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王二的罷工命運-社會
在廣袤的中國土地上,有很多叫王二的人。有這樣4個王二,不僅名字一樣,其他的背景也很類似。他們出生在中國農村,料理家里的那一畝二分地,一年到頭流盡了汗,就算遇到風調雨順,打下的糧食也賣不了幾個錢。去掉化肥、種子、農藥和各種成本,剩下的收入就更是低得可憐。后來村里出去打工的人每年過年都能穿著光鮮的衣服回來,出手“闊綽”,驕傲地描述外面的世界,讓王二們坐不住了。終于有一年過完年,王二們帶著簡單的行李和一點點錢,跟著老鄉一起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打工給王二們帶來從來沒有見過的“高收入”,但是也給王二們帶來了從來沒有遇到過的新問題:開銷,什么都越來越貴;孤獨,因為沒有親人和朋友陪伴;辛苦,工廠里的活比下地干活一點都不輕松;空虛,生活很無聊,且看不到未來在哪里。在很大程度上,王二們并不后悔離家打工的決定,只是現實遠比王二們想象的要更困難。
終于,所有的希望和失望都正確地或者錯誤地集中到了一個焦點——工資上。盡管更高的工資解決不了王二們全部的問題,但更高的工資似乎是最立竿見影的解決方案。于是,王二們決定去罷工,去爭取更高的工資。在這個時候,4個王二的命運發生了分化。
第一個王二供職于一個生產汽車的企業,這個企業在很多國家都有生產線。雖然在全球各地都生產類似的汽車,但這個企業在全球的生產線卻差異很大。在美國,生產線上能用機器的地方肯定不會用人;而在中國,生產線上能用人的地方肯定不會用機器。所以,即便下線的汽車看不出什么差別,中國生產出的汽車要比美國生產出的汽車勞動密集得多。對企業而言,這是一個十分正常的最小化成本的選擇,什么要素相對便宜,就多用什么要素。王二和工友們的罷工,最終讓廠方作出了妥協,同意大幅提高工資。但這一妥協也改變了廠方的成本方程。原先使用那么多的人工、那么少的機器,在大幅加薪之后顯得不再劃算。廠方隨即從總部調來了人,開始一個工位一個工位地重新研究什么地方該用人,什么地方該用機器。事情的結果是,沒過多久,很多新的機器開始運到廠里。又沒過多久,很多工友沒有再能和廠方續約。王二很幸運地留了下來,繼續住在那個顯得格外空曠的職工宿舍里。
第二個王二供職于一個巨大無比的企業。這個企業是當地最主要的雇主,10個農民工有9個都在這家企業工作。多年以來,企業的老板都在很小心地控制工人工資的漲幅。原因很簡單,給一個人漲工資,就得給全部工人漲工資。這樣即使只漲一點點工資,算下來對企業而言也是一筆巨大的開銷。企業的生產規模日漸擴大,但企業招工的時候還是異常小心,怕招得太多,把當地整個農民工的工資水平拉得太高,這樣會反逼著企業給現有的員工加工資,這種成本的增加是企業不想承擔的。換句話說,這家企業利用自己在當地勞動力市場的支配地位,通過控制招工的數量來減少工資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王二和工友們的罷工最終讓廠方作出了妥協,同意大幅提高工資。工資提高了之后,廠方意識到,原先通過少雇人來壓低工資的想法已經被打破了,工資上漲已是既成事實。而且提高工資之后,愿意到廠里來工作的人一下多了起來,廠方干脆來者不拒,都招進了廠里,不再有以前的顧慮。王二有了更高的工資,而且有了更多的工友。這件事情可以忍受的一點負面影響是:食堂、澡堂和廠門口的網吧都一下變得更擁擠了。
第三個王二就職于一個簡單的裝配企業。工作是最簡單的、最枯燥的重復勞動,不需要什么技能。很多農民工的第一份工作都是在這樣的企業開始的。王二和工友們的罷工,最終也讓廠方作出了妥協,同意大幅提高工資。但廠方很明白,這么高的工資,企業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這樣的企業,一沒有技術,二沒有資本,三沒有渠道,靠的就是成本優勢。如果連成本優勢都沒有了,那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加薪后的第二天,企業的老板就飛往華中腹地,發現那里的工資水平還相對較低,當地政府也打出“產業轉移的最佳承接地”的口號。不多久,王二和工友們就接到通知,企業要整體搬遷,愿意跟著走的需要重新簽合同,工資水平比照遷入地的水平,基本上相當于對半砍。不愿意走的,拿一個月的工資,自尋出路。王二對兩個選擇都不喜歡,跟著企業走,工資水平比罷工之前還要更低,雖然生活費用也低不少;不跟企業走,也未必能找到更好的工作。王二后來在當地一家類似的企業找到了一份類似的工作,工資和罷工前一樣。老板很坦誠地對王二說:你要是想要更高的工資,那還是找別的公司吧。
第四個王二在一家精密的電子企業工作。找工作的時候,工資是企業開的。王二覺得工資應該更高一點,但企業招工的人一句“市面上都是這個價”就把王二打發了。王二琢磨著,繼續找工作還要花時間,也不知道能不能真的就找到更好的工作,于是就答應了。后來和工友們聊天,發現大家都是一樣的想法,覺得工資應該更高一點,但是找工作的過程中單個的人根本沒有跟企業討價還價的能力,而且又擔心風險,所以干脆就接受了。從企業的角度,廠方也清楚地知道,即便給工人更高的工資,企業還是能夠很輕松地保持贏利的,而且真的想在市面上重新找到那么多合適的工人,也不是那么容易,并會耽誤生產。換句話說,企業會愿意出更高的工資把這些工人留下來。好在這些工人并沒有統一的聲音。偶爾個別工人有牢騷,直接讓他走人就行了,換一個人還是很容易的。終于,王二和工友們決定罷工了。工人和企業都有各自的底線,但是很明顯,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妥協點是一個雙贏的結果,而過分的要求則會傷害雙方的利益。經過幾番你來我往,最后雙方都選擇了妥協,王二和工友們拿到了更高的工資,企業維持了正常的生產。
這4個王二罷工的故事,有的結局是皆大歡喜;有的是保持原樣;有的則是一些人得益,另一些人受損。這兩年各地發生了不少罷工事件,這些罷工多半最終以廠方提工資成為結局。只是那些獲得加薪的工人最終會成為4個王二中的哪一個,則不那么完全明顯。無論是支持罷工還是反對罷工的人,恐怕都必須意識到,在中國這片土地上,4個王二的命運,甚至更多王二的命運,都是有可能發生的?!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