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舊唐書》原文及譯文賞析
裴遵慶,字少良,絳州聞喜人。幼強學,該綜圖傳,外晦內明,不干當世。年既長,始以仕家推蔭為興寧陵丞,調大理丞。邊將蕭克濟督役苛暴,役者有丑言,有司以大逆論,遵慶曰:“財不足聚人,力不足加眾,焉能反?”由是全救數十族。頻擢吏部員外郎,判南曹。天寶時,選者歲萬計,遵慶性強敏,視簿牒,詳而不苛,世稱吏事第一。肅宗時,為吏部侍郎;蕭華輔政,屢薦之,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代宗初仆固懷恩阻兵汾上指中官為詞帝以遵慶忠厚大臣故奉詔宣慰遵慶至懷恩抱其足泣且訴遵慶道帝所以不疑即勸入朝懷恩許諾副將范志誠諫曰:“嫌隙成矣,奈何入不測之朝,獨不見來填、李光弼乎?二臣功高不賞,填已及誅?!睉讯髂酥梗煲詰炙罏樵~。會蕃寇陷京師,乘輿幸陜,遵慶自汾州奔赴行在。及乘輿還京,以遵慶為太子少傅。永泰元年,與裴冕等并于集賢院待制,知選事。時選人天興縣尉陳瑁于銓庭言詞不遜,凌突無禮,代宗詔付遵慶于省門鞭三十,貶為吉州員外司戶參軍。罷為集賢院待制,改吏部尚書,以尚書右仆射復知選事,朝廷優其年德,令就第注官。自宣平坊榜引士子,以及東市兩街。時人以為盛事。
嘗有族子病狂易,告以謀反,帝識其謬,置不問。性崞正,老而彌謹。每薦賢,有來謝者,以為恥。諫而見從,即內益畏。雖親近,但記其削稿疏數,而莫知所言。大歷十年薨,年九十馀。初為郎時,著《王政記》,述今古治體,識者知其有公輔器云。
( 摘編自《新唐書>《舊唐書》)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代宗初/仆固懷恩阻兵汾上/指中官為詞/帝以遵慶忠厚/大臣故奉詔宣慰/遵慶至/懷恩抱其足泣/且訴遵慶/道帝所以不疑/即勸入朝/懷恩許諾/
B.代宗初/仆固懷恩阻兵汾上/指中官為詞/帝以遵慶忠厚大臣/故奉詔宣慰/遵慶至/懷恩抱其足/泣且訴/遵慶道帝所以不疑/即勸入朝/懷恩許諾/
C.代宗初/仆固懷恩阻兵汾/上指中官為詞/帝以遵慶忠厚大臣/故奉詔宣慰遵慶/至/懷恩抱其足泣/且訴/遵慶道帝所以不疑/即勸入朝懷恩/許諾/
D.代宗初/仆固懷恩阻兵汾/上指中官為詞/帝以遵慶忠厚/大臣故奉詔宣慰/遵慶至/懷恩抱其足/泣且訴遵慶/道帝所以不疑/即勸入朝懷恩/許諾/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推蔭:封建時代,因祖先勛勞或官職而循例受封、得官稱為“推蔭”。
B.有司:指主管某部門的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
C.大逆:封建時代指危害君父、宗廟、宮闕等罪行,為“十惡”之一。
D.乘輿:古代指諸侯和天子所乘坐的車子。文中借乘輿來代指裴遵慶。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裴遵慶宅心仁厚,仗義執言。役夫因為不滿將領蕭克濟督促勞役苛刻暴虐而說他的壞話,有關官員要按反叛論處役夫的罪行,裴遵慶據理力爭,保全了幾十族人的性命。
B.裴遵慶精明能干,頻繁升遷。天寶年間參加選官的每年上萬人,裴遵慶審查簿籍文書詳細而不苛刻,公認為吏部第一人。裴遵慶能力超群,屢屢升職。宰相蕭華多次推薦他。
C.裴遵慶德高望重,備受信任。裴遵慶按朝廷要求在宣平坊、東市兩街張榜召集被選官員,被稱為盛事。族人的兒子告發裴遵慶謀劃反叛,皇帝將這件事情擱置起來不予追究。
D.裴遵慶厚道正直,持重謹慎。裴遵慶年紀越大越謹慎,推薦的賢才上門感謝,他認為這是恥辱。勸諫被采納,反而更謹慎。裴遵慶寫的奏疏,連親人近侍也不知道其中內容。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嫌隙成矣,奈何人不測之朝,獨不見來填、李光弼乎?
(2)初為郎時,著《王政記》,述今古治體,識者知其有公輔器云。
10. B(語段大意是裴遵慶奉唐代宗之命前去安撫意欲反叛的仆固懷恩。斷句時應注意人稱的變化,事件的演進。加上標點符號為:代宗初,仆固懷恩阻兵汾上,指中官為詞,帝以遵慶忠厚大臣,故奉詔宣慰。遵慶至,懷恩抱其足,泣且訴。遵慶道帝所以不疑,即勸入朝,懷恩許諾。)
11. D(代指皇帝,即唐代宗。據句中“幸”可知。)
12. C(曲解文意。“按朝廷要求……召集被選官員”錯誤。朝廷讓他在家里選官,他卻自己決定公開選官。)
13. (1)皇帝對你的懷疑已經生成,為什么要到不可預料的朝廷去呢,難道沒有看見來瑱、李光弼嗎?( “嫌隙”“奈何”“不測”“獨”各1分,句意通暢1分)
(2)當初他當郎官時,撰寫了《王政記》,敘述古今的治國綱要,有見識的人知道他有宰相的才干。( “為”“著”“治體”“器”各1分,句意通暢1分)
【參考譯文】
裴遵慶的字叫少良,絳州聞喜縣人。他從小刻苦學習,博覽圖書,外表糊涂內心明白,不巴結權貴。成年以后,才因上輩的功勞被任命為興寧陵丞,后調任大理丞。邊境將領蕭克濟督促勞役苛刻暴虐,役夫說他的壞話,有關官員要按反叛論罪,裴遵慶說:“他們財產不足以招兵,勇力不足以服眾,怎能造反?”因此保全救活了幾十族人。他多次升官后任吏部員外郎,判南曹。天寶年間,參加選官的每年上萬人,裴遵慶生性能干敏捷,審查簿籍文書,詳細而不苛刻,當時認為他是吏部第一人。唐肅宗時,他任吏部侍郎。蕭華任宰相,多次推薦他,任命他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唐代宗初年,仆固懷恩在汾州集結軍隊,用宦官禍亂朝政為托詞,皇帝因為裴遵慶性情寬厚又任重臣,因此派他帶詔書去宣詔慰問。裴遵慶到了汾州,仆固懷恩抱著他的右腿,一邊哭泣一邊訴說。裴遵慶跟仆固懷恩說明皇帝不懷疑他的原因,勸說仆固懷恩到朝廷覲見皇帝。仆固懷恩答應了。他的部將范志誠勸諫說:“皇帝對你的懷疑已經生成,為什么要到不可預料的朝廷去呢,難道沒有看見來瑱、李光弼嗎?兩位大臣功勞極大無法賞賜,來瑱已經被誅殺?!逼凸虘讯骶屯O聛?,用畏懼死罪作為托詞。適逢外族攻陷京城,皇帝逃到陜郡,裴遵慶從汾州趕赴皇帝駐地?;实刍氐骄┏呛?,提升他任太子少傅。永泰元年,跟裴冕等一起任集賢院待制,主管官員選任事宜。當時選的天興縣尉陳琯在銓庭言語無狀,僭越禮儀,代宗下詔讓裴遵慶在省門鞭打陳琯三十下,貶為吉州員外司戶參軍。罷除他知選事,擔任集賢院侍制,改任吏部尚書,以尚書右仆射身份再次主管官員選任事宜?;实蹆灤?,考慮他年高有德,讓他在家里辦理選官事宜。他在宣平坊、東市兩街張榜召集被選官員。當時人們認為這是件美事。曾有同族兄弟的兒子有瘋癲病,告發裴遵慶謀劃反叛,皇帝知道這事荒謬,擱置不予追究。他生性厚道正直,年老后更加謹慎。每次推薦了賢才,有來感謝他的,他認為是恥辱。勸諫被采納了,內心就更加惶恐。即使是親人近侍,只記得他草擬奏章的稀少和頻繁,但沒有人知道他說了什么。大歷十年去世,享年九十多歲。當初他當郎官時,撰寫了《王政記》,敘述古今的治國綱要,有見識的人知道他有宰相的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