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外力的優美句子
【第1句】: 有哪些以"善于借助外力"為主題的句子
【第1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離成功更近。
【第2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他人之力為自己所用,才是智者。
【第3句】:劉邦取得勝利的原因就是善于借他人之力,他有張良,蕭何等賢臣,而項羽僅憑一己之力如何能打得過劉邦!
【第4句】: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必須更好的借他物為己用,只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最終會被社會淘汰。
【第5句】:牽牛花借助大樹的挺拔向人們展現了自己的美麗,大樹憑借牽牛花的美麗襯托了自己的挺拔;紅花借助綠葉的純潔展現了自己的美麗,綠葉憑借紅花的美麗襯托了自己的純潔。
【第6句】:在人生的長河中,無論學習工作還是做人,我們都應學會“巧借東風”的智慧,才能順利通向人生成功的彼岸。
【第7句】:好風憑借力,扶搖上青云。
【第8句】:曹沖巧借水的浮力稱巨象的重量;諸葛亮妙借東風火燒赤壁而大勝曹操;牛頓借助伽利略的理論,創立的牛頓力學。
【第9句】:“借力”是一種豁達,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可成大事的最高境界。團結才有力量,合作才能成功。“借力”就是聚集多人的智慧,聯合多個方面的力量,以達到成功的目的。
【第10句】: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
【第11句】:因為有風的推助,蒲公英才可以飛翔;因為有雨的滋潤,小草才能從土中鉆出;因為有別人的幫助,我們才能很快的取得成功。
【第12句】:醫生因善于借助先進的醫療器械而成功救治病人;軍事家因善于借助有用的軍事武器而得以維護國家的合法主權;市民因善于借助行進工具而實現了日行千里的夢想。
【第13句】:諸葛亮巧妙的借用天氣,趁著天黑河面上大霧籠罩,成功的躲過了敵人的眼睛,讓他們誤以為大軍來襲,從而成功的收獲箭支。
【第14句】:我們出行是要借助汽車火車的;收集信息或完成一項科研,少不了電腦的幫助,現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
【第15句】: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第2句】: 善于借助外力的名言
【第1句】:愿將黃鶴翅,一借飛云空。——孟郊《上包祭酒》
希望能夠借助于黃鶴的翅膀,飛上那九天云霄,翱翔在萬里的天空中。
【第2句】:魚乘于水,鳥乘于風,草木乘于時。——《說苑·建本》
魚借助于水的力量才能夠游動,鳥憑借著風的力量才能夠飛翔,草木接著季節的變化才能夠生長。
【第3句】: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勸學》
駕車的人,并不是他自身善于行走,但卻能到達很遠的地方。比喻人如果能夠借助外力,就能做很多難以做到的事情。
【第4句】:巧者能生規矩,不能廢規矩而正方圓。——《管子·法法》。
心靈手巧的人發明了圓規和曲尺,人們不能離開這兩樣工具而仍然能夠使方形和圓形顯得很規整。這說明人們要從事手工勞作,必須依據一定的標準、借助于一定的工具。
【第5句】:萬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風。——高適《塞下曲》。
數萬面鼓同時敲響,像驚雷一樣響徹大地;數千面旗同時揮舞,像熊熊燃燒的火焰一樣,借助風力越燒越旺。
【第6句】:圣人從事,必借于權而務興于時。——《戰國策·齊策》。
圣人從事事業,一定會借助于權變作為憑據,并且利用時機而興起。
【第7句】:循流而下,易以至;倍風而馳,易以遠。——《說苑·談叢》
順流而下行船,容易到達目的地;借助風力奔跑,容易跑得遠。
【第3句】: 善于借助外力的名言
【第1句】:愿將黃鶴翅,一借飛云空。
——孟郊《上包祭酒》 希望能夠借助于黃鶴的翅膀,飛上那九天云霄,翱翔在萬里的天空中。 【第2句】:魚乘于水,鳥乘于風,草木乘于時。
——《說苑·建本》 魚借助于水的力量才能夠游動,鳥憑借著風的力量才能夠飛翔,草木接著季節的變化才能夠生長。 【第3句】: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荀子·勸學》 駕車的人,并不是他自身善于行走,但卻能到達很遠的地方。比喻人如果能夠借助外力,就能做很多難以做到的事情。
【第4句】:巧者能生規矩,不能廢規矩而正方圓。——《管子·法法》。
心靈手巧的人發明了圓規和曲尺,人們不能離開這兩樣工具而仍然能夠使方形和圓形顯得很規整。這說明人們要從事手工勞作,必須依據一定的標準、借助于一定的工具。
【第5句】:萬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風。——高適《塞下曲》。
數萬面鼓同時敲響,像驚雷一樣響徹大地;數千面旗同時揮舞,像熊熊燃燒的火焰一樣,借助風力越燒越旺。 【第6句】:圣人從事,必借于權而務興于時。
——《戰國策·齊策》。 圣人從事事業,一定會借助于權變作為憑據,并且利用時機而興起。
【第7句】:循流而下,易以至;倍風而馳,易以遠。——《說苑·談叢》 順流而下行船,容易到達目的地;借助風力奔跑,容易跑得遠。
【第4句】: 強調君子并非有何差異,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
新課標卷高考古詩文背誦64篇篇目情景式默寫匯編 高中部分 (一)《勸學》 【第1句】: 人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荀子《勸學》篇中的學不可以已 這句話印證了這句話。
【第2句】: 【第2句】:韓愈《師說》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這句話與荀子《勸學》中的“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觀點相同。 【第3句】: 【第3句】:荀子在《勸學》中說,君子需要通過廣泛學習來提升自己的兩個句子是: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第4句】: 【第4句】: 《勸學》開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即“ 學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闡明了學習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第5句】: 【第5句】:強調君子并非有何差異,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第6句】: 【第6句】:強調空想不如學習的一句: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第7句】: 【第7句】: 在文中強調學習應當用心專一,并且從正面設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樣弱小,如果用心專一也會有所成的句子是: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第8句】: (二)《逍遙游》 【第9句】: 【第1句】:在《逍遙游》中描繪大鵬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第10句】: 【第2句】: 《莊子·逍遙游》中以“朝菌”和“蟪蛄”為例來說明“小年”一詞的兩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第11句】: 【第3句】: 作者舉現實生活中的很小的實物也需要依憑外物實例與大鵬鳥的“海運將徙”作對比,形象地說明任何事物都有所憑借的句子是: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第12句】: 【第4句】: 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通過舟的浮動對水的依賴性,從而得出結論來說明大鵬鳥的飛翔對風的依賴性的句子是: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第13句】: 【第5句】:莊子從奇妙莫測的描寫后接著以現實社會的四種人的具體描述,文中描寫四種人的句子分別是: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第14句】: 【第6句】:作者提出自己的觀點——“無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遙的并列句了三類人的句子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第15句】: 【第7句】:文中對天空的顏色成因進行了探尋,并發出了疑問的兩句是: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第16句】: 【第8句】:文中寫宋榮子看淡了世間的榮辱,不會因為外界的評價而更加奮勉或沮喪的句子是: 【第17句】: 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第18句】: 【第9句】:當看到大鵬經過一系列的準備才能“圖南”之后,蜩與學鳩通過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飛行和休息的樣子來嘲笑大鵬鳥的句子是: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 【第19句】: (三)《師說》 【第20句】: 【第1句】:韓愈所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明確自己所說的老師不是指啟蒙教師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第21句】: 【第2句】:本文從多個方面進行對比,抨擊“恥學于師”的人,先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果,并用一個反問句推斷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語句是: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第22句】: 【第3句】:本文以為子擇師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韓愈直接點明自己的態度,認為這樣做,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第23句】: 【第4句】:韓愈認為老師的職能是: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擇師的標準是: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第24句】: 【第5句】:韓愈眼中的師生關系是怎樣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第25句】: 【第6句】:《師說》中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原因: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第26句】: (四)《阿房宮賦》 【第27句】: 【第1句】:古人寫文章常常借古諷今。杜牧《阿房宮賦》:“嗚呼!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借秦滅亡的教訓批評唐敬宗廣建宮室。 【第28句】: 【第2句】:通過阿房宮的興毀提示秦王歷史教訓,文中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第29句】: 【第3句】:不吸取經驗教訓讓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宮賦》中說:“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第30句】: 【第4句】:《阿房宮賦》中作者潑墨寫意,粗筆勾勒。
言阿房宮占地之廣,狀其樓閣之高的句子是: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 【第31句】: 【第5句】:《阿房宮賦》中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歌舞盛況。
既是以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眾多,又為下文美女充盈宮室預作鋪墊的句子是: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 【第32句】: 【第6句】:用倒置式的暗喻。
以璀璨晶亮的明星來比喻紛紛打開的妝鏡,既貼切又形象。將喻體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鮮明的畫面,令人驚奇,再出現本體,解釋原因,使讀者印象更為強烈得語句是:明星熒熒,開妝鏡也。
【第33句】: 【第7句】:既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宮的修建,又起到了籠蓋全篇、暗示主題的作用的句子是: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第34句】: 【第8句】:從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說明人心沒有區別,都追求幸福快樂、都掛念家小,對秦統治者的殘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擊的語句是: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第35句】: 【第9句】:總括秦的紛奢是建立在對人民的剝削和掠奪之上的,并且還揮霍無度的語句是: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第36句】: 【第10句】:杜牧在本文中最后總結,六國和秦國的滅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的語句是:滅六國者六。
【第5句】: 表示借助外力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表示借助外力的名言警句如下: 審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養……借助修養才能了解美,發現美。
——黑格爾知 外力不過是借口。真正改變的根本,是不夠堅定的內心。
——天衣有風《鳳囚凰》 記憶會騙人,所以我才道借助文字、借助音樂。——盧思浩《愿有人陪你顛沛流離》 有時只有借助謊言才能訴說真實。
——芥川龍之介《羅生門》 有時候,人非得借助自己的恐懼幫助成長才行。——九把刀《這些年,二哥哥很想你》 狹小的東西,抵御外力時容易變得堅固。
——村上春樹《1Q84》 人借助科學,就能糾正自然界的缺陷——梅專契尼科夫 借助偏見的輿論,通常有最強暴的支持——杰弗利 大地借助于綠草,顯出她自己的殷勤好客。——泰戈爾《飛鳥集》 人不是屈服于環屬境或外力,而是被自己的內心一再壓垮的。
——吉本芭娜娜《廚房》。
【第6句】: 關于“懂得借助外力成功”的文章
《勸學》
荀子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用了五個比喻。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先來闡說,接著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說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系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為了把道理說得更透辟,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的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學習。綜上所述,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