喻男女歡情未得滿足。
5.肄(yì):樹砍后再生的小枝。
6.遐(xiá):遠。
7.魴(fáng)魚:鳊魚?!≮X(chēng):淺紅色。
8.毀(huǐ):火,齊人謂火為毀。如火焚一樣的顏色。
9.孔:甚?!∵?ěr):近,此指迫近饑寒之境。
《汝墳》譯文
沿著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條。
還沒見到我夫君,憂如忍饑在清早。
沿著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
終于見到我夫君,請莫再將我遠棄。
鳊魚尾巴色赤紅,王室事務急如火。
雖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窮困誰養活!
《汝墳》賞析
鑒賞
對于這首詩的主旨,《毛詩序》以為是贊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墳之國,婦人能閔其君子猶勉之以正也”;漢劉向《列女傳》更附會其說,指實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故“言國家多難,惟勉強之,無有譴怒遺父母憂”也?!俄n詩章句》則以為,此乃婦人“以父母迫近饑寒之憂”,而勸夫“為此祿仕”之作,顯然并無贊美“文王之化”的“匡夫”之義。近人大多不取毛、韓之說,而解為妻子挽留久役歸來的征夫之作,筆者以為似更切近詩意。
這在詩之首章,其實已透露了消息?!白癖巳陦?,伐其條枚”——在高高的汝河大堤上,有一位凄苦的婦女,正手執斧子砍伐山楸的樹枝。采樵伐薪,本該是男人擔負的勞作,現在卻由織作在室的妻子承擔了。讀者不禁要問:她的丈夫究竟到哪里去了?竟就如此忍心讓妻子執斧勞瘁!“未見君子,惄如調饑”二句的跳出,即隱隱回答了此中緣由:原來,她的丈夫久已行役外出,這維持生計的重擔,若非妻子又靠誰來肩起?“惄”者憂也,“調饑”者朝食未進也。滿腹的憂愁用朝“饑”作比,自然只有飽受饑餓折磨的人們,方有的真切感受。那么,這倚徙“汝墳”的妻子,想必又是忍著饑餓來此伐薪的了,此為文面之意?!俺嚒边€有一層意思,它在先秦時代往又被用來作男歡女愛的隱語。而今丈夫常年行役,他那可憐的妻子,又何曾能享受到絲毫的眷顧和關愛?這便是首章展示的女主人公境況:她孤苦無依、忍饑挨餓,大清早便強撐衰弱之身采樵伐薪。當凄涼的秋風吹得她衣衫飄飄,大堤上傳送來一聲聲“未見君子,惄如調饑”的愴然嘆息時,能不令你聞之而酸鼻?
第二章詩情發生了意外的轉折?!白癖巳陦?,伐其條肄”二句,不宜視為簡單的重復:“肄”指樹木砍伐后新長的枝條,它豈不點示了女主人公的勞瘁和等待,秋往春來又捱過了一年?憂愁悲苦在歲月漫漫中延續,期待也許早已化作絕望,此刻卻意外發現了“君子”歸來的身影!于是“既見君子,不我遐棄”二句,便帶著女主人公突發的歡呼涌出詩行。不過它們所包含的情感,似乎又遠比“歡呼”要豐富和復雜:久役的丈夫終于歸來,他畢竟思我、愛我而未將我遠棄,這正是悲傷中洶涌升騰的欣慰和喜悅;但歸來的丈夫還會不會外出,他是否還會將我拋在家中遠去?這疑慮和猜思,難免又會在喜悅之余萌生;然而此次是再不能讓丈夫外出的了,你怎能將可憐的妻子再次遠棄!這又是喜悅、疑慮中發出的深情叮嚀了。如此種種,實難以一語寫盡,卻又全為“不我遐棄”四字所涵容——《國風》對復雜情感的抒寫,正是如此淳樸而又婉曲! (潘?龍)
第三章則為女主人公見到丈夫后表白的話語。自己在家辛苦做家務,丈夫在外服勞役,王室的勞役政策又使他們無法相見,現在即使相見了,可是丈夫還可能會再次外出服勞役.自己在家累點苦點沒什么,因為自己有父母在身邊作依靠,再累也值得,而丈夫卻一人在外,風吹日曬,很辛苦.(風語者)
展開影響
相傳為孔子編輯成書,集入西周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作品305篇,分為風雅頌三個類別。而其中的《汝墳》則是我們能見到的歌頌汝州風土人情最早的一首詩。該詩寫一位婦女在汝河岸邊一邊砍柴,一邊思念遠征未歸的丈夫。全詩用語簡潔,比喻奇特,思念和哀怨化作縷縷青絲,彌漫于字里行間,純情感人。風土人情是民族文化的基礎,《汝墳》在展示民族文化,促進我國的詩歌創作中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展開《汝墳》繁體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饑。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魴魚赬尾,王室如毀。雖則如毀,父母孔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