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抬頭下雨好還是不下雨好
中國華北地區沉傳著“二月二龍抬頭”的農諺。有一種說法是指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日,是天上主管雨水的龍王露頭的日子,這時要下雨預示好兆頭。
每年“雨水”前后,即所謂“龍抬頭”之時,由于天氣漸暖,冷熱空氣對流而形成的積云慢慢增多,平均氣溫也穩定回升到攝氏零度以上,降水量確實有明顯增多的趨勢。雨水是反映降水現象的,表示雪不再下了,少雨的冬季已經過去。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的《春夜喜雨》,寥寥二十字維妙維肖地將細雨霏霏之夜展示出來。姹紫嫣紅的春色,多半取決于春雨。它是大自然的高明“化妝師”,人們期待著綿綿春雨順遂人意地飄灑。
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這是百姓對春雨的渴求。都說“春雨貴如油”,春天雨水量的大小直接影響一年的收成,所以人們盼著龍抬頭。因為龍抬頭就要下雨了。老話說“龍行有雨,虎行有風”。春天是蒼龍抬頭的時間,龍一出現自然雨水跟至,雨水及時到,收成就能好,這其中寄托著人們對豐收的期盼。其實“龍抬頭,雨水至”這也是與星宿的運動有關的。總之人們期盼著二月二的到來,更期盼神龍的抬頭,保佑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二月二龍抬頭下雨有什么說法
相傳在遠古“三皇五帝”時期,伏羲氏很重視農耕,每逢二月二這一天,都會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舉行農耕儀式。
如果這一天下雨,則預示著這一年風調雨順。人們認為這天飛的是勤龍,勤龍會行云布雨,懶龍則不下雨。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二月初二下雨預示整個二月雨水較多,有種說法叫做不怕初一下,就怕初二陰。農歷二月正是春耕時節,雨水對于農民來說是“寶貴如油”。
到后來從堯舜禹乃至秦皇漢武等帝王,份份效仿先人,都會在宮中后花園留下一畝三分地,在二月二這一天都會舉行農耕儀式,有的地方叫做打春牛。
到了武則天廢唐立周時期,由于武則天顛倒陰陽逆天行事,女人當皇帝是從來沒有的事情。玉皇大帝懲罰她,頒布旨意不許龍王行云無雨,武則天遭到天譴卻苦了老百姓。
二月二不下雨,則代表著這一年干旱少雨,田里的作物就會減產甚至絕收,畢竟古代農民都是靠天吃飯。
武則天統治時期,全國大旱三年,老百姓苦不堪言。萬般無奈之下人們焚香祭祀,跪求玉帝高抬貴手。玉皇大帝看到萬民涂炭心有不忍,于是解除了禁令,龍王這才在以后的二月二開始了行云布雨。
當然這只是一種傳說。實際情況是,二月二正處于雨水和驚蟄季節之間,天氣逐漸轉暖,由于天空暖濕氣流的積累,雨水也就逐漸多了起來。
凡事物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二月期間的雨水不會太豐沛,于是有了“春雨貴如油”之說,二月里的小雨淅瀝瀝如牛毛,如篩面,不過有總勝于無吧。
《二月二龍抬頭下雨好還是不下雨好》閱讀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