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庭悲劇”,你經歷過嗎?-社會
尋找“消失”23年的兒子
這是一個高知家庭的教育悲劇。84歲的父親和79歲的母親都是大學退休教授。23年前,他們收到大學畢業的兒子寄來的一封“斷絕關系”信,從此再無兒子音訊。
兒子小海在信里說,因為父親對他的教育極為嚴苛,他想要擺脫父親的操控,成為一個有人格尊嚴、能自由追求自己生活的人。
小時候,兒子不小心把屋頂的瓦片踩碎了,父親罰他在鄰里面前下跪。
初中,女同學有次向兒子借了70元,父親知道后,找到了她,差點令她退學。從此這位女同學碰到兒子都躲著走。
大學里,父親幾乎認識兒子的所有老師,輕而易舉就能打聽到兒子的在校情況。有次父親還要求兒子追求他指定的某個女生。
父親強迫兒子一定要吃兩碗飯,不吃就扇耳光。
在2023年7月央視公益尋人節目《等著我》里,兩個耄耋之年的老人,為自己曾用如此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深深道歉,并希望節目組幫忙尋找“消失”23年的兒子。
節目組找到了47歲、依舊單身的兒子小海,但他的回復令父母心寒:不想見、不愿意見、厭惡見到他們。
父母滿口是愛,孩子卻滿身傷害
豆瓣網友做了一個“父母最讓你不能忍受的行為”調查,排名前三項的分別是:1、貶低打擊嘲諷子女;2、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刺激”自己;3、認為自己總是正確的。
豆瓣小組里流行這樣一句話:父母在等孩子道謝,而我們在等父母道歉。
很多時候,父母口口聲聲說著不想孩子將來吃苦,甚至明明心里很愛孩子,但最終做出的選擇卻往往是以否定、打壓、諷刺、批評、控制等殘暴的方式來予以傷害——
“你怎么這點小事都做不好?真是沒用!”
“別以為考這么點分數就了不起,你看看人家?”
“我是你老子,你就要聽我的!”
于是,在一次次的打擊中,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自信。孩子的自信,以及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從根本上講都是來源于父母無條件的愛。
“我在哭,周圍的人都在笑”
小華回憶起她的童年,如噩夢一般:“小時候如果試卷考砸了,父親除了撕掉我的試卷,還要把我拉出大門口打,讓大家看笑話,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初中,我永遠都忘不了那些場景,我在哭,周圍的人都在笑。父親總是把我小學一年級犯過的錯誤以及最不堪回首的往事掛在嘴邊。”
小華說:“那時候的自己,真的低到塵埃里,即使現在長大有男生追求,我還是會很自卑,感覺自己不配有人愛,生怕聽到一點負面消息,不然就會拼命地否定自己。大學期間,除了過年,放假我也很少回家,因為我覺得在學校比在家里溫暖,至少同學還會把我當人看。”
著名的家庭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曾說過:“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有可能影響他一生。”
縱觀我們的周圍,很多父母都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在孩子身上實施了各種不適當的教育,致使孩子心里埋下陰影,影響其一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