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的“勵志”教育是戕害人的精神毒藥-社會
面對體弱多病的父母,面對家徒四壁的磚木結構瓦房,面對一貧如洗的家境……17歲的崇州女孩余平拒絕住在溫暖寬敞的房間,毅然住進了臭烘烘、陰暗潮濕、彌漫著豬尿味道的豬圈房里,而且這一住就接近14年。在崇州錦江鄉魚塘村10組,這個名叫余平的17歲的女孩子長年累月住在豬圈房里,2006年中考考了519分(總分600分)的高分。
這是一條有意思的新聞。有意思就在于住豬圈可以勵志,可以考高分。有意思還在于這個名叫余平的女孩最欣賞的人是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雖然有論者稱“這條新聞也太假了吧!”但我覺得還是可以從教育的角度來議一議。
作為勵志的典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家喻戶曉。但這是一個極端的典型,一般人只知道臥薪嘗膽可以發奮勵志,但未必知道這故事中包含了太多的消極的乃至反動的因素,是不宜讓積極健康向上的青少年學習的。比如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為了復仇可以忍辱負重,乃至人格變態。如勾踐為了討好吳王夫差,把自己心愛的女人西施送給了吳王,為了取得吳王的信任,他甚至去嘗吳王的糞便。這些做法,今天的人們想起來都覺得惡心,但我們的傳統文化卻把這故事當成了發奮勵志的典型來教育后人。
難道為了達到目的,就可以這樣糟踐自己到如此地步?這種極端的人格變態心理在今天哪里還有絲毫的正面價值?宣揚這種極端的教育事實上是宣揚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而這種極端教育不知戕害了多少人!整個封建社會的換代史就是一部殺戮史,為了江山,父母兄弟都要殺掉,哪管親情與人倫!為了皇帝的寶座,多少潛在的帝王臥薪嘗膽,而一旦得志又濫殺功臣!司馬遷把帝王勵志后的行為總結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滅了吳的勾踐不是幾乎濫殺了身邊所有知情人嗎?只有范蠡明智辭官,躲過了一劫。
這種極端教育在傳統文化中還有許多,如“頭懸梁,錐刺股”,說的是戰國時的蘇秦為了發奮勵志,把自己的頭發吊在屋梁上、拿針錐刺自己的大腿。這種自殘似的學習方法,我不知道今天的青少年有什么可以值得學習的。凡是經過這種自殘手段勵志而達到目的的,他的人格很難說是健全而正常的,他多半會變本加厲,會不擇手段來補償自己曾失去的一切。為什么歷代的經過磨難的統治者都是那么冷酷無情,從他們的臥薪嘗膽的勵志故事中可以找到答案。
為什么傳統文化會把臥薪嘗膽這一類極端勵志故事作為教育的范本?這是因為我國的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作為正統,儒家文化宣揚“學而優則士”,只有經過殘酷的勵志學習才可以脫穎而出,才能做大官,實現自己濟世的愿望。
但這種極端的勵志教育在今天看來是有害的。極端艱苦的環境,固然可以使人發奮圖強,勵精圖治。但過于艱苦的環境,又可以使人極度自卑,從而心理變態。一個不遠的例子就是云南大學的馬加爵,正因為他的家庭的極端貧窮而導致他的極度自卑,心理扭曲變態殺人。
住了十幾年豬圈房的女孩已經不是一個正常的女孩了。她的身心健康已經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即使她最欣賞勾踐的臥薪嘗膽,但經過住豬圈勵志鍛煉后的她還能以正常心態來回報這個社會嗎?她恐怕也會產生勾踐那樣的報復心理!
傳統文化的極端“勵志”教育是戕害人的精神毒藥。因極端勵志教育思想而住進豬圈的女孩是一個不該發生的悲劇,她事實上是傳統極端教育思想的受害者。所謂“臥薪嘗膽”、所謂“頭懸梁,錐刺股”,這一類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的極端教育觀念不知害了多少人。
為了我們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拋棄傳統的極端教育思想,回歸人性化的寓教于樂的教育中來吧!