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謂宓子賤曰”原文及譯文解析
孔子謂宓子賤曰:“子治單父①而眾說.,語丘所以為之者。”曰:“不齊②父其父,子其子,恤諸孤而哀喪紀。”孔子曰:“善,小節也,小民附矣,猶未足也。”曰:“不齊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學矣。中節也,中民附矣,猶未足也。”曰:“此地民有賢于不齊者五人,不齊事之,皆教不齊所以治之術。”孔子曰:“欲其大者,乃于此在矣。昔者堯、舜清微其身,以聽觀天下,務來賢人。夫舉賢者,百福之宗也。不齊之所治者 小也,不齊所治者大,其與堯、舜繼矣。”宓子賤為單父宰,過.于陽晝,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陽晝曰:“吾少也賤,不知治民之術。有釣道二焉,請以送子。”子賤曰:“釣道奈何?”陽晝曰:“夫投綸錯.餌,迎而吸之者也,陽橋③也,其為魚也,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魴也,其為魚也博而厚味。”宓子賤曰:“善。”于是未至單父,冠蓋迎之者交接于.道。子賤曰:“車驅之,車驅之,夫陽晝之所謂陽橋者至矣。”于是至單父,請其耆老尊賢者,而與之共治單父。孔子兄子有孔蔑者,與宓子賤皆仕,孔子往過孔蔑,問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亡?”孔蔑曰:“自吾仕者,未有所得,而有所亡者三。曰:王事若襲,學焉得習?以是學不得明也,所亡者一也;奉祿少,粥不足及親戚,親戚益.疏矣,所亡者二也;公事多急,不得吊死視病,是以.朋友益疏矣,所亡者三也。”孔子不說,而復往見子賤,曰:“自子之仕,何得?何亡?”子賤曰:“自吾之仕,未有所亡,而所得者三:始誦之文,今履而行之是學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祿雖少粥得及親戚是以親戚益親也所得者二也公事雖急夜勤吊死視病是以朋友益親也所得者三也。”孔子謂子賤曰:“君子哉若人!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也,斯焉取斯?”
(取材于劉向《說苑·政理》)
【注】①單父,春秋時魯國邑名。②不齊,宓子賤以名自稱。③陽橋:一種白色的魚。
8. 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子治單父而眾說 說:高興
B. 過于陽晝 過:經過
C. 夫投綸錯餌 錯:放置
D. 親戚益疏矣 益:更加
9. 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其為魚也,薄而不美門雖設而常關
B. 冠蓋迎之者交接于道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C. 自子之仕者異乎三子者之撰
D. 是以.朋友益疏矣以其無禮于晉
10. 下列對文中語句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不齊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
我的父親曾侍奉過三個人,我的兄長侍奉過五個人
B. 昔者堯、舜清微其身,以聽觀天下
從前堯、舜清心寡欲放下架子,來觀察、了解天下
C. 請其耆老尊賢者,而與之共治單父
請出那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并與他們共同治理單父
D. 王事若襲,學焉得習?以是學不得明也
11. 請用斜線(/)給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
今 履 而 行 之 是 學 日 益 明 也 所 得 者 一 也 奉 祿 雖 少 粥 得 及 親 戚 是 以 親 戚 益 親 也 所 得 者 二 也 公 事 雖 急 夜 勤 吊 死 視 病 是 以 朋
友 益 親 也 所 得 者 三 也
12. 請寫出兩個恰當的四字詞語,來評價宓子賤在文中的表現。
13. 孔子認為“不齊父其父,子其子,恤諸孤而哀喪紀”,雖然好,卻是“小節”。你贊成孔 子的說法嗎?請談一談自己的觀點,并闡明理由。
【答案】8. B9. D10. A
11. 今履而行之/是學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祿雖少/粥得及親戚/是以親戚益親也/所
得者二也/公事雖急/夜勤吊死視病/是以朋友益親也/所得者三也
12. 體恤民眾(愛民如子)、從諫如流、親賢遠佞、樂觀向上(安貧樂道)
13. 示例一:宓子賤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對待百姓的父親,像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百姓的子女,撫恤所有的孤兒并為百姓的喪事而哀痛。孔子認為這是“小節”,我贊同這一觀點。所謂“小節”,是使部分百姓受益,而造福全體百姓,方為“大節”。宓子賤如果只撫恤孤老,而不像能堯舜那樣招攬賢才,加強對單父的治理,就不能惠及所有百姓,就是“小節”。
示例二:宓子賤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對待百姓的父親,像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百姓的子女,撫恤所有的孤兒并為百姓的喪事而哀痛。孔子認為這是“小節”,我不贊同。體恤民眾是關乎民生的大事,是治理一方的基礎,應是“大節”。解決民眾疾苦,使百姓生活安定,更能招攬賢才,推行禮樂教化,這就是“大節”。
【解析】
8. 過:拜訪
9. 連詞,因為;A“而”:連詞,表并列;連詞,表轉折;B“于”:介詞,在;介詞,比;C“之”:助詞,取獨;助詞,的
10. 正確的理解是:我當作父親一樣對待的有三人,當作兄長一樣對待的有五人。翻譯以直譯為主,要求準確、通順。結合語句所在語境,整體把握大意,注意關鍵詞的落實翻譯,另外要關注是否有特殊語法現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11. 原句正確停頓為:今履而行之,是學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祿雖少,饘鬻得及親戚,是以親戚益親也,所得者二也;公事雖急,夜勤弔死視病,是以朋友益親也,所得者三也。
12. 本題題干中已經明確了答題的范圍,只要求概括主人公的特點,作答時可根據文中與主人公相關的故事情節來總結概括出:體恤民眾(愛民如子)、從諫如流、親賢遠佞、樂觀向上(安貧樂道)等方面。
13. 孔子這句話意思是:像對待父親那樣對待百姓的父親,像體恤兒子一樣體恤百姓的兒子,像顧惜自己兒子那樣照顧孤兒,而且以哀痛的心情辦好喪事。
【附:文言文參考譯文】
孔子對宓子賤說:“你治理單父得到眾人的好評(高興),告訴我你是靠什么做到這一步的。”子賤說:“我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對待百姓的父親,像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百姓的子女,撫恤所有的孤兒并為百姓的喪事而哀痛。”孔子說:“不錯,但這只是小的善行,能使平民親附,但還不夠。”子賤又說:“我當作父親一樣對待的有三人,當作兄長一樣對待的有五人,所結交的朋友有十一人。”孔子說:“當作父親一樣對待的有三人,能夠用來教育人民盡孝道了;當作兄長一樣對待的有五人,能夠用來教育人們敬愛兄長了;結交朋友十一人,能夠以此教育人們互相學習了。這些是中等的善行,中等階層的人會親附,但是還不夠。”子賤說:“此地百姓中比我賢明的有五個人,我向他們學習,他們都教給我怎樣從政治民的方法。”孔子說:“要想使自己成就大事業,關鍵就在這里了。從前堯、舜清心寡欲放下架子,來觀察、了解天下,致力于招攬賢人。推舉賢人,這是各種福祉的根本。可惜啊!子賤所治理的地方太小了,如果子賤所治理的地方很大,他在政績方面將會是堯、舜的后繼者了。”
宓子賤將要作單父縣令,去拜訪陽晝,并說:“你有什么話來贈送我嗎?”陽晝說:“我從小貧賤,不懂得治民的方法。只有釣魚的兩點體會,讓我拿它送給你吧。”子賤說:“釣魚的體會怎么樣?”陽晝說:“拋下釣絲投放誘餌,迎上來吞食的魚,是陽橋魚,這種魚肉少且味道不美;如果是若隱若現,似食不食的魚,是魴魚,這種魚肉肥厚而味美。”宓子賤說:“講得好。”在他還未到單父的時候,在大道上迎接他的官吏來往不斷。子賤說:“快趕車走,快趕車走,那陽晝所說的‘陽橋魚’來了。”等他到了單父,請出那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并與他們共同治理單父。
孔子的哥哥有個兒子名叫孔蔑,與宓子賤同時在做官。孔子經過孔蔑處,問他說:“自從你做官后,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孔蔑說:“自從我做官后,沒有得到什么,但失去的卻有三種,這就是:公事纏身,所學的知識怎能得到溫習?因此學習不能夠明白領會,這是一失;俸祿太少,稠粥還不足夠供給內外親戚,親戚日益疏遠了,這是第二失;公事繁忙緊張,不能去吊唁死者和探望病人,因此朋友日益疏遠了,這是第三失。”孔子不高興,又前去見子賤,說:“自從你做官后,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子賤說:“自從我做官后,沒有失去什么,卻得到了這三樣:當初記誦的文章,現在實踐并推行它,于是學習的東西一天比一天明白,這是所得之一;俸祿雖少,可稠粥還能供給內外親戚,因此親戚一天比一天親近,這是所得之二;公事雖然緊張,夜里常去吊唁死者和探望病人,因此朋友一天比一天親密了,這是所得之三。”孔子評價子賤說:“真是君子啊這個人!真是君子啊這個人!魯國如果沒有君子,這個人是從哪里學到的這種品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