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攜幼的意思是什么(扶老攜幼的意思解釋)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六十回,發生在劉備進入益州之際,相關人物分別為劉備、法正、龐統和劉璋。原文如下:
卻說玄德前軍已到墊江。所到之處,一者是西川供給;二者是玄德號令嚴明,如有妄取百姓一物者斬:于是所到之處,秋毫無犯。百姓扶老攜幼,滿路瞻觀,焚香禮拜。玄德皆用好言撫慰。卻說法正密謂龐統曰:“近張松有密書到此,言于涪城相會劉璋,便可圖之。機會切不可失。”統曰:“此意且勿言。待二劉相見,乘便圖之。若預走泄,于中有變。”法正乃秘而不言。涪城離成都三百六十里。璋已到,使人迎接玄德。兩軍皆屯于涪江之上。
玄德入城,與劉璋相見,各敘兄弟之情。禮畢,揮淚訴告衷情。飲宴畢,各回寨中安歇。璋謂眾官曰:“可笑黃權、王累等輩,不知宗兄之心,妄相猜疑。吾今日見之,真仁義之人也。吾得他為外援,又何慮曹操、張魯耶?非張松則失之矣。”乃脫所穿綠袍,并黃金五百兩,令人往成都賜與張松。時部下將佐劉璝、泠苞、張任、鄧賢等一班文武官曰:“主公且休歡喜。劉備柔中有剛,其心未可測,還宜防之。”璋笑曰:“汝等皆多慮。吾兄豈有二心哉!”眾皆嗟嘆而退。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劉備應劉璋的邀請進入益州,沿途對百姓秋毫無犯,受到益州百姓的歡迎。張松又寫信給法正,提出利用劉備與劉璋在涪城相會時將其除掉。法正便將此事告訴了龐統,龐統對此深表贊同。此后,劉璋與劉備見面,對劉備非常欣賞,在會面結束后在眾文武面前夸贊劉備,并下令賞賜張松。此舉令原本就不贊成迎接劉備入蜀的文武們嗟嘆不已。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扶老攜幼”, 意為帶著老人、領著孩子,形容人們成群結隊而行的情況。該成語的最早出處是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中的“夫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小說中提到的劉璋邀請劉備入蜀的故事情節,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據《三國志·劉二牧傳》載:“(劉璋)遣法正請先主。璋主簿黃權陳其利害,從事廣漢王累自倒縣于州門以諫,璋一無所納,敕在所供奉先主,先主入境如歸。先主至江州北,由墊江水詣涪,去成都三百六十里,是歲建安十六年也。璋率步騎三萬余人,車乘帳幔,精光曜日,往就與會;先主所將將士,更相之適,歡飲百余日。璋資給先主,使討張魯,然后分別。”
至于小說中提到的龐統建議劉備在與劉璋見面時將其除掉之事,也是歷史的真實。據《三國志·龐統傳》載:“益州牧劉璋與先主會涪,統進策曰:'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不過,這個建議被劉備否決。故此,在劉璋與劉備見面時,雙方歡飲百余日,其間并未發生小說所描述的魏延舞劍等場景。小說作者之所以如此虛構,僅僅是為了情節更加的驚險、刺激而已。
龐統之所以提出除掉劉璋的建議,目的很明確,是為了擒賊擒王,加快劉備奪取益州的步伐。但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這無疑是個蠢主意,不僅不能加快奪取益州的步伐,還會令劉備陷入絕境。
從上面引用的《三國志·劉二牧傳》中的記載來看,劉璋與劉備見面,不僅帶上了三萬將士,益州文武也悉數而出。與之相比,劉備不僅在兵力上不占優勢,同時還處于劉璋的地盤中。一旦劉備按照龐統的計劃實施,毫無勝算可言。如此一來,不僅會斷送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規劃,還將令劉備遭遇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