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奉佳句猥寄鄙夫輒寫丹誠仰依高韻
【第1句】: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小題1:C小題1:AC小題1:①清貧是讀書人的本分,怎么能夠登上高枝就拋棄它的根本呢!②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象蛇一樣蜷伏著,或是張起破傘來遮擋一下。
小題1:殷仲堪認為讀書人不管處于什么地位,都應保有平素的意愿操守,不應以地位的變化而改變操守。江天一認為讀書人最重要的是樹立好的道德品行,才能寫出好的文章,取得功名。
小題1:C應為“才”。小題1:A中 “雖” 第一個為“雖然”第二個為“即使”;C中“且”第一個是“一面”第二個是“將近”。
小題1: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強調重點詞語的理解和重點句式的調整。
小題1:學生能學會用自己的話概括內容,提高對文本的理解能力。(意思合理即可)。
【第2句】: 英語翻譯【第1句】:仰觀圣人,以啟學者效法之思,制異于先王,而意未嘗不合
試譯如下:【第1句】:仰觀圣人,以啟學者效法之思,制異于先王,而意未嘗不合也.參考譯文:向上考察圣人,來開啟求學之人學習(圣人)的思想,(這些)制度(雖然)與古代的帝王不同,但是其用意(思想)都是相合(一致)的.注釋:(1)仰:與“俯”相對,指向上.(2)學者:求學的人;做學問的人.(3)效法:仿效;學習.(4)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歷史上堯、舜、禹、湯、文、武幾個有名的帝王.(5)未嘗不:全都.(6)合:相合;相一致.【第2句】:其識解更卑于永嘉,而輒敢上詆程朱,豈非今日之患哉?參考譯文:他的見識、見解比永嘉大師更低下,但是總是向上詆毀二程(程頤、程顥兄弟)和朱熹,(這)難道不是今天(人們做學問)的弊端嗎?注釋:(1)識猶見識,見解.《(2)卑:卑下;低下.(3)永嘉:指永嘉大師(665——713),永嘉(今溫州)人,是六祖惠能的法嗣,禪宗稱之為“第三十四代真覺禪師”,法名玄覺,號明道.清時避康熙帝玄燁諱,改稱“元覺”.大師俗姓戴,幼年出家,初在永嘉龍興寺為僧,遍覽佛學經典,由于地域影響,首先參學天臺宗,精研止觀圓融法門,后無師自悟心地法門與禪宗真義,與玄策禪師偕行廣東韶關曹溪拜謁六祖惠能,一問一答,即得印證.因僅在曹溪山中留宿一夜,翌日下山,時稱“一宿覺”,故而又稱“宿覺禪師”.(4)輒:總是.(5)詆:詆毀.(6)程朱:指二程(程頤、程顥兄弟)和朱熹.三人是宋代理學的代表.(7)患:弊端.。
【第3句】: 劉侗《水盡頭》翻譯、賞析
水盡頭[1] [明] 劉侗 觀音石閣而西,皆溪,溪皆泉之委[2];皆石,石皆壁之余[3]。
其南岸,皆竹,竹皆溪周而石倚之[4]。燕故難竹[5],至此,林林畝畝[6]。
竹,丈始枝[7];筍,丈猶籜[8];竹粉生于節,筍梢出于林,根鞭出于籬[9],孫大于母[10]。 過隆教寺而又西,聞泉聲。
泉流長而聲短焉,下流平也。花者,渠泉而役乎花[11];竹者,渠泉而役乎竹;不暇聲也。
花竹未役[12],泉猶石泉矣。石罅亂流[13],眾聲澌澌[14],人踏石過,水珠漸衣[15]。
小魚折折石縫間[16],聞跫音則伏[17],于苴于沙[18]。 雜花水藻,山僧園叟不能名之[19]。
草至不可族[20],客乃斗以花[21],采采百步耳[22],互出[23],半不同者[24]。然春之花尚不敵其秋之柿葉[25]。
葉紫紫,實丹丹[26],風日流美[27],曉樹滿星[28],夕野皆火:香山曰杏[29],仰山曰梨,壽安山曰柿也。 西上圓通寺,望太和庵前,山中人指指水盡頭兒[30],泉所源也。
至則磊磊中兩石角如坎[31],泉蓋從中出。鳥樹聲壯,泉唶唶不可驟聞[32]。
坐久,始別[33],曰:“彼鳥聲,彼樹聲,此泉聲也。” 又西上廣泉廢寺,北半里,五華寺。
然而游者瞻臥佛輒返[34],曰:“臥佛無泉[35]。” 【注釋】 [1]水盡頭:在北京西郊臥佛寺西北二里多的櫻桃溝,溝水是天然泉水,所以又叫櫻桃泉。
[2]委:水的下流。 [3]壁:陡峭的山巖。
余:山巖多出來的。 [4]“竹皆”句:意謂竹子長在溪水周圍的石頭旁邊。
“周”,環繞。“倚”,靠。
[5]燕(yān)故難竹:謂北京過去很少見到竹子。“燕”,北京古屬燕國,故稱。
[6]林林畝畝:成林成畝,形容竹子多。 [7]丈始枝:長到一丈高才分枝杈。
[8]丈猶籜(tuò):意謂竹筍長到一丈高,筍殼還沒有脫落。“籜”,筍殼,此用作動詞。
[9]鞭:竹子根部長出的嫩芽,即筍。春筍向上長,夏筍向旁邊長,所以說“出于籬”,長到籬笆外面去了。
[10]孫大于母:意謂竹的生長是子孫都比母體大。“孫”,孫竹,竹鞭末端生出的小竹。
[11]“花者”五句:意謂花要水渠引泉水來為花服務,竹要水渠引泉水來為竹服務,泉水就忙得來不及發出聲響了。這是說明泉水下流平緩聲短的原因。
“渠泉”,用水渠引泉水。“役乎”,服役于。
[12]“花竹”二句:意謂泉水在未為花、竹服役時,它仍不過是巖石和泉水了。言外即謂泉水灌溉滋養花、竹,同時也點綴了自己。
[13]罅(xià下):裂縫。 [14]澌(sī)澌:形容水聲。
[15]漸(jiān):沾濕。 [16]折(tí)折:安靜從容。
[17]跫(qióng):腳步聲。 [18]于苴(chá)于沙:有的小魚鉆到浮草里,有的鉆到泥沙里。
“苴”,水中浮草。 [19]園叟(sǒu):謂經營園藝的老人。
名:叫出名稱。 [20]族:用作動詞,分別種類。
[21]“客乃”句:游客就采集各種花來作競賽游戲。 [22]“采采”句:謂游客采花,不過百步距離。
“采采”,不斷采集。 [23]互出:游客把各自采的花拿出來。
[24]半不同者:彼此采的花中有一半互不相同。 [25]不敵:不如,比不上。
[26]實:果實。丹丹:紅紅的。
[27]風日流美:風和日麗之時。 [28]“曉樹”二句:意謂清早每棵樹上都像是布滿了星星,到傍晚則像漫山燃起野火。
[29]“香山”三句:承上五句,意謂能造成上述迷人景色的果樹,在香山是杏,在仰山是梨,在壽安山就是柿子。“香山”,今北京市西郊香山。
“仰山”,碧云寺以東、臥佛寺以西的一段山。“壽安山”,在臥佛寺北邊,即櫻桃溝所在。
[30]指指:用手指一一指點著。 [31]磊磊:石頭眾多。
坎(kǎn):坑。 [32]“泉唶(jí)唶”句:意謂泉水聲不能馬上聽見。
“唶唶”,小鳥叫聲,比喻泉聲較小。 [33]別:分辨出來。
[34]瞻:瞻仰。輒(zhé):就。
[35]臥佛無泉:臥佛寺并無泉水。 【作者及題解】 劉侗(約1594—約1637),字同人,號格庵,湖廣麻城(今屬湖北)人。
明末文學家,授吳縣知縣,死于赴任途中。有《龍井崖詩》等。
本篇錄自作者與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它描述明代北京西郊櫻桃溝一帶景物。
它的結構是通過沿櫻桃溝上溯泉水盡頭的游程,抓住沿溝風光景物的特征,加以機智議論,生發新鮮情趣,引人入勝。作者不但善于抓住特征,而且精于謀篇。
實際上,這篇記游的中心主題是議論臥佛寺有無泉水,而論證的方法是通過記游加以歸納,最后證明臥佛寺不是無泉,而是有很優美的泉水,就是櫻桃溝流水。所以它一開頭就點出“溪皆泉之委”,但它被引人注目的“林林畝畝”的竹子遮掩了。
然后寫“泉流長而聲短”,水流平緩,灌溉了花竹,活潑了小魚,而自己卻被忽視了。接著,寫沿溝山野花木的美景妙趣,令人興致勃發。
然后寫泉水盡頭,泉源所在,不過是亂石中的小窟窿,而滿耳只聽見鳥聲和樹聲。如果不是有心人,那就聽不見那淹沒于鳥樹聲中的泉聲了。
至此,找到泉源,證明有泉,也說明了一般游人誤以為無泉的原因。所以最后點明主題,指出所謂“臥佛無泉”是錯誤的。
它作為一篇游記,構思很有特色,一方面通過探游和議論,引導人們要通過實踐以探索究竟,不要淺嘗輒止;另一方面又在議論中對櫻桃溝的風光景物作了重點突出的描述,顯出這沿溝山野花竹草木構成的美景妙趣。所以,讀來既有山水情趣,又有格物理趣,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