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這樣文藝地活著-文苑
我喜歡“文藝”二字。文藝青年對文藝的熱愛是深沉的,有時甚至是瘋狂的。從熱衷的文學、音樂、電影、哲學等各個門類,挑選自己的喜好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那是一個出口,擺脫現實的無奈,投入更深層次的文明。但是,現在普遍的看法是,文藝青年等于不切實際,帶著一種諷刺的意味。
西方語言中為什么沒有“文藝青年”這種詞?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生活與文藝息息相關。當吃飯、做菜、玩音樂、讀書寫作,都成為每日生活常態時,便不再需要把這個當作一種需求擺在臺面上討論。地鐵站上隨處可見讀書青年,街道彈唱賣藝已經成為常態。
文藝青年多喜歡讀書,尤其是紙質書。暢銷書是絕對不入眼的,平時大多讀一些王小波、杜拉斯、雷蒙德·錢德勒、卡爾維諾、黑塞之類。買書多是網購,而且數目驚人,但往往是買書如山倒,看書如抽絲。買書成癮,相信是許多文青愛干的事。
寫文章有一種文藝風,這種風格是小清新的空洞無味,純粹注重細節碎片的升級版。有人說,文藝青年是一個人在物欲橫流的世界無力搶奪豐富資源,蜷縮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為自己貼的一個標簽,這個標簽至少可以用來標榜自己內心豐富,精神獨立。
文藝青年有三個特征:第一繁體,沒有生活能力,掙不到錢;第二,有不切實際的夢想,癡呆而固執;第三,愛好文藝,喜歡電影、音樂之類。還有的解釋是:熱愛自由,不受限制的自由;很強的個人主義色彩;浪漫主義情懷;喜歡美好的事物,有點兒神經質和憂郁。
有些人的文藝表現得太形式主義,流于表面。其實,文藝青年既可以吃肯德基、泡面,也可以吃刺身壽司;既可以吃炒肝、爆肚,也可以去吃米其林大餐。玩搖滾的就一定要渾身上下全是刺青嗎?也不見得。詩人就一定要酗酒抽煙,仰頭三十度角窮困潦倒嗎?更不見得。
文藝青年的共同喜好應該是:大家一起看好看的書、電影、漫畫,一起聽音樂、看演出,一起拼布、養貓、喝茶、組飯局……多多交流和分享身邊有趣的事,認識有趣的人。眼前的茍且,詩與遠方,未必不能共存。
把文藝融入生活,做一個有藝術感有夢想有精神的人,挺好。這個時代,鄙視的只是那些連自己都養不活、只會憑空幻想的人。所以,只要你做到經濟獨立,自然可以追求人格獨立。你的那些小浪漫和小美好,就該趾高氣揚地驕傲地存活著。
“文藝是我們頭頂永恒的星空。”我喜歡這樣文藝地活著。
有人質疑,你們不想談論金錢,不追求功利,這個社會還有進步嗎?借用一位作家的話:“一個社會能夠讓文藝青年們一直文藝下去,不需要時時刻刻摸摸城市的良心或吶喊呼吁新的變革,那么這就是一個好的時代。”
而我們,恰恰生活在一個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