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佳句典故
【第1句】: 春節對聯佳句典故指的是什么,怎么理解
這需要根據具體的對聯佳句來分析,為您奉上一個例子,請參考:
一、原聯: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
二、賞析:
此聯是聞名的方位聯。上聯是清朝皇帝乾隆所作,下聯是 紀曉嵐即興所對。南通州,即今日江蘇省南通市,北通州,即今日北京市通州區?!澳媳蓖ㄖ萃媳薄?,是說乘船沿著大運河就可以暢通無阻地從南到北或從北到南?!皷|當鋪,西當鋪”,是紀曉嵐看到街上的當鋪很多,靈機一動對出來的,“東西當鋪當東西”,前一個東西為方位,后一個東西表示物體,此為借對。后來,有一書生認為紀曉嵐所對下聯并不太好,有些俗氣 。于是他對出了一個下聯:“春讀書,秋讀書,春秋讀書讀春秋?!惫槐燃o聯儒雅一些。后一個春秋是指孔子修訂的儒家經典之作《春秋》。另外,還有一位澳門人對出:“東望洋,西望洋,東西望洋望東西。”這里的“東望洋”、“西望洋”,都是澳門的地名,更顯貼切。
【第2句】: 對聯的典故
【對聯的定義】 對聯起源桃符,是一種對偶文學,大致可分詩對聯,以及散對聯,嚴格區分大小詞類相對,可見對聯起源律詩,是根本的錯誤。
傳統的對聯小類相對,對仗比所謂詩對聯工整。隨著唐朝詩對聯興起,散文對聯,排斥在外,稱非主流對聯。
(對聯又稱作楹聯) 非主流對聯指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過分強調詞性相當,又不失對仗的對聯。 【古代經典對聯】 上聯:好讀書不好讀書。
對聯 下聯:好讀書不好讀書。 此聯為【明】徐渭所作。
上聯指年少時好讀書卻不愛好讀書,年老時愛好讀書不好讀書。 上聯:閑人免進賢人進。
原對:盜者莫來道者來。 新聯:撈者莫來勞者來。
吾聯:罪客勿來醉客來。 此聯為【明】擔山和尚所作。
上聯:理想莫享醴。 下聯:前途弗圖錢。
上聯:獨覽梅花掃臘雪. 下聯:細睨山勢舞流溪. 此聯的妙處在于上聯急讀如音階:‘多來米發索拉西’。下聯為方言讀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
上聯:暑鼠涼梁,提筆描貓驚暑鼠。 原對:饑雞盜稻,呼童拾石打饑雞。
古對:渴鶴汲漈,令奴響槍擊渴鶴。 此聯又作‘暑鼠量梁’。
上聯:暑鼠涼梁,筆璧描貓暑鼠驚竟沿檐,撞樁斯死,老貓食尸。 原對:缺! 吾對:饑雞盜稻,同童拾石饑雞逸亦飛扉,碰棚彼斃,矢石落籮。
此聯為網友改上聯而出之新聯,余勉而對矣。 上聯:雞饑爭豆斗。
下聯:鼠暑上梁涼。 上聯:溪西犀喜戲。
下聯:囿右鼬悠游。 上聯:今宵消夏。
下聯:明晌賞花。 上聯:士農工(宮)商角徴羽。
下聯:寒熱溫涼(良)恭儉讓。 吾聯:鋁銅金鉬(木)水火土。
此聯也是一奇聯。上聯分兩部分:士農工商;宮商角徴羽。
前為四業,后為五音,而有一個字重復,一個字諧音。原對寒熱溫涼為四覺,溫良恭儉讓為君子的五種德行。
我的鋁銅金鉬為四種金屬,金木水火土為五行。 上聯:游西湖,提錫壺,錫壺落西湖,惜乎錫壺。
下聯: 做邊幅, 捉蝙蝠, 蝙蝠撞邊幅, 貶負蝙蝠。 原對:古對:逢甲子,添家子,家子遇甲子,佳姿家子。
吾聯:過九畹,擎酒碗,酒碗失九畹,久惋酒碗。 吾聯:過桐巖,射彤雁,彤雁斃桐巖,痛焉彤雁。
九畹:三峽的九畹溪。 上聯:泥肥禾尚瘦。
下聯:晷短夜差長。 此聯諧音‘尼肥和尚瘦’;‘鬼短夜叉長’。
上聯:削發又犯法。 下聯:出家卻帶枷。
此聯為嘲一和尚犯法所作。 上聯:禾花何如荷花美。
下聯:莓子每比梅子酸。 上聯:畫廟廟畫妙化廟。
下聯:名園園名圓明園。 上聯:瑪瑙原非馬腦。
下聯:瑯玕不是狼肝。 此聯為【明】王洪所對。
上聯:瑪瑙原非馬腦。 下聯:瑯玕不是狼肝。
為絕代佳句.。
【第3句】: 新年的對聯佳句典故
一元復始; 萬象更新。
這是一副傳統春聯,深得世人喜愛,所以使用非常普遍廣泛,影響較大。聯意為:新的一年又開始了,世間一切事物都除舊布新,得以新生和發展。
“一元”,凡指萬事萬物的開始。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玉英》:“謂一元者,大始也?!?/p>
“一元復始”,指新的一年又要開始。“萬象”,指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或景象。
南朝宋謝靈運《從游京口北固應詔》詩“皇心美陽澤,萬象咸光昭?!薄案隆保f布新。
清代顧炎武《元日》詩“歲序一更新,陽風動人寰?!甭撜Z緊切新春佳節世人辭舊迎新的心態,簡潔明快,言約意豐,凝煉工整。
因此,人們除了單獨作春聯外,還常常以它為春聯的基本詞組,構成較長的新春聯,如“一元復始春光好;萬象更新喜氣多?!薄叭饸庥T,一元復始;春風拂面,萬象更新?!?/p>
等。 人登壽域; 世躋春臺。
這也是一副傳統春聯。春為一歲之首。
中國民俗,不論出生在哪個月份,大多以“過一年,長一歲”推算,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39656465而健康長壽又幾乎是所有人的愿望。此聯就是表達的這個祝福。
“壽域”,指人人得盡天年的太平盛。語出《漢書·禮樂志》:“愿與大臣延及儒生,述舊禮,明王制,驅一世之民,濟之仁壽之域,則俗何以不若成康?”“春臺”,春日登眺覽勝之處。
《老子》:“荒兮其未央(無邊無際。高亨注:猶云茫茫元極耳),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p>
常作太平盛世的象征。聯語既切春節,又含祝福,言簡而意深。
【第4句】: 【關于寬容的名言故事格言詩句好詞好句好段對聯要寬容的有好的加分
最高貴的復仇方式是寬容.寬容就像清涼的甘露,澆灌了干涸的心靈;寬容就像溫暖的壁爐,溫暖了冰冷麻木的心;寬容就像不熄的火把,點燃了冰山下將要熄滅的火種;寬容就像一只魔笛,把沉睡在黑暗中的人叫醒――雨果 學會寬容,世界會變的更加廣闊;忘卻計較,人生才會永遠快樂. ――古希臘一位哲人 生活像一片汪洋,寬容是扁舟,泛舟于汪洋之上,才知海的寬闊.生活像一座山峰,寬容是小徑,循徑而上,才知山的高大和巍峨.生活像一杯咖啡,寬容是奶糖,二者的融合,才知道苦中芳香與甜美.人善我,我亦善人,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的,而是靠愛和寬容大度征服. 當一只腳踏在紫羅蘭的花瓣上時,他卻將香味留在了那只腳上,這就是寬容.一個精神病人闖進了一位醫生家里,射殺了他三個花樣年華的女兒,他卻仍為那精神病人治好了病.這也是寬容.人如果選擇了計較,那么他將在黑暗中度過余生;而一個人選擇了寬容的話,那么他能將陽光灑向大地.寬容別人,就是解放自己,還心靈一份純凈.寬容是一種非凡的氣度、寬廣的胸懷,是對人對事的包容和接納. 寬容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靈的豐盈. 寬容是一種仁愛的光芒、無上的福分,是對別人的釋懷,也即是對自已善待. 寬容是一種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藝術,是看透了社會人生以后所獲得的那份從容、自信和超然答案補充意志堅如鐵,度量大似海.——毛澤東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毛澤東如果兩個人爭吵起來,錯在那個比較聰明的人.——(德國)歌德尊敬別人,才能讓人尊敬.——(法國)笛卡爾惟寬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載物.——薛日宣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愛和寬容征服.——(俄羅斯)斯賓諾莎不會寬容別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寬容的.——(俄羅斯)屠格涅夫一個偉在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黎巴嫩)紀伯倫希望能采納,謝謝。
【第5句】: 關于對聯十個有趣的小故事,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機智
小小的一幅對聯,雖貌不驚人,卻傳承了華夏文明。古往今來,流傳下來不少與春聯有關的趣聞趣事。
1。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喜書門聯,但每次剛剛張貼就被別人偷走,某年除夕,他想出了一個防“賊”的妙法:在門楹上貼出這樣一副對聯:
福無雙至
禍不單行
偷聯的人到王宅前一看,都搖頭而去。初一清晨,王羲之又在上下聯尾各續三字,遂成意義全新的一幅佳作:
福無雙至今朝至
禍不單行昨夜行
2。北宋文學家王禹偁幼時家貧,放學后常幫大人磨面。12歲那年,一位師爺命他以磨面為題做聯一副,王禹偁即道:
但取心中正
無愁眼下遲
一日,當地太守設宴時即席出句征對:
鸚鵡能言難似鳳
滿座賓客對答不出,次日消息傳開。王禹偁知道后,當即對出下句:
蜘蛛雖巧不如蠶
3。宋人呂蒙正對當時嚴重的貧富不均現象憤憤不平。某年春節,一位窮苦人請他代寫一副春聯,呂寫道: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橫額:南北
春聯貼出后引來了無數人圍觀。眾人始覺其“怪”,繼而稱其“妙”。這副春聯妙就妙在它的“聯外之意”:上聯缺“一”,下聯少“十”,正是“缺衣少食”的諧音:橫批“南北”亦即意味著“沒有東西”,作者以獨特的修辭手法寫盡了窮人的生存窘相。
4。宋代詞人晏殊路過揚州時在大明寺里小憩,無意間看見壁上所書的一首詩很不錯,經打問知道作者是當地人王琪,便請王來一起用飯。飯后二人在池邊散步,其時正值遍地落紅的春末,晏殊說:“有時想起一個佳句,比如我曾做出過這么一句:
無可奈何花落去
至今也沒想出下聯。王琪應聲說:
似曾相識燕歸來
不久,這一聯句被晏殊寫入他的詞《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中,成了千古名句。
5。北宋名相寇準與眾友同游郊外,即景乘興出句求對:
水底月為天上月
眾友無句答對,楊大年剛好趕到,對曰:
眼中人是面前人
眾友皆齊聲喝彩。
6。宋人劉貢父善對,王安石出句試之:
三代夏商周
劉對曰:
四詩風雅頌
王安石拍手叫好:“此天造地設也!”對句的妙處在于以“四詩”概括“風雅頌”:因為《詩經》中的“雅”詩又可分為“大雅”和“小雅”,與“風”、“頌”合起來恰成“四詩”。
7。梅堯臣以詩知名,但浮沉三十年而不得重用。到了晚年,他應歐陽修之邀參加《唐書》的修撰。成稿之后還未上呈皇帝,梅就病故了,士大夫們莫不嘆惜。先前梅堯臣受命修《唐書》時,曾對他的妻子刁氏說:
吾之修書,亦可謂猢猻入布袋矣。
刁氏笑道:
君于仕宦,又何異鲇魚上竹竿耶。
雖是夫妻日常對話,卻自然成聯,聞者皆稱善對。
8。蘇軾(號東坡)與黃庭堅于松下走棋,陣風吹來,松子掉落棋盤,東坡即景出句:
松下圍棋,松子每隨棋子落
黃庭堅對曰:
柳邊垂釣,柳絲常伴釣絲懸
9。蘇軾一向恃才傲物,宰相王安石很器重蘇的才學,但又覺得該殺殺他的傲氣,有一年的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八月又是一個閏月,王安石即以此為題出了上聯要蘇軾答對:
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蘇軾苦思多日,終不能對出。直到幾百年后才有一位無名氏勉強對出了下聯(寬對):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10。一日,蘇東坡邀黃庭堅來家作客。黃到門外,蘇忙著出去迎接,兩人就在門旁的柳樹下攀談起來。正在窗前捉虱子的蘇小妹見此情景即戲語道:
阿兄門外邀雙月
蘇東坡笑對曰:
小妹窗前捉半風
“雙月”謂“朋”,“半風”(“風”繁體作“風”)指“虱”。不得不贊嘆蘇氏兄妹的才思敏捷,聰慧過人。
作者:蝸牛每
【第6句】: 有哪些有典故的對聯
清代文人鄭板橋為蘇州網師園濯纓水閣寫的一聯:
曾三顏四;
禹寸陶分。
“曾”即孔子弟子曾參。他說過:“吾日三省我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每日反省自己的忠心、守信、復習三個方面,此為“曾三”。
“顏”為孔子弟子顏回,他有四勿,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惫史Q顏四。
“禹寸”,是說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陰?!队文献印分^:“大圣大責尺壁,而重寸之陰”。
陶分,指學者陶侃珍惜每一分時光。他說過,“大禹圣者,乃惜寸陰,至于眾人,當惜分陰”。
【第7句】: 一些對聯的創作典故
對聯,俗稱對子,雅稱楹聯(因多用于張貼、懸掛、雕刻在廳堂門柱上)。
當代聯人 陸偉廉將它定義為:"對聯是由兩組文義相關的對句所組成的聯合體"。其中,第一組稱上聯,第二組稱下聯。
與駢文、格律詩詞一樣,對聯也是我國漢文學所特有的一種文學 形式。 如***著名漢學家鹽谷溫博士所說,"對聯是中國文學的特產物"。
漢字為表意文字,通稱方塊字,具有一字一體一音一義的獨立語特征 (少數異體字、多音字、多義字,并不否定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下,漢字只能是一字一體一音一義),故由漢字構成的漢文學,獨具對稱均勻之美。從文字的運用來看,對聯不愧是開在漢文學之樹上的一朵奇葩。
它比較集中地體現了漢字的特色, 是漢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和文化現象,對聯基本上只存在于漢民族文化圈內,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對聯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文學形式,不管是典雅的、通俗的還是雅俗共賞的對聯, 將其張貼、懸掛、雕刻在門柱廳堂,都能營造出一種祥和、喜慶,或者高雅、莊嚴的氣 氛與格調。 因此,自從對聯產生時起,它就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并逐漸融入了 中國人的民間習俗之中,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般認為,最早出現的對聯是春聯,而春聯起源于桃符。從晉代至唐代,對聯這一文學形式便已經萌芽并逐漸發展。
不過,人們通常將五代時蜀后主孟昶于公元963年歲除日題在桃符板上的一副春聯: 新年納余慶 佳節號長春 作為春聯之發軔。 直至明清,對聯逐漸盛行,并延續至今。
總之,濃厚的傳統性與實用 性,是對聯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 對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不僅實用性很強,而且藝術要求也很高。
其文學藝術風格總的來說可概括為”短小精悍”。對聯的篇幅往往不長,單邊字數多為幾個字到十幾個字,上百字、上千字的長聯,并不多見。
正因如此,一方面,它在格律上要求非常嚴謹, 不是隨便兩組字數相等的話就能湊成的。 如果沒有嚴謹的格律,那么,作為一種獨特文學形式的對聯,其獨特性、藝術性將蕩然無存,其藝術生命力也難以持久。
因為對聯最本質的藝術特征是其對稱性,而只有嚴謹的格律,才能保證它的對稱性。另一方面,作為一種形式小巧的文學體裁,其內容應當是精悍的,應當包含盡可能豐富的思想涵義。
在這個意義上,一副對聯如果僅有形式而缺乏內涵,那么,就難免淪為一種”文字游戲”、”雕蟲小技”。反過來,好的對聯則有”詩中之詩” 的美譽。
總之,形式與內容的精煉性是對聯又一個重要的藝術特征。 另外,對聯還是一種具有較強的啟蒙性的文學形式。
學習寫對聯,對于我們學習 漢語言文學,特別是有關字音、韻律、詞性、語法修辭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都有很大的幫助。欣賞與寫作對聯,是學習漢語的好形式。
總之,對聯的文化藝術特征大體上可概括為:民族性,傳統性,實用性,對稱性,精煉性,啟蒙性,等。 (二) 對聯是一種講究格律的文學形式,要欣賞與寫作對聯,必須了解其最基本的格律要求。
所謂對聯格律(簡稱聯律),指對聯中有關平仄、詞性、語法修辭,以及書寫張貼等方面的格式與規律,其核心是對仗。對聯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以下幾點: 【第1句】:字數相等,內容相關。
從字數來看,原則上,只要上下聯字數相等,不論多少字數均可。如上下聯各四個字,則稱四言聯, 等等。
但在實踐中, 多為四字以上,因漢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組成句子。從內容上看,一副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內容應當相關,也就是意思要相互襯托或相互銜接,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輔相成的效果。
大多數對聯上下聯之間的內容 屬于互相襯托的關系。這種襯托或者是從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襯、互相補充(即所謂"正對"),或者是從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襯、互相對照(即所謂"反對"),"正對"如: 心蓮清凈 性海圓融(注:所引對聯未注明作者或出處的,均出自本書,下同。)
"反對"如: 心平積福 欲重招殃 有少數對聯上下聯之間的內容屬于互相銜接的關系(即所謂"串對",或稱"流水對"),也就是上下聯兩個分句共同構成一個復句,上下聯存在一種連貫、遞進、選擇、轉折、因果、假設、條件、目的等復合關系。當然,這種互相銜接同時也是互相襯托的。
如: 若無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災 又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澀 無非柴米油鹽醬醋茶 如果上下聯內容毫不相關,會使人覺得非常生硬與滑稽,則起不到對聯應有的文學效果。 除非是一種特殊的對聯形式, 即所謂"無情對"。
它指的是上下聯形式上(字面上)對仗工整,而內容上(意義上)卻并不相關,從而造成一種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蘭地 五月黃梅天(常用聯) 庭前花始放 閣下李先生(常用聯) 公門桃李爭榮日 法國荷蘭比利時(常用聯) 樹已半枯休縱斧 果然一點不相干(常用聯) 【第2句】:詞性相當、概念相當、結構相稱、節奏相稱。
所謂詞性相當,指上下聯相對的詞語性質(從嚴格意義上說,是每個字的詞性)應當盡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以及連詞對連詞、副詞對副詞,等等。
如: 大行絕俗忘榮辱 至道無情空是非 如果從每個字來看,"。
【第8句】: 有歷史典故的勵志對聯
【第1句】:明朝名臣于謙幼時即聰穎過人。
一位僧人見小于謙頭梳雙髻,即出句戲曰: 牛頭喜得生龍角 小于謙應道: 狗嘴何曾吐象牙 年齡稍大后,于謙頭梳三岔髻,那位僧人見了,又出上聯相戲: 三角如鼓架 于謙回擊道: 一禿似擂槌 【第2句】:明人解縉小時就善對句。九歲時,父親攜他到長江邊洗浴,父子把衣服脫了掛在江邊一老樹上。
父親即景出句曰: 千年老樹為衣架 解縉隨即對句曰: 萬里長江作浴盆 【第3句】:某日,解縉的父親與友人對弈,開局之前,友人吟道: 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 解父一時語塞,站在一旁的解縉應聲替父解圍: 地為琵琶路為弦,哪個能彈 【第4句】:解縉住的村子前有一座竹山,屬同村的鄉紳所有。有一年春節時,解縉在家門上貼了一副對聯: 門對千棵竹 家藏萬卷書 鄉紳見了心中老大地不高興,乃命家丁把竹梢全都砍掉。
縉知鄉紳用意,便于上下聯尾各加一字: 門對千棵竹短 家藏萬卷書長 鄉紳見了更為氣惱,再命家丁把竹子連根挖掉,縉聞知,在聯尾再各加一字: 門對千棵竹短無 家藏萬卷書長有 鄉紳沒“轍”,只好自生悶氣。 【第5句】:一秀才不服解縉的才華,找到解縉,振振有詞地道出一副“佳對”: 牛跑驢跑跑不過馬 雞飛鴨飛飛難比鷹 解縉對這種淺薄的人十分反感,遂笑著對那位秀才說:“我也送先生一副對聯?!?/p>
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第6句】:宋人劉貢父善屬對,王安石出句試之: 三代夏商周 劉對曰: 四詩風雅頌 王安石拍手叫好:“此天造地設也!”對句的妙處在于以“四詩”概括“風雅頌”:因為《詩經》中的“雅”詩又可分為“大雅”和“小雅”,與“風”、“頌”合起來恰成“四詩”。 【第7句】:梅堯臣以詩知名,但浮沉三十年而不得重用。
到了晚年,他應歐陽修之邀參加《唐書》的修撰。成稿之后還未上呈皇帝,梅就病故了,士大夫們莫不嘆惜。
先前梅堯臣受命修《唐書》時,曾對他的妻子刁氏說: 吾之修書,亦可謂猢猻入布袋矣 刁氏笑道: 君于仕宦,又何異鲇魚上竹竿耶 雖是夫妻日常對話,卻自然成聯,聞者皆稱善對。 【第8句】:蘇軾(號東坡)與黃庭堅于松下走棋,陣風吹來,松子掉落棋盤,東坡即景出句: 松下圍棋,松子每隨棋子落 黃庭堅對曰: 柳邊垂釣,柳絲常伴釣絲懸 【第9句】:蘇軾一向恃才傲物,宰相王安石很器重蘇的才學,但又覺得該殺殺他的傲氣,有一年的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八月又是一個閏月,王安石即以此為題出了上聯要蘇軾答對: 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蘇軾苦思多日,終不能對出。
直到幾百年后才有一位無名氏勉強對出了下聯(寬對):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第10句】:一日,蘇東坡邀黃庭堅來家作客。黃到門外,蘇忙著出去迎接,兩人就在門旁的柳樹下攀談起來。
正在窗前捉虱子的蘇小妹見此情景即戲語道: 阿兄門外邀雙月 蘇東坡笑對曰: 小妹窗前捉半風 按:“雙月”謂“朋”,“半風”(“風”繁體作“風”)指“虱”。 【第11句】:一天傍晚,蘇東坡對蘇小妹說:“我出一上聯,請你花一夜工夫對出下聯?!?/p>
遂曰: 水仙子持碧玉簪,風前吹出聲聲慢 蘇小妹苦思良久不能對出。因為“水仙子”、“碧玉簪”和“聲聲慢”俱為詞牌名,下聯亦須以詞牌名為對,同時還要描繪出一幕情景,難度確實是很大的。
正在搜腸刮肚之際,忽見女仆在月光下端酒菜送來,蘇小妹靈機一動對出了下聯: 虞美人穿紅繡鞋,月下引來步步嬌 按:“虞美人”、“紅繡鞋”、“步步嬌”也是詞牌名。 【第12句】:蘇東坡任職杭州期間常外出游山賞水。
一日便服出游至莫千山時來到廟中稍息,廟中老道人見他衣著簡樸,便視為普通游士,態度冷漠地說了聲:“坐!”又對道童喊:“茶!”在談話之間,道人發現來客頗有學識,便請進廂房敘話,并道:“請坐!”又呼道童:“敬茶!”當最終得知來客是蘇東坡時,老道士連連作揖打恭并請他到客廳“坐坐!”。進了客廳,道人躬身示禮:“請上坐!”又吩咐道童:“敬香茶!”臨別時,道人再三請東坡留下“墨寶”。
東坡含笑揮筆書就一聯: 坐,請坐,請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老道閱后,羞慚不已。 【第13句】:金山寺和尚佛印和蘇東坡一向友善,兩人相遇常?;ラ_玩笑。
一天傍晚,二人泛舟長江之上,船小風輕,對月飲酒,十分暢快,酒過三巡,佛印向東坡索句,東坡手指江岸,笑而不語。佛印循指望去,但見岸上一農夫荷鋤歸村,身后一條黃狗正邊走邊啃一截剩骨。
佛印頓悟東坡之意,乃呵呵一笑,將自己手中拿著的一把題有東坡詩句的大蒲扇拋入水中。二人彼此心用不宣,相視微笑。
原來他倆用“形體語言”合做了一副精致詼諧的雙關“啞聯”: 狗啃河上(和尚)骨 (東坡出句) 水流東坡詩( 尸 ) (佛印對句) 【第14句】:一日,佛印對東坡大談佛事,躺在簾子后邊的蘇小妹見佛印把佛法說得神乎其神,便很想“幽”這位和尚一“默”,遂題一上聯并吩咐女仆拿出去交給蘇東坡。東坡接過一看便朗聲大笑,上聯是: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東坡把上聯交給佛印,佛印思索片刻即對出了下聯: 女卑為婢,女又可稱奴 這是一副“析字聯”,對得十分巧妙。
【第15句】:據傳,宋人梁皓(一作灝)屢考不中,仍不泄其氣,奮發讀書,終于在82。
【第9句】: 一個關于對聯的故事
有一年除夕,十歲出頭的解縉,即景生情,揮毫寫了一副春聯:
日望贛江千里帆
夜觀廬陵萬盞燈。
這副春聯,引來了四鄰觀看,眾人稱贊不已。解縉家的對面,是曹尚書的府第。這位尚書大人,久聞“神童”之名,但不大相信解縉的文才,見了這副春聯,也不由得暗自贊許了。只是心里總有些懷疑,于是,決定想個主意,來考考解縉。曹尚書下令,在解家大門正對面的河堤上,栽了一片青竹,以擋住解家的“日望贛江千里帆,夜觀廬陵萬盞燈”的景色。 第二年除夕,解縉又在大門上,貼上一副春聯:
門對千竿竹
家藏萬卷書。
曹尚書見了,不由得為之驚嘆。為了再次考考解縉,馬上令人將竹子砍短。他再去看解家的春聯時,只見聯尾各加一個字,成了:
門對干竿竹短
家藏萬卷書長
曹尚書發了狠,令家人將竹子連根刨掉。這時,解縉又揮筆在聯尾,再各添一個字,聯文變成:
門對千竿竹短無
家藏萬卷書長有
曹尚書無可奈何,派人給解縉送去大紅請帖,一定要當面見見這位“神童”的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