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個人生活的句子
【第1句】: 張學良晚年生活是怎么過的
為紀念西安事變70周年暨張學良將軍逝世5周年,沈陽張氏帥府博物館于日前推出張學良將軍遺物展,首次向世人公開了張學良將軍晚年的30多件遺物,展現了這位曾經叱咤風云的少帥鮮為人知的晚年生活。
陪伴晚年的輪椅
張學良將軍最后的晚年時光幾乎是在輪椅上度過的。然而,盡管張學良將軍最終沒能回到闊別幾十年的家鄉,但陪伴張學良將軍晚年生活的輪椅回來了……
在展廳內,記者見到了這一輛黑色輪椅,旁邊還有一幅張學良夫婦坐輪椅的生活照片。沈陽張氏帥府博物館館長張力介紹說,這幅照片上張將軍所坐的輪椅,就是眼前的這一輛。
張將軍在最后的日子里,出行,上教堂,甚至在家接待客人,都是坐輪椅進行。輪椅的背面有一個掛兜,里面裝著張將軍備用的安全帶、扇子、手紙等。
在夏威夷生活期間,晚年的張學良將軍白天坐著輪椅到海邊看海,享受海灘的陽光和清新的空氣,過著平靜的生活。此外,張學良將軍每周安排兩次運動,做做丟球運動,再就是打牌與聊天。
最喜愛的盒裝小老鼠
“不怕死,不愛錢,丈夫決不受人憐。頂天立地男兒漢,磊落光明度余年。”這是張學良將軍恢復自由后,寫下的一首抒發內心豪放情懷的打油詩。其實,晚年的張學良還有“童真”的一面。在展出的遺物中,就有一堆兒童玩具。比如乘著鹿車、身后還背著一個裝有禮品的黃色大袋子的圣誕老人的電子夾、圣誕樹胸針、盒裝小老鼠玩具、祝壽用的蠟燭……
盒裝小老鼠放在一個紅色的小方禮品盒內,一半敞開,露出3個帶有灰色耳朵和白色胡須的小老鼠腦袋。如果將盒子打開,老鼠就會叫出聲……張學良經常坐在地板上跟一群小孩子玩耍。
在張學良百歲的時候,有人問他:“張先生,您現在最喜歡的是什么?”他回答:“我最喜歡小孩子,我喜歡跟小孩子在一起……”
張力介紹說,兒孫滿堂的張將軍,晚年身邊經常有很多孩子陪伴,所以,張學良的晚年充滿了至善至美的慈愛之心。
一套珍貴的運動服
在這一次公開展出的30多件遺物中,還有張學良晚年穿的睡衣,繡著蝴蝶的大花圍嘴兒,米老鼠的帽子等衣物,其中一套灰白色的運動服格外引人注目。
據了解,這一套運動服是張學良將軍的弟妹、張學思夫人謝萍女士,2000年送給大哥百歲誕辰的生日禮物,她希望大哥能穿著這一套運動服常開心,多運動,保健康。然而,這一件飽含濃濃親情的運動服,只被張學良將軍穿了一年多……后來,謝萍女士前往美國參加張學良葬禮的時候,特意將這一套運動服取回,捐贈給了沈陽張氏帥府博物館。
值得一提的是,張學良將軍最后的一份簽名也在這一次展覽中展出。一張略微發黃的紙上,寫著黑色粗體字:張學良。從字跡看,有些歪扭。據張力介紹,這是張學良將軍最后的一份簽名,這張紙是當年張學良將軍為兒子張閭琳的朋友所題寫的簽名。
展覽中,還有一幅張學良將軍長眠之地的圖片,那是夏威夷的神殿谷。將軍的墓志銘是:“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亦必復活
【第2句】: 張學良的名言有哪些
【第1句】:平生無憾事,惟一愛女人。
【第2句】:軍人的頭不是懸在頸上,而是掛在腰上,隨時準備要把首級取下。
【第3句】: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皆英雄;我雖不是真英雄,唯有好色似英雄。
【第4句】:我的女朋友好多,行的卻沒有幾個。其實,我并沒有怎么追過女人,除一兩個女人我主動追過以外,大都是女人追我。
【第5句】:曾驚秋肅臨天下,敢遣春溫上筆端。塵海蒼茫沉百感,金風蕭瑟走千官。老歸大澤菰蒲盡,夢墮空云齒發寒。竦聽荒雞偏闃寂,起看星斗正闌干。
【第6句】:人不能總在痛苦中生活,當一種痛苦被一個人逐漸消化了之后,他的思想就會升華,胸懷就會曠達一些,意志也會變得更為堅強些。
【第7句】:我有兩個長官,一個是我父親,一個是蔣總統。我對他們兩人的評價是:我父親這人有雄才,大略不好蔣;介公有大略,雄才不如我父親。
【第8句】:精神上的苦悶總是難免的,自由的喪失一直在我心中留下難以抹去的傷痕。可是事物在運動,在不斷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事會慢慢變得淡漠起來。
【第9句】:外人不但在物質文明上勝過了我們,即在精神文明上也勝過我們。所有仍在崇信本國精神文明以為在今日推行新生活運動無其必要的國人,我以為應當趕快覺醒了。
【第3句】: 用一句話評價張學良的一生
人們通常用兩件事對張學良的一生做出評價,一是西安事變,一是九一八。
作為主角,他曾風頭無兩人們贊美他是千古功臣;作為主角,他也曾顏面掃地人們罵他是不抵抗將軍。 對前者,他平靜接受;對后者,張學良也曾說,“用不著和他辯,毀譽由人,說罵由你,我不在乎。”
在他不長的政治生涯中,張學良經歷了數次重大歷史轉折,且每一次都與近代中國的命運息息相關。作為歷史經歷者和創造者,張學良在這些轉折中都扮演著主要角色。
但,在諸多歷史大事件中,他說得最多的是九一八事變。 他承認“判斷錯誤”,卻否認“不抵抗”;他承認不抵抗命令是他下的,但也說,“我下的所謂不抵抗命令,是指你不要和他沖突,而不是知道以占領為目的后,仍不抵抗。”
張學良晚年的一些口述,澄清了一些懸案,也否定了一些成說。 核心提示 “一彎明月落進高粱地,天色頓時昏暗下來。
疏星點點,長空欲墜,整個大地都在沉睡。他們沒有人知道,過了這一刻,整個大地都將完全改變”,時任日本駐奉天特務機關輔佐官、“九一八”三個直接策劃人之一的花谷正,在其回憶錄里甚至用抒情筆調描繪了九一八當晚沈陽的夜色。
同一時間,沈陽東北角,東北軍駐地北大營除了門口哨兵,幾乎沒有其他聲音。按當時軍規,負防守之責的北大營在9點準時熄燈。
“所有人都知道關東軍將有行動,但就是沒有其他人知道具體哪一天”,有國內研究張學良扛鼎者之稱,遼寧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遼寧省張學良暨東北軍史研究會會長胡玉海一言蔽之,“這在當時是個半公開秘密。” 千里之外,北平前門中和劇院高朋滿座,梅蘭芳主演的《宇宙鋒》已連演數場,當晚則是為遼寧南部救災進行的義演。
在被“九一八”這場外侮驚醒之前,1931年的中國籠罩在一場全國性的水災當中。 張學良作為梅蘭芳的好友不僅親自捧場,還邀請英國駐華武官藍博森博士一起看戲。
一個開啟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導火索,在這個晚上10點左右發生,“需要借口的時候,一段炸毀了的路軌就足夠把日本推上侵略和失敗之路”,美國記者馬克蓋藺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后寫下這樣一句話。 1931年9月的沈陽 “城里有好多路障,軍事演習9月15日已到了北大營邊上”,當年只有8歲的黎易之之所以對這個日期有印象,是因為當天是他的生日。
1931年9月的沈陽表面平靜,實則暗流涌動。底層百姓或許可以感受到關東軍的囂張,但并不知道懸而未決的“中村事件”,讓雙方呈彈性的弧線關系,瞬間緊繃。
“天天面臨開門七件事的沈陽居民,習慣了城里城外的路障,關注點也不在這”,有研究沈陽城市生活史的學者概括了當時百姓心態。 1931年9月16日《盛京日報》的熱點新聞不在近在咫尺的日本軍營,而是東北軍內部特別黨員分級的消息,以及張學良將在雙十節前來沈陽閱兵。
倒是知識分子沙龍里,對已經帶有強烈戰爭性的氣氛有所擔憂。 當時沈陽精英階層喜歡到青年會(俱樂部)打網球,孫競寰是其中之一。
當年26歲的他在張學良開辦的奉天邊業銀行擔任信貸組長。 “青年會成員大多是教授、銀行家、社會活動家,都是消息靈通人士。
有個姓閻的會員在給商會做報告時,透露了他得到的‘日本人有行動’的消息。大家都把話題集中在日本人的活動上,青年會的氣氛有些緊張。
但當時日本在沈陽有保護南滿鐵路的護路軍1萬多人,而東北軍有25萬之多,大家又覺得不用太緊張”,孫競寰生前曾對記者有過如此描述。 名聲在外的東北軍,讓沈城百姓很安心。
“包括張學良在內,以及張以下的東北軍政要員都沒有做戰爭的準備”,胡玉海說,當時留守沈陽的東北軍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最后的平靜之夜 “主政華北后張學良基本住在北京,很少回沈陽。
入住協和治病之后,張學良指定5人負責處理一般政務”,胡玉海描述了當時張學良對東北的遙控指揮,“張學良自4月13日從沈陽搬到北平后,東北的事務大多由兩位軍政大員東北邊防公署軍事廳長參謀長榮臻和遼寧省主席臧式毅處理。” 9月17日,在北京協和醫院已住院治療三月有余的張學良氣色已近正常,隨著病情好轉,開始慢慢處理公務。
“張學良此時比較心焦的是懸而未決的‘中村事件’,關東軍在沈陽頻繁演習,他沒怎么在意”,胡玉海說對此張學良和沈陽的老百姓一樣,已習以為常。 胡玉海概括了“中村事件”對東北局勢的影響,“此事讓一直對東北心懷不軌的日本關東軍有了借口,東北局勢讓人越來越不安。”
這樁隱秘的間諜案始于1931年6月10日。 當日,日本參謀本部的中村震太郎大尉等人化裝成中國人,從海拉爾進發,到興安嶺索倫山一帶作軍事調查,被守軍抓捕。
從他身上搜出各種地圖和自繪橋梁涵洞斷面圖、一份記載興安屯墾軍軍事分布和軍力等物品。 隨后中村被秘密槍決、焚毀滅跡,審訊記錄和證物一起秘密交往北平的張學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