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思親人的佳句
【第1句】: 端午節思念親人的詩句
⑴除 夜 作 〔唐〕高 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⑵歸 家 〔唐〕杜 牧 稚子牽衣問,歸來何太遲?共誰爭歲月,贏得鬢邊絲?⑶鄉 思 [宋]李 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⑷京 師 得 家 書 〔明〕袁 凱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⑸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唐〕戴叔倫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⑹聞雁 [唐]韋應物 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⑺雜詩(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⑻題大庾嶺北驛(宋之問) 陰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⑼渡荊門送別(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⑽月夜億舍弟(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雁一秋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⑾送別(隋朝民歌)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尺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⑿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⒀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⒁示兒(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⒂漁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⒃一剪梅 舟過吳江(蔣捷)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瀟瀟.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⒄天凈沙 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⒅獄中題壁(譚嗣同)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⒆有感一章(譚嗣同) 世間萬物抵春愁,今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這些都是符合要求的,若是不夠,請再追問,謝謝。
【第2句】: 有端午節思念親人詩句嗎
紀念屈原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
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
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紀念孝女曹娥 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迎濤神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投奔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
吳王闔閭死后,其孫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龍的節日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
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惡日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并出。
據《禮記》載,端午源于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
《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
《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于戶齊,將不利其父母。”
《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
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后,此日均為不吉之日。
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并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夏至 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于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
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
由于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愿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于他。 紀念女詩人秋瑾 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并且喜歡騎馬和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的稱號。
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策劃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后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于是,與詩人節合并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第3句】: 關于端午節思念親人的古詩
靜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舉 頭 望 明 月, 低 頭 思 故 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秋思 張 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 秋風引 ―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 孤客最先聞。 ― 長相思 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天凈沙 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人日思歸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 思發在花前。 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靜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舉 頭 望 明 月, 低 頭 思 故 鄉。
長相思 作者: 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天凈沙 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人日思歸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 思發在花前。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秋思 張 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 秋風引 ―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 孤客最先聞。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第4句】: 關于端午節思念親人的古詩
靜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舉 頭 望 明 月,
低 頭 思 故 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秋思
張 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
秋風引
―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
孤客最先聞。
―
長相思
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天凈沙 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人日思歸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
思發在花前。
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靜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舉 頭 望 明 月,
低 頭 思 故 鄉。
長相思
作者: 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天凈沙 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人日思歸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
思發在花前。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秋思
張 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
秋風引
―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
孤客最先聞。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第5句】: 有端午節思念親人詩句嗎
紀念屈原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
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
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紀念孝女曹娥 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迎濤神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投奔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
吳王闔閭死后,其孫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龍的節日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
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惡日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并出。
據《禮記》載,端午源于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
《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
《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于戶齊,將不利其父母。”
《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
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后,此日均為不吉之日。
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并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夏至 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于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
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
由于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愿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于他。 紀念女詩人秋瑾 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并且喜歡騎馬和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的稱號。
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策劃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后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于是,與詩人節合并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第6句】: 端午節求安慰朋友思念故鄉思念故去的親人的詩句或語句
思鄉懷人,月明情濃 ——略論唐詩中的明月意象 湖南省華容縣教研室 謝先國 在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唐詩猶如一顆耀眼的明珠,璀燦奪目。
唐詩不論在藝術的表現手法上,還是在反應生活的廣度上,都達到了空前絕后,無與倫比的高峰。其優秀的篇章,雋永的意境,如同一壺香濃味郁的美酒,令人細細玩味,終身享受。
唐詩中的明月意象屢見不鮮,而描寫又各具風韻,借明月抒發了作者濃濃的鄉愁,悠悠的離愁和深深的情愁等不同的情感,以致使明月成為了思念故鄉,懷念親人的情感寄托物。當文學作品中一旦出現明月意象,人們的思鄉念親的情感便油然而生。
從而形成我國民族文學中一種比較穩定又鮮明的審美情感和審美心理。 一、鄉愁濃濃念故土。
正如愛情是文學作品永恒的主題一樣,思鄉是唐詩中重要的主題。李白《靜夜思》則是最為典型的一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
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里的親人。思鄉的情緒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用敘述的語氣,用明月意象,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又如“一樹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無名氏《雜詩》)。
那是故鄉的景色,故鄉的梨花,在皎潔的月光之下,在潺湲小溪的伴奏中,那一樹梨花簡直象縹緲的仙子一樣可愛,其思鄉之情溢于言表。錢起的《歸雁》中“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
一句,詩人借寫充滿客愁的旅雁,婉轉地表露了宦游他鄉的羈旅之思。湘江女神在腋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聲凄涼哀怨,大雁不忍再聽下去,才飛回北方。
杜甫《江漢》詩中“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詩人由遠浮天邊的片云,孤懸明月的永夜,聯想到自己客中的情事,仿佛自己就與云、月共遠同孤一樣。
詩人表面上面寫片云孤月,實際上在寫自己:雖然遠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卻象孤月一樣皎潔。李白《金陵城西樓月下吟》中“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
句,寫詩人佇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歸。杜甫《月夜憶舍弟》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一句,直接抒發思鄉之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亮。
張繼《楓橋夜泊》中“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寫月落夜深,繁霜暗凝,詩人夜泊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寫出了羈旅者的孤孓清寥的感受。
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一詩中“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句,寫月光所照,惟滄江中之一葉孤舟,思親懷鄉之情便不言而喻了。王建《十五夜望月》詩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一句,詩人不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
明明自己在思鄉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蘊藉深沉,委婉動人。白居易《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詩中“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孤單的詩人凄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恐怕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愁的圖景,創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境界。
張九齡《望月懷遠》詩,也是一首典型的思鄉懷人之作。“海上望明月,天涯共此時。”
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份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月夜懷念遠人的旨意凸現紙上。 二、離愁悠悠唱友情。
由于社會條件如交通不便,道路不暢等的限制,古人十分重視離別,“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唐詩中以明月意象來寫離別的場面,和離別之后的憂愁等內容的篇章也非常多見。
如王昌齡《送柴侍御》詩:“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王昌齡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詩人,他的詩,寫送別、留別的不少,并且寫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這首詩固然不同于“今日送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那神面臨山川阻隔的遠離之愁,也不象“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那么豪爽、灑脫。
它是用豐富的想象,去創造各種形象,以化“遠”為“近”,使“兩鄉”為“一鄉”。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誼,在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們對友人的思念。
所以后兩句,一面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面已將深摯不諭的友情和別后的思念,滲透在字里行間了。王昌齡《送魏二》“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
詩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