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墨點染黑了一生-文明
隋朝經學家劉炫是一個奇人,他自幼聰明機巧,智商之高令人驚嘆。俗話說一心不可二用,一個人能做到左手畫方、右手畫圓就相當不錯了,可史書上記載劉炫卻能一心五用:“左畫方,右畫圓,口誦,目數,耳聽,五事同舉,無有遺失。”他讀書一目十行,過目不忘,天生是一塊讀書的好材料。照說以他的能力,出將入相都不是什么問題,可事實上,他的一生卻讓人大跌眼鏡。
劉炫因為才華出眾,出道很早,并且直接被地方官舉薦到中央做事。他先是發揮自己的特長,修過國史,訂過律歷,又先后在尚書、門下、內史三省工作,都是一些重要部門。然而奇怪的是,他卻一直沒能謀個一官半職。那時公務人員收入不高,他養家糊口都很費勁。生活窘迫,國家規定的稅賦繳不起,以致地方官跑到他家去催討。無奈之下,劉炫只好硬著頭皮,找到自己的上司內史令訴苦,請求給他個官職,提高待遇。內史令很同情他,就親自送他到吏部,說明情況。
吏部尚書韋世康工作很忙,沒時間親自考察,就讓劉炫自己寫個自薦信,文案自己都有什么學問。吏部尚書這一問,正好問到了劉炫最引以為傲的地方。他提起筆來,洋洋灑灑,把自己的能耐毫無保留地羅列了出來:“《周禮》《禮記》《尚書》《公羊》《左傳》《孝經》《論語》,孔、鄭、王、何、服、杜等注,凡十三家,雖義有精粗,并堪講授。《周易》《儀禮》《谷梁》,用功差少。史子文集,嘉言美事,咸誦于心。天文律歷,究核微妙。至于公私文翰,未嘗假手。”大意說自己儒家經典無所不通,天文律歷無所不曉,公文寫作更是手到擒來。
劉炫話說得很大,但并非信口胡說。他與隋朝另一位大學問家劉焯是同窗好友,他們曾經先后師從多位大儒,不僅學習刻苦,而且專心致志,“閉戶讀書,十年不出”,生活艱苦,衣食無著,但他們卻毫不在意,只以讀書為樂,這奠定了他們堅實的學識基礎。現代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評價,隋代能稱得上儒學大師的只有兩個,即劉炫與劉焯。可見劉炫的表白并不是單純的自我吹噓。
然而,吏部尚書韋世康卻不喜歡劉炫自恃才高、目中無人的樣子,隨手將自薦信扔到一邊。后來,在很多同僚的說情下,才勉強給劉炫一個“殿內將軍”的職銜,可過了沒多久,就因為一件事,再次將他免職。
鑒于前朝紛亂,南北分離,圖籍大量流失,隋文帝頒布了獎勵政策,在全國范圍內收購古代遺留下來或已散佚的書籍:凡獻書一卷,獎縑一匹。這一政策立刻調動了人們獻書的積極性,捐獻書籍者絡繹不絕。一天,“殿內將軍”劉炫也來獻書了,書為《連山易》《魯史記》,數量達百余卷。主管的官員查驗后,發現果然沒有收錄,便收下了,當即發放了賞錢。劉炫因為此事,發了筆小財。可他還沒來得及高興,就被人檢舉揭發,說他的書都是偽造的。官府立即著手調查,發現果真如此。原來這些長達百卷的書,都是劉炫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親自撰寫編輯的。劉炫用它來冒充古書,騙取政府的獎勵。
這下可好,“殿內將軍”的位子還沒坐熱,劉炫就被拿下,還差點丟了小命。后來雖然免于死罪,卻也被開除出公務人員隊伍。
劉炫丟官之后回老家教了一段時間書,隋煬帝想起他的才學,又重新起用了他,讓他負責修訂律令等。熬了幾年,劉炫升為太學博士,顯現出光明的前途。在此期間,劉炫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隋煬帝想遠征高麗,群臣一片附和之聲,而劉炫卻上書《撫夷論》,指陳利弊,反對用武,但其言只如風過耳。結果三次征伐都以失敗告終,弄得國庫空虛,民不聊生,各種起義風起云涌。多年以后,人們想起劉炫當初的預見,不得不佩服他高遠的見識。
劉炫的才學有目共睹,他也直言敢諫,隋煬帝準備重用他,提升他的官職。此時又有人提起他偽造書的事兒,結果官沒升成,反倒以品行卑下而被辭退。此時,他的太學博士才當了一年多。
劉炫晚年十分感嘆當年一著不慎,終生難洗清白,空有滿腹學問,不能得以施展。他的晚景更是凄涼,時值隋末戰亂爆發,饑寒交迫中,一代大儒最后竟被凍餓而死。
所以,有學問,更要有修養,否則一個墨點就可能染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